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选择必有歧视

薛兆丰 原创 | 2017-05-26 23: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1.凡选择必有歧视

  第一句是“凡选择必有歧视”。这句话的含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稀缺为基本事实的社会里面,稀缺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东西不够,好的东西不够,经济商品不够。

  这时候你要运用这些商品的时候,你就必须做出排他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件商品如果用在一个地方就不能用在别的地方,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选择。

  第二,凡是有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选择的标准就是歧视,歧视其实就是区别对待。所以在经济学里面歧视是一个中性词。

  产生歧视的原因有很多,最自然的一点,是因为世界上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你对一个人的了解往往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你时间不够,给不起这个时间,所以就只能根据这个人所从属的群体、你对这个群体的一般印象来对这个个体做出判断,这就是歧视的一种。

  我们常说中国人怎么样,美国人怎么样,欧洲人怎么样,这种判断当然是不够准确的,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要掌握准确的信息需要付出成本的情况下,这种判断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但是随着必要性的增加,人们就会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来更准确地了解对方,这时候歧视就会减少。所以我们说在竞争之下那些不必要的歧视就会减少。

  我们讲过一个对比,那就是在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里面,哪一个地方歧视更严重?我们也讲过一个对比,在选总统的时候和选伴侣的时候,哪一种情况下人的歧视会更严重?

  这两个问题统一的答案都是,那些越是能够直接承受歧视后果的人或者机构,他们不必要的歧视就越少。所以你看稀缺造成了歧视,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歧视。

  第三,人的偏好、人的不同品位也会造成歧视。比方说人们更喜欢听女高音,而比较少喜欢听女低音。

  第四,凡选择必有歧视的第四个含义是,如果政府干预人们做出歧视的自由,实际上就是干预了人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比较合理选择的自由,这时候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比方说当银行根据人们的收入来歧视那些前来借款的人的时候,这种歧视是合理的。

  如果政府禁止他们进行这种歧视,那就会增加潜在的不良贷款率。如果将这种不合理的干预推广到整个国家,甚至会酿成整个国家的金融危机。

  还有一些时候,貌似不合理的歧视,其实它们也有内在的根源。在马来西亚做生意的华人,他们比较喜欢跟同族的人做生意,而比较排斥外人。

  看上去这种做法不够大方,有违合作的精神,但实际上这是由于司法的成本比较高,华人不容易获得当地有力的司法帮助,所以他们就只能借助这种歧视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最后我们还讲到了美国的“平权法案”,学校招生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权歧视学生?我们说这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有资格歧视?谁是学校的主人?谁对学校未来的声誉负责,他们就应该有权利进行歧视,歧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只不过是区别对待的意思。

  2.凡竞争必有成本

  我给你总结的第二句话,是“凡竞争必有成本”。这个观点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没听过这门课,你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以为竞争本身就是决一个胜负,决胜负本身不带有成本,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们从一开课的时候,讲的“马粪的故事”就指出了这一点,你看那堆马粪权利的确定和维护本身就是有成本的。一个社会如果让确权和维权的成本过高,人们就会把过多的资源用来争夺那些资源,而这时候那些资源本身所带有的经济价值就会被抵消掉。

  所以一个成功的社会必须有明确的规则,这些规则的一个特点是要使得确权和维权的成本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那些资源的价值。所以在“马粪的故事”里面,那堆马粪默认的要归那些为堆起这堆马粪,付出过人类无差别劳动的人。

  竞争必有成本,这句话我们还在另外的地方重申过,我们讲“寻租故事”的时候也讲过。乞丐没有白拿施舍,一般人不容易看到这一点,觉得乞丐不是伸手就拿到施舍了吗?

  那是凭空得来的。经济学家图洛克清楚地看到了别人不容易看到的一点,那就是乞丐得到的施舍也是通过竞争得来的。

  从同样的道理出发,他问了一个非常天真的问题,那就是“小偷对社会为什么造成危害?”小偷表面上只不过是进行了财富的转移,社会财富的总量好像没有改变,但图洛克指出,小偷的危害在于他增加了人们做锁的成本。

  把同样的道理放到现实生活当中去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许多企业在争夺政府所给出的好处,表面上看这些好处只不过是随机落到一些企业的手上。此消彼涨,社会的总财富好像没有改变。但实际上,企业之间在争夺这些好处的过程中也要消耗真实的资源,这就叫寻租。

  这当中损耗的成本就是寻租给社会带来的成本,给社会造成的无谓损失。一个社会要发展就要尽量减少这种寻租的行为,否则的话,你看到这个社会里面的人忙忙碌碌,最后国家还是很穷。

  凡竞争必有成本,我们第三次重申这个概念是在我们谈论非价格竞争的时候。

  你记得吗?我们讲价格管制下面,人们为了争夺他们心目中想要的商品所要付出的代价,总的代价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付出代价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不用货币的方式去争夺了,而是使用非货币的方式进行竞争。

  而所有这些非货币的竞争方式,包括排队、找关系、论贫富、论需求、论资格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竞争,所有这些都会带来竞争的成本。所以这是我们要反复理解的第二个核心概念——凡竞争必有成本。

  3.凡政策必遭遇对策

  我要给你总结的第三句话是“凡政策必遭遇对策”。人是有能动性的,我们一开始就讲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因为阴谋论的一个假设是“好事是好人做的,坏事是坏人做的,好人就会做好事,坏人就会做坏事”,这种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太天真了、太简单了。

  坏人当然也会做坏事,但这不是经济学家要管的事,那是公安部门要管的事。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好人在什么情况下所做的事情会变成坏事;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什么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变成对社会有利的事情,这是经济学家关心的核心问题。

  凡政策必遭遇对策,我们在讲如何分饼会决定饼的大小的时候,又体现了这一个概念。记得吗?价格有三个作用,彰显稀缺性,指导生产的方式,还有指导分配。

  第三个作用指导分配最重要。因为它怎么样指导分配会倒过来影响前面的两个功能:彰显稀缺性和指导生产。如果价格不能够影响人们的分配,如果人们不能指望自己能分一个比较大的饼,人们就不会对价格做出反应,人们就不会努力,结果整个社会的饼就做不大。

  我们在讨论价格管制的时候,又再一次遇到了“凡政策必遭遇对策”这个核心概念。你记得吗?我们在讲美国在石油价格管制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排队的办法、预约的办法、单双号的办法、熟客才能加油的办法、把油存起来的办法等等,来规避价格管制的政策。

  而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指出在这一连串的非价格的竞争方式当中,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成本比较低的,使得资源耗散比较小的方式,但是当政府执行价格管制政策的力度越强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采用越迂回的方式,这时候社会所蒙受的无谓损失反而会更大。

  凡政策必遭遇对策,我们在讲需求第二定律的时候又体现了这个思想。你记得吗?需求第二定律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弹性。

  弹性是人们对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当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一开始不能做出太大的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做出反应的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政府规定雇主要为雇员支付养老保险,实际上养老保险是由谁支付的呢?我们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当政策刚刚颁布的时候,确实是由雇主支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雇主的弹性就慢慢增大。

  最后,政府规定的这笔养老保险的负担是由雇主和雇员付的,谁付得更多呢?取决于谁更需要这一份工作,这就是“法律无效定律”。

  你还记得吗?我们也讨论过环保的问题,其实在环保问题上“凡政策必遭遇对策”这一个思想也是适用的。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要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意识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但实际上经济学家的看法可不是这样。

  经济学家亨利·乔治(Henry George )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人要吃小鸡,鹰也要吃小鸡,鹰多吃一只小鸡世界上的小鸡就少一只,人多吃一只小鸡世界上的小鸡就会多一只;海狮要吃三文鱼,人也要吃三文鱼,海狮多吃一条三文鱼,三文鱼就少一条,但人为了吃三文鱼,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栽培养育三文鱼,结果人要吃的三文鱼越多三文鱼的数量就越多。

  想想看,人吃鱼、人吃牛、人吃鸡、人吃猪,这些动物都没有濒临灭绝,反而数量有增无减,这就是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

  英文里面有一句谚语叫做“If it pays, it stays.”“如果是有用的东西,它总能留下来。”其实我们要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如果你仅仅禁止人们杀戮,那么世界上那些需要这些濒临灭绝动物的人,他们要得到这些动物的唯一办法就是比别人提前杀戮这些动物,这反而造成了这些动物加速灭绝。

  实际上,如果能够使得这些动物变成对人有用的资产、有回报的资产、能够得到产权保护的资产,它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机会反而会更大。

  4.凡争夺必有妥协

  我要给你总结的第四句话是“凡争夺必有妥协”。你看,稀缺是我们生活所在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人们对资源的争用,一方争到了资源,那么其他人就必定无法使用,也就是说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我们讲经济学家科斯一个最重要的洞见,就是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伤害其实都是交互的、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工厂污染确实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健康,但是如果禁止工厂继续生产,那么居民实际上是影响了那些工厂产品的消费者。

  所以学完这门经济学课以后,我们就会转变观念,把过去认为的单向伤害看成是双向对资源的争用。

  这一下子我们就有了一个持平的角度,我们能够平衡地来讨论资源到底应该归谁使用。当然结论是谁能够把资源用得更好,在交易费用足够低的情况下资源就会归谁使用。

  通过深刻地理解科斯定律,我们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有用的生活经验,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讲数,不要讲理。讲理的话谁都有理,讲数就是找一个平衡点,让双方都得益的平衡点,让双方都得益的解决方案。马上浮现在我脑海里最生动的例子,记得吗?就是“芝加哥瑞格利球场”的例子。

  凡争夺必有妥协的这个思想,我们在讲需求定律的时候也有体现。记得吗?我们讲需求第一定律的时候说过,当价格足够高的时候,需求就会转变成供给。

  需求和供给没有本质的区分,价格够低人们就是需求者,价格太高人们就会变成供给者,这也是“凡争夺必有妥协”的一个体现。

  — 你思想进步的地图 —

  你看,我们通过这四句话,把我们学到的52讲里面主要的知识,有机地串起来了。再重复一次:凡选择必有歧视,凡竞争必有成本,凡政策必遭遇对策,凡争夺必有妥协。这四句话讲出去别人听了觉得很自然,他觉得他也懂,但实际上你所懂的,跟他们望文生义所懂的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这门课已经学了四分之一,不长也不短,你已经完全体会到这一门课是什么样子,它的难度是怎么样的。

  确实有一点点难,但它再难也就这样了,要挺住、要坚持住,值得这么做,因为这样一年下来你就能把最好的经济学学到手。不要掉队,你也不会掉队的。

个人简介
经济学者,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梅森大学讲授“法与经济学”课程,并在国内发表过数百篇经济评论和文章,持续影响了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