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熊义杰 原创 | 2017-06-10 10:42 | 收藏 | 投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本文利用2007-2012年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基础、支撑能力、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度、承接地政策是影响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重要因素指标;而集聚能力对承接能力的影响不显著;成本因素对承接能力的影响为正,与预期相反。据此,提出了提升该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志码A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其结果得益于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发达国家向沿海城市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所产生的溢出和乘数效应对承接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沿海城市由于生产成本提高,发展环境出现变化,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紧俏,产业升级压力增大,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当地产业急需“腾笼换鸟”,调整结构已迫在眉睫。东部沿海城市迫切需要将出现产品生命周期 “衰退”阶段的产业转移出去,承接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承接地和转移地当下重要的任务。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决沿海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和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以中央政府主动调低预期增长率为标志,国家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沿海产业调整结构和进行产业转移,鼓励西部地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承接产业转移,进而缓解产能相对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无不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实现当地经济腾飞,因此出现了理论上“供需方”的真空对接,而此过程的博弈关键在于承接地的承接转移能力。

所谓产业转移,指产业经历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阶段后,其相应的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由高向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一种经济现象。2012514日,国家发改委颁布《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的规划,全国唯一的一个跨省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藉此希望黄河金三角产业承接计划作为西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在这一中央政策的指导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能否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机遇,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对产业承接能力影响因素相关成果回顾的基础之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影响承接能力的显著因素,形成合理的评判标准,希望对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家层面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产业转移与承接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法,而学者对此研究的重点大多落脚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本文将学者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归结为三类:一是分析具体产业的承接能力,惠调艳(2010)选择陕西省软件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18个省的19个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5]孙君军(2009)运用模糊物元法,选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能力四个方面对四川物流进行了实证分析。二是从差异化的视角出发研究产业承接能力,陈建军(2002)通过研究浙江在外投资情况,发现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吸引力,认为产业转移的路线应该依附于交通干线。彭连清(2007)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后,认为基础设施和运输成本是影响沿海企业向内陆转移的主要因素。三是从评价体系研究产业承接能力,苏华(2011)认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是一个地区在获取项目中博弈的实力,将产业承接能力归结为产业吸引能力、产业选择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的综合。江朦朦(2012)聚焦承接产业转移的评价问题,认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是产业吸引因子、产业支撑力、产业发展力、产业鉴别力的综合。

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地区宏观数据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2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估模型

2.1评价方法的选择

涉及评价承接能力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SWOT分析法等。这几种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因子负荷符号存在正负,综合评价涵义不明确,清晰性低。因子分析法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法,这种方法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所代表的科学含义不具有说服力。熵值法根据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主观影响所带来的偏差,但是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性,指标权数和预期存在差异性,且不能减少评价指标的维数。SWOT的主要缺陷在未考虑到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本文选取的分析模型为面板数据模型。所谓面板数据,即Panel Data,也叫“平行数据”,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面板数据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性质的优点,研究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规避截面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方法在研究问题上的不足。在数据的选择上,面板数据克服了传统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单一性,具有较大的样本容量,且可以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解释变量和忽略变量的相关性问题上效果更科学,参数估计结果更可信。

2.2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1)指标选取

承接产业转移是转移方与承接方相互对接的过程,只有“无缝对接”,才会对双方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转出方的甄别能力和承接方的选择能力,要求必须能达到以下目标:一方面所选择的的影响因素是合理、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另一方面模型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在产业转移项目中起到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作用。按照该目标要求,本文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分析,选择实际吸收外资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下列7个影响因素:1)经济基础;2)支撑能力;3)对外开放程度;4)成本要素;5)创新能力;6)集聚能力;7)产业承接政策。

经济基础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解释变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会选择所转移产业到基础能力较强的地区,使承接方能在较短时间内与之对接,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市场容量也就越大,承接可能性越大。本文选择经济总量、工业化程度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基础。

支撑能力是转移方选择承接方的主要解释变量,关乎企业交易成本的高低。如果没有相关配套、辅助设施,转移的产业将面临瓶颈而难以形成长远发展。本文选择旅客运输周转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支撑能力。

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地区市场经济文化的发育程度,高开放,易接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了这点,外商投资最先进入的是沿海开放城市。本文在此选择外贸依存度这个影响因素。

成本要素是产业转移的核心因素。沿海城市由于各方面成本增加,比较优势降低,因而,转移的关键在于寻求成本因素丰富且低廉的地方。本文选取平均工资和商品房价格作为评判承接地成本要素的指标。

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创新能力越强,承载力越强,承接转移能力也就越强,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力资本丰富度和优秀度的体现。本文选择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创新承载力。

集聚度从某种意义上是“跟随效应”,以往承接产业比较成功,产业集聚可能形成,如果延续下去,上一期吸收投资越多,对本期的承接产业转移将会具有一定的示范指导意义。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影响因素来考量。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转移是转出方与承接方之间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承接方为了争取规模较大的产业转移,在税收、土地、信贷、宣传方面会给予最大的优惠。因此,各地政策难免出现不理性的调整,当地的社会资源便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政策变量难以量化,所以,本文将弹性较强的政策因素作为虚拟变量处理。

所有解释变量的说明及预期关系参见表1

1  解释变量说明及其预期关系

Tab.1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illustration and

the anticipation relationship

影响因素

解释变量

变量说明

预期

关系

经济基础

GDP: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经济总量指标

INDUSTRY: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化程度

GROWTH: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工业增长指标

支撑能力

ISF:旅客运输周转量(亿人公里)

交通设施指标

SI: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

服务业指标

INVEST: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基础设施完善

对外开放程度

OPEN: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

外贸依存度

成本要素

LC:平均工资(元)

劳动力成本

LP:商品房价格(元/平方米)

土地成本

创新能力

INNOVATION:专利申请量(件)

人力资本

集聚能力

AG: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

潜在资本

承接政策

NUM:国家政策

虚拟变量

2)模型与数据说明

利用7个城市2007-2012年的:数据(Z1:三门峡、Z2:临汾、Z3:运城市、Z4:渭南市、Z5:郑州、Z6:太原、Z7:西安),以实际吸收外商投资额作为被解释变量(用AFI表示),通过对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能力的差异,进而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增长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i=123nn=7),表示承接产业转移的各城市;t=123…,T,为时间段,本文选择T=6;yit是被解释变量对所选择it时间的数值,表示某年某市的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AFI;xkit是第K个非随机解释变量对各市it时间的值,αit为常数项,βkit是待估参数,μit为误差项。

数据来自各城市2007-201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进出口额所涉及的人民币美元汇率按照当年平均值计算。关中-天水经济区是2009年通过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1213日通过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是201254日通过的,中原经济区是201211月通过的,所以政策指标西安市、渭南市在2009年前为0,此后为1;三门峡市只有2012年为1,其余年份为0;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2010年前为0,此后为1;郑州该指标均为0

3)评价模型

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模型是面板数据模型的主要三种形式,而根据模型个体是否随机,可分为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两种模型。模型中将含价格因素的变量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对非比例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由于政策变量是虚拟变量,需要将解释变量中的非虚拟变量与该变量逐一进行双变量回归,考虑到各城市吸收外资能力的不同,本文采用常斜率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截距随个体发生变化)。使用的模型为(其中NEI代表其它非虚拟变量):

        

其中β为常数项,为各城市除解释变量外自发吸收外资的平均水平;β0i为各市i在特有影响因素作用下吸引外资能力对常数项β的偏离。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解释变量对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此只给出变量的估计值及其统计量,其它值将不被列出。估计结果见表2

2  双变量回归结果

Tab.2 the regress result of two variables

解释变量

t

F

LNGDP

0.041607

0.953809

10.09051***

85.17777***

LNINVEST

0.043984

0.921138

6.779792***

48.18125***

LNISF

0.823327

0.894651

5.110041***

35.03072***

LNINNOVATION

0.004873

0.873297

4.018675***

28.43145***

OPEN

2.159981

0.865218

3.633670***

26.47992***

LNLP

0.017527

0.864559

3.602636***

26.33116***

LNLC

0.001619

0.830633

1.941311*

20.23033***

LNAG

0.273112

0.826278

1.687312

19.61982***

SI

-2.473995

0.818532

-1.147560

18.60627***

INDUSTRY

1.510058

0.816908

1.00620

18.40468***

GROWTH

-0.113773

0.811578

-0.224587

17.76738***

注:在1%检验水平下具有显著性用***号表示,在10%的检验水平下具有显著性用*号表示。

解释变量中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旅客运输周转量、专利申请量、对外开放度具有显著性:说明经济规模越大,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就越强,加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显著性较强,说明配套支撑能力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吸引力;专利申请量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新能力越强,其从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有一定的保障,承接能力也就越强;对外开放度在影响力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开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显著性也较强,而且存在正相关性,本文认为原因可能是成本要素与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相互推动的关系,当预期产业转移会发生,那么成本要素也就会相应的上涨以解决资源稀缺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额不具有显著性,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原因可能是本文考虑到集聚效应对外商投资的影响,且将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有一定的模糊性。服务业指标和工业化率表现出不显著性,且服务业指标为负,本文认为是由于GDP作为分母的影响,出现了自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显著性不明确,表明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不是转移方考虑的主要因素。

除解释变量外的因素会影响双变量的检验结果,需进行多变量回归以消除隐性因素对承接能力的影响。上述分析具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固定资产投资额,用经济规模代替固定投资额。旅客运输周转量用来反应支撑配套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保留这三个变量。所以,选择对产业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开放度、旅客运输周转量,专利申请件、政策因素五个解释变量。依据hausman检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建立AFI和这五个因素的模型:

回归结果如表3

3 多元回归结果

Tab.3 the regress result of most variables

解释变量

回归模型

回归系数

t

LNGDP

0.033189

4.456822***

LNOPEN

0.932014

2.385600***

LNISF

0.211937

1.326757***

LNINNOVATION

0.000620

0.632281***

NUM

3.939322

0.674788**

常数项β

-44.15825

-3.227447***

                R方

0.961813

经过调整的R方

0.947811

F统计量

68.69099***

DW值

1.927865

注:在1%检验水平下具有显著性的用***号表示,在5%检验水平下具有显著性的**号表示。

由表3不难看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开放度、交通配套设施、创新能力是影响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1%的检验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开放度、交通配套设施、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系数显著性明显,符合该四个解释变量在做单独回归时的结果。GDP每提高1%AFI增长0.03%;对外开放度每提高1%AFI增长0.93%;旅客运输周转量每提高1%AFI提高0.21%;专利申请件提高1%AFI提高0.001%。产业承接政策是影响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此模型中也具有显著性,说明产业政策的出台对于承接产业转移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

3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利用2007-2012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相互验证影响因素与承接能力的关系,经济基础、支撑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度是影响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这四方面能力的提高,承接能力相应的也会提高。对于生产要素成本,和预期相反,原因在资源稀缺性和预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显著。通过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后,国内生产总值、旅客运输周转量、专利申请量、对外开放度对于引进资本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政策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根据分析结果,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提高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1)应该注重自身经济规模和实力的提高,培育重点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孵化机制,提高工业化程度;

2)加强与外部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互动机制;

3)政府部门合理引导消费和投资,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需求,更新投资环境;

4)基础设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提高解决通讯服务质量,拓展信息交流渠道,规划物流运输版图;

5)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使转移方能够免除后顾之忧,不被环境左右;

6)发展职业教育,增加培训技能,支持人才引进,梳理劳动力,储蓄能量;

7)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在税收、金融方面给予优惠,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交易平台,诱导转出方合理科学的向黄河金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Kojima, Kiyoshi. 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gin, Theoretical Extensions, 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011):375-401.

[2][]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乔依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4-29.

[3]Krugman·Paul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J]. Foreign Affairs1994(November December)

[4]蔡昉,王德文.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4-14.

[5]惠调艳,胡新,马莉.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4):77-83.

[6]孙君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21-34.

[7]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37-44.

[8]彭连清,詹向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分析[J].兰州学刊,20079):70-73.

[9]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41-43.

[10]江朦朦.产业转移格局中不同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3):6-12.

 [11]冯邦彦,段晋苑.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1):39-44.


 

个人简介
1982年本科毕业 1985年硕士毕业 1999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晋升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生导师,陕西城市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出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