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需假设条件在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运用(之二)

第五、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要求的劳动等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在国内充分流动而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的前提条件来看,就中国而言,一方面,受交通、地域以及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等诸多因素限制,中国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国内并没有实现充分流动,广大农村劳动力也不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发展,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却出现跨国流动现象,一些国外企业纷纷去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赚取当地以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超额利润。就其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而言,人口没有实现充分流动、大量人口处于未就业状态,使中国出口贸易在国内面临着较大的恶性竞争压力,由此决定了中国很难通过低端贸易的持续发展,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又使中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增的成份。因为,根据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一国对外贸易主要是指在生产要素不可跨国流动下而发生的贸易,目前,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出口占据了中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所设定的假设范围,由此导致了这种格局下的贸易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特殊影响。从中国引进外资的初衷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引进外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为了解决国内资本短缺问题而吸引外资,这种资本短缺更多地表现为外汇资本短缺。在国内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购买国外先进的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从引进外资增加中国外汇储备的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情况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外汇储备大国,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信用货币不断贬值,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正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就此而言,目前,如何确保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二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根据资金、资源、技术、管理、劳动的组合规则,中国引进外资,主要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就业压力。从这一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情况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外部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外部资金、技术、管理与中国国内劳动、资源的结合,一方面,使中国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使中国就业率大幅提高,在劳动货币化和资源货币化共同影响下,中国GDP总量也得到了快速增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组合的同时,由于资本市场没有对外开放,在强制结汇体制影响下,中国居民得到的只是本币形态的货币收入,商品出口所交换的并不是商品而是以外汇形态表现的巨额外汇储备,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以巨额外汇储备作为表现形式的国际间贸易,已经脱离了正常的贸易属性。更有甚者,在GDP考核机制以及创汇思想引导下,中国往往通过出口退税以及压低国内员工收入水平的方式,去维持这种不正常的国际贸易收支格局;三是引进外资,通过国内资源、劳动与国外资本、技术及管理的组合,生产国内企业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这一外贸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应该说,在八十年代中国商品短缺时代,这一组合很好地解决了中国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短缺问题。从目前中国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流向来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外部资金、技术、管理和国内资源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产品,多数用于出口,而较少地用于弥补国内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不足。
第六、从生产要素和商品要素市场的自由竞争程度来看,在中国前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商品要素市场并不都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要素并不能自由地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二是一些国家还通征收关税或实行进口配额的手段,限制外部商品进口;三是一些国家还通过出口退税以及片面压低本国生产要素价格的方式,促进本国商品出口。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目前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其自身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规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均衡。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近年来在国际收支上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