人类将灭亡于丰衣足食

张建平 原创 | 2017-03-05 08:50 | 收藏 | 投票

人类将灭亡于丰衣足食

    世间事物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古贤老子早有论断:道者反其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在向着自己的反面运动。

    生,或者死;存,或者亡,都是事物当时的存在状态。老子意指,如果认为某种事物状态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它当初一定是处于和现在相反的位置上,即事物都是从其反面走过来的。生存是“有”,死亡是“无”,所以老子又把道者反其动的道理简述成“世间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的有无互生原理。

    当我们把这个原理用来考察人类的前途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人类这个事物,既然产生了,有,也就必然会消失,归于无。而这个从有到无消亡的速度,取决于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决心和努力。

    人类一直都在追求永生,长生不老。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就退而求其次,追求生的时候能够丰衣足食地生活。而实际上人们追求的远不止丰衣足食,温饱思淫欲,人们很难遏制自己的欲望。

    或许作为个体的人追求活着的时候丰衣足食是可以期待的,但作为人类整体,则很可能会灭亡于对丰衣足食的追求。加尔布雷思把未来的人类社会描述为一个《丰衣足食的社会》,但据道者反其动原理,这个丰衣足食的社会或许就是人类的末日。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时候,会依据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来为其划分保护等级。数量越少的,越是濒危,保护等级也越高。即种群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衡量一个物种是否兴旺发达的指标。对于人类自身亦是如此,人多才叫兴旺,才能叫群体的发展。

    然而,自然界里的生命,除了无节制地复制自己的病毒之外,其余的都是以和环境资源相适应的原则,由大自然长期筛选出来的基因自动控制着种群数量,或说其种群数量和生活区域受外部环境所控制,整个食物链保持着严格的数量和能量金字塔形态。

    人之外的物种没有壮大发展自身的意识,只有本能,一切顺乎自然。非人生物为自身生存而汲取养分和能量的生产活动,都可以看作是“零库存”式的。食物链形态的自然原则就是层级越高数量越少。狮虎鲸鲨这些食物链顶端的东西,都“懂得”控制自身的数量,不会无节制的繁衍而致生物链金字塔形态被破坏。达尔文将此总结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但人类却不是这样。人类依仗自己的智力优势,以很快的速度爬上了食物链顶端,但却不愿接受食物链的金字塔结构,而是一心要扩大自己的种群数量,人类把自身这种行为叫做“生育自由”,并自赋为人权之一。但我们环视周围一切,就知道这种生育方面的所谓人权,完全是人类自赋的,根本不是天然自然的。

    这种所谓的人权不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在玩自赋自享。部分人类个体也会根据自然条件和自身能力控制繁衍;一些精英人士也认识到保持生物链金字塔(不是人口金字塔!)的必要性,免得食物链金字塔本末倒置头重脚轻而塔崩链断。这就是“计划生育”的观点。

    但这种保持食物链金字塔形态的做法和想法,正在受到来自另一部分人以天然人权的名义的攻击。他们不承认层级越高数量越少这种食物链自然形态的合理性。或者说,他们也知道这个金字塔不能倒置,但他们认为人是万能的,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发展生产力去培育这个金字塔的基础,使其以足够快的速度增长从而达到在顶尖人口膨胀的时候同时还能够保持金字塔形态。这种人主张生育自由,认为人多力量大,多多益善。反而又将这种不自然的逻辑谓之“天赋人权”。这种以自然的名义对自然法则的攻击,至少在当前的中国——这个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里,正在取得不菲的成就。

    然而,塞翁得马祸福相依。我们下文尝试分析一下人类究竟是怎样灭亡在一个人口持续膨胀、丰衣足食的发展盛世里的。

    个体的生存技能生产能力的提高也是发展的一个方面,这是个体的发展。由于个体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系统需要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此,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在人类个体能力不断进步之后,又会变成少数甚至是个人化的生产。机器代人的过程早就开始了,和“人”这个概念同样长久,因此,人也被看作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如此发展下去就会有很多原来处于生产系统中的人被挤出到生产系统之外,即从就业状态变为失业状态。依据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坐吃山空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之后变成了彻底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自身生活难保,也就对繁衍后代这种事情不再感兴趣,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生产科技发展得越快,无产阶级的队伍就壮大得越快。即便是因为能力超群的人因为依然保留在生产系统里,依据劳动者得食的原则而享有产品而多生育,也会由于人数较少势单力薄而导致整体社会的生育率下滑和生产力进步反比同步。

    这就是现在发生在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多数人因为不再被生产系统的关键的、高收入的环节所需要变成低收入人群,甚至完全不被需要而失业变成彻底无产者——贫富两极分化。

    显然,整个问题的节点出在“分配”。如果放弃按劳分配原则,让被挤出生产系统的人依然保有对产品的享用权利,他们就不会沦为穷苦的无产阶级了,反而会变成马克思口中的“食利阶层”,或者凡勃伦笔下的“有闲阶级”。而有闲食利的生活,恰恰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的最美好的生活模式了。当代很多人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悠闲地享用自己留给他们的丰厚利益而拼命工作。

    我们不妨把届时的劳动者称为“劳族”,对应的另一群人称为“闲族”。显然,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闲族人口的数量会远远超过劳族。用这种视角看现代社会的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意义上,失业不是社会运行出现了问题,失业率高应该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示才对。

    这个由劳族和闲族组成的可以平稳运行的社会被共产主义前辈描述为,人人各尽所能,产品按需分配。不过现在变为成为了“劳族各尽所能,闲族按需取用”了。前提当然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丰衣足食的社会》。当然,这个前提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之时是可以达到的。

 

    问题:大批闲族人的这种权利是建立在什么制度基础上的?这种基础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怎样?

    所谓合理性,就是说那些依然留在高效率生产系统当中的人,会不会同意被高科技生产力挤出的这些人坐食其利清闲享福。有同意的可能性,那就是前者恰好都是一群以工作为乐的利他主义者。他们思想高尚乐于奉献不计报酬甘为他人。

    此时,这个社会就成了绝对以人为本的社会成了勤劳不多得懒散不少拿的社会,只要是个人就有和他人同样生活的权利,只有生活状态不同的劳族和闲族之分,不再有分配所得有别的穷人和富人的概念。显然这也是人人共享资源和产品的公有社会,而不再是对资源和产品你我有别的私有社会,产品的消费权益也不再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

     此外必须从人口的角度考虑稳定性问题,就是说即便是勤劳不多得懒散不少拿的分配制度能够形成,它又能够维持多久?因为无论劳族还是闲族,都会因为衣食无忧而敢于发挥自己的生物繁衍本性,人类就依然会保持人丁兴旺。

    但是,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教育衣食无忧的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阶层的人?是能力超群乐于奉献的勤劳者阶层?还是百无一用但有钱有闲的享乐一族?还是各自子承父业固化于父母的阶层之中?恐怕只有劳族才有后代教育问题吧?休闲享乐无需教育人人天生就会。

    如果社会稳定性有问题,则一时短暂的存在也没什么意义,终归不能达成全人类持续的人丁兴旺。人类最终还是会因为庞大的无产阶级被饿死,而多劳多得的劳族人口越来越少而走向种群灭亡。

   

    闲族闲下来干么?享受呗!无事生非呗!从事所谓的文化精神生活呗!找异性制造下一代闲族呗!玩累了玩腻了就空虚抑郁崩溃呗。

    闲族人肯定是绝对的自由生育,想生多少生多少,只要女闲人不予拒绝。而劳族生育多少呢?

    之一,设想劳族绝育,由闲族人的后代补充。前提是闲族人必须有后代愿意转成劳族。此时的劳族女性就变成了和蜂群当中的工蜂一般,只知劳作不管生育。这样劳族人口会快速消亡,最后整个社会无人从事生产,闲族也会坐吃山空随之灭亡。

    之二,闲族人休闲成性,不愿、也因智力退化无能力再转变为高智力的劳族了。此时劳族的生育就存在生育几胎的策略问题了。

    劳族自由狂生不行,生产系统需要的人手越来越少,增长的人口又会逐渐变成闲族,而闲族自身人口已经是处于毫无意义的疯狂增长之中。

    这样,所谓的自由生育的天然人权可能就只和闲族有关而和劳族无关了。

    即便劳族按照保持人口稳定的全面二胎政策生育也是不行的,因为科技发展并不需要劳族保持人口规模,而劳族二胎还是会有后代逐渐变成闲族。

    如此看来,劳族人口以自产自用的原则的综合生育率应该是处在0~2之间的某个值,即人口减少的速度和需求下降的速度相匹配。

    但无论怎样,不论是直接按照现有分配制度饿死失业的无产阶级,还是改变分配制度将失业无产者转变成食利闲族,极终结果是一样的,即走向灭亡,差异仅仅是灭亡的速度不同。

    有人可能会不这么认为。未来人类也许就是绝对的无人自动化生产系统呢?所有人都是闲族也未必不行啊?

    不用否认绝对无人生产系统成立的可能,这在人类农耕生产系统建立之前就一直存在。这还要看闲族休闲享受的时候,都是自娱自乐?还是需要有人服务?也就是需不需要一个服务产业以及谁愿意来做服务业的问题。

    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算是劳族范畴吧?会不会也自动化?比如由闲族消费者直接指令的无人自动物流系统;比如机器人家佣甚至机器人性伴侣等等。

    或许,让劳族也保有人权自由生育吧,把多出的后代都转到服务业当中,服务他人也是劳动嘛。

     

    你给自己和后代找好位置了吗?

张建平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经济学圈外人,著有《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小书一本。 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必再加关系人。 欢迎大家讨论经济学问题。
每日关注 更多
张建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