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刘志彪先生,热心地在他做群主的长江产业经济智库微信群提议大家畅谈学习体会,并点名要我谈一下对为什么提6.5%左右而不提6.5%以上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个人思考。
先声明一下,以下只是个人观点,依据的资料也都是媒体上公开的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把2017年GDP增幅定为6.5%左右,低于2016年6.7%的实际水平,说明决策层的经济预期并不乐观。
我这里说的乐观是相对于上年而言的。为什么没办法乐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去年我国经济形势没有出现明显好转。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16年统计公报中有一张2012-2016年GDP及其增长速度图很能说明问题。很明显,2012年以来,我国GDP始终保持可喜的增长态势,但增速持续下滑,从2012年的7.9%,一直回落到2016年的6.7%,平均每年回落0.3个百分点。2016年回落速度虽然有所减慢,但回落的态势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没有见底,没有止跌回升。L型的横筋没有显露上扬迹象。
二是二产增长明显乏力。2016年全国GDP增长6.7%,其中一产增长3.3%,二产增长6.1%,三产增长7.8%。很明显,6.7%的增速主要是靠三产拉动的。回头看往年资料,2015年全国GDP增长6.9%,二产增长6.0%,三产增长8.3%,二产已经出现低迷态势。2014年全国GDP增长7.4%,二产增长7.3%,三产增长8.1%。二产增速依然低于GDP。2013年全国GDP增长7.7%,二产增长7.8%,三产增长8.3%。请注意,这时候二产增幅还超过GDP增幅,但增速已经开始落后于三产。2012年全国GDP增长7.8%,二产增长8.1%,三产增长8.1%,二三产增速持平。再往前看,2011年全国GDP增长9.2%,二产增长10.6%,三产增长8.9%。二产此时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而且幅度大于三产,也大于GDP,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年全国GDP增长10.3%,二产增长12.2%,三产增长9.5%。GDP依然保持着两位数增长。不难看出,自2010年以来,不仅GDP增速是持续走低的,二产增加值增速是持续走低的,就是三产增加值增速也是持续走低的。三产增加值比重之所以能够在2015年超过二产,不是因为三产的突飞猛进,而是二产的体力不支。好比两个运动员长跑,后半程两人的速度都降了下来,二产速度降得更快,所以三产才领了先。
三是外贸形势持续低迷。低迷始于“十二五”期间,“十三五”开局之年未见大的改观。2016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0.9%。其中,出口下降1.9%,进口增长0.6%。显然,如果不是进口略有增长,进出口总额下降幅度还要更大一些。回头看,2015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下降7.0%,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13.2%。显然,进口的控制是下降的主因。2014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3%,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应该说,这时候,外贸形势特别是出口形势至少还是乐观的。2013年就更好了,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6%,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7.3%,进出口保持均衡,出口增幅略高于进口,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四是经济大省表现差强人意。2016年省级GDP排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省,仍旧占据前六名的位置。粤苏鲁更是三强,GDP差不多占全国的30%,对全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过,从去年情况看,三省表现并不抢眼,GDP增幅与全国的差距都明显小于2015年(都比全国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广东GDP增长7.5%,仅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其中,二产增长6.2%,三产增长9.1%。进出口总额下降0.8%,出口下降1.3%,进口增长0.01%。江苏GDP增长7.8%,仅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其中,二产增长7.1%,三产增长9.2%。进出口总额下降0.7%,出口增长0.2%,进口下降2.2%。山东GDP增长7.6%,仅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其中,二产增长6.5%,三产增长9.3%。进出口总额增长3.5%,出口增长1.2%,进口增长6.8%,是在2015年大幅度下降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从这三个GDP大省情况看,二产增速低于三产,低于GDP,已经成为与全国相同的共性特征。
五是全球经济低迷态势没有好转。“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潜在经济危机与战争危险增加,和平发展环境面临极大挑战。
另外,今年年初辽宁方面主动曝光的经济数据造假问题,也让大家对现有经济数据的真实程度心生疑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当然只能保持谨慎乐观了。
其次,定为6.5%左右而不是以上,说明决策层对未来局势判断仍不明朗,希望能留有余地,可进可退 。
回顾历年全国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2016年的提法是GDP增长6.5%-7%,2015年的提法是GDP增长7%左右,2014年(李克强)的提法是GDP增长7.5%左右,2013年(温家宝)的提法是增长7.5%左右,2012年的提法是GDP增长7.5%,2010年、2011年的提法都是GDP增长8%左右。可见,除2012年、2016年之外,其他年份用的都是左右的提法,是近几年常用的表述方式。
从各经济大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情况看,广东2017年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以上,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江苏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7.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 山东预期目标为:GDP增长7.5%左右,货物贸易进出口保持稳定;浙江预期目标为GDP增长7%以上(2016年增长7.5%),河南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5%以上(2016年增长8.1%),四川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5%左右(2016年增长7.7%)。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的提法都是“以上”,体现了比较强烈的自我加压意识。与2016年实绩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上述六省都在调低GDP增速,而粤苏鲁对外贸形势的判断也只是希望稳定在上年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的预期目标只比上年低0.2个点左右,已经是就高不就低了。
6.5%的底线能否守住,是对2017年中国经济的一个考验。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18年初的统计公报能呈现给我们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