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报告向世界展示中国旅游发展成就

蔡律 原创 | 2017-06-15 10:59 | 收藏 | 投票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向世界展示中国旅游发展成就

  综合媒体报道,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从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成就与贡献、主要原因、专题分享、前景规划、企业案例五个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旅游发展成就、展示旅游业的巨大力量,与世界分享中国旅游发展探索道路、分享中国旅游发展合作机遇,共同推进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国旅游发展成就突出、贡献不容忽视。谈及中国旅游发展成就,报告指出,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关于中国旅游业的贡献,报告指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此外,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并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

  报告还认为,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中国旅游企业也积极拓展海外合作,中国旅游业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

  国内优良大环境成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因该报告认为,中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取得如此巨大发展成就,关键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多元推进,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加快建设,政府对资源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大力保护,科技教育的加快进步,以及中国独特的文化优势。

  遴选十大专项举措展示中国推动旅游发展的努力据悉,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和旅游发展基础,在国家层面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专项举措。为此,该报告遴选了10个专题,就开展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开展旅游外交与国际合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进旅游教育及人才创新、创新突破旅游信息化、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构建旅游规划体系、强化旅游标准化体系以及推进中国两岸四地旅游合作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希望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推动旅游发展的努力。

  报告中特别提到旅游扶贫的努力和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不含2015年),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

  而厕所革命的效果也不得不提。报告指出,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国已完工的厕所达22009座,占全年总计划的104.67%,9个省份竣工厕所数量超过1000座,20个省份竣工厕所达到500座以上。

  中国旅游业处发展黄金期愿与世界共享红利谈到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时,该报告认为中国旅游业依然处于发展黄金期,随着“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将迎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人才引进和资本输出。中国将与世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借鉴世界经验,也与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贡献更多的发展红利。

  据该报告分析,中国可以与世界分享中国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中国旅游巨大的投资机会、中国旅游企业资本走出去的巨大机遇、中国旅游发展的经验、中国巨大的旅游教育经验和巨大的人力资源等诸多红利。

  中国旅游市场需求方面,经初步测算,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5%,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0%;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2.0%。

  同时,与世界分享中国旅游巨大的投资机会也并非侃侃而谈。据中国旅游投资项目库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达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占全部旅游投资的56%。旅游投资将正式步入万亿元时代,未来5年通过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旅游直接投资达到3万亿,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2万亿到15万亿,带动一系列投资机会,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外商可参与到商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中,投资旅游商品和设施,合资旅行社、合资旅游企业未来将越来越多出现,引导外资走进来。

  旅游企业良性发展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该报告认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产业的根基。要了解中国旅游业的成功之道,就有必要分析解剖中国旅游企业中的一些典型代表。为此,该报告遴选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标志性的10个企业,包括阿里旅行·去啊(ALITRIP)、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CHIMELONG)、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CITS)、携程旅游集团(CTRIP)、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HKCTS)、海航旅游集团有限公司(HNA)、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JINJIANG)、华侨城集团公司(OCT)、北京万达旅业投资有限公司(WANDA)。报告希望通过这些企业案例了解中国旅游企业发展的历程及趋向,总结其中的经验与启示。

  同时,该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酒店业、民航、旅行社等领域还将持续发生大规模并购,最终市场上将形成数个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全文)

  来源:国家旅游局、人民网、文化旅游产业

  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主办,由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于5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以“旅游促进和平与发展”为主题,规格高、代表性广泛,是世界旅游发展领域在中国举办的一次顶级盛会,在全球尚属首次。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说,“这是一系列全球旅游盛会‘中国时间’的开始。”今天,国家旅游局也发布了《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潜力、最佳的旅游投资市场。未来5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旅游直接投资将达到3万亿,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2万亿到15万亿。

  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全文)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从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开篇,盘点世界及中国旅游竞争力、分别以“五大转变、四大战略、五大影响、五个着力、四个阶段、五大作用”六大篇章,关注在线旅游发展态势、聚焦旅游业新规颁布实施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辉煌发展,并以专题形式,对“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调查、细致解读和理性剖析。

  旅游行业发展概述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世界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1、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15年国际游客人数相比2014年增长了4.4%,达到11.84亿人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2、中国、美国和英国引领2015年出境游市场。

   受欧元、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影响,欧洲增速引领各大洲(+5%)。2015年,前往欧洲的国际游客为6.09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2900万人次。前往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旅游人次,自2014年下降之后,2015年回暖,增速达6%。北欧(+6%)、南地中海欧洲区域(+5%),以及西欧(+4%),均出现喜人的增速,这与该区域富含成熟旅游目的地息息相关。

   亚太地区,2015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77亿人次,同比2014年增加1300万人次,增加比为5%。其中大洋洲国际游客到访量实现7%的增长,东南亚实现5%的增长,东北亚和南亚国际游客到访量均实现4%的增长。

   美洲的国际旅游人次,相比2014年表现更加稳固,旅游人次增加900万,达到2015年的1.91亿人次,增长速度为5%。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境游,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均受益于此,并实现了7%的增长。南美和北美接近平均水平,均实现了4%的增长。

  3、未来十年,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预计,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另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五大转变

   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

   (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的发展格局。

   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

   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的推进。

   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

  (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

   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

   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联网+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

  (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

   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

   【四大战略】

   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中国旅游业近几年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等。

   (一)“515战略”

   中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即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报告,剖析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全面部署2015-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开展十大行动、52项具体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十大行动包括

  (1)、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2)、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

  (3)、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4)、发动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

  (6)、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7)、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8)、开展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9)、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0)、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

  “515战略”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按照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断过去35年旅游发展和未来35年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创新谋划。实施一年来,“515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

   (二)“旅游+”战略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受到了中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和全力推动。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旅游+”就越丰富多彩,“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三)全域旅游战略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2015年8月19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

   (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

   【五大影响】

   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日益突出,在国际旅游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世界瞩目。

  (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旅游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发展很快,在旅游业起步最初几年,接待的外国过夜旅游者人数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1978年,中国旅游开放的第一年,全国共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仅为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不到3亿美元,两项指标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别位居第41位和48位。但是到1994年,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双双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10位。

   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接待规模已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

  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15年旅游收入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二)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场,对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世界旅游组织《2015全球旅游报告》:“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币汇率坚挺、旅行设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持续超常规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45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游市场在过去20年增速喜人,让全球一批目的地,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目的地获益匪浅。”

   (三)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年度《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参评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旅游业竞争力由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7位,进步了30位。中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四)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总额的14.5%,占全球GDP总量的1.5%;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7911万人,是世界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数的27.8%。

   这组数据表明: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

   (五)中国旅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合作

  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海外投资、资产并购、上市融资、业务拓展等一系列举措,从新的发展空间分享中国旅游发展的红利,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企业的跨国旅游发展步伐强劲,模式多元,合作广泛,中国旅游业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

   【五个着力】

   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

  随着“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将迎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人才引进和资本输出。中国将与世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借鉴世界经验,也与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贡献更多的发展红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提供了巨大发展动力,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企业投资旅游和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中国旅游发展未来几十年处于发展黄金期。

  2016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43.8亿人次,增长9.5%;旅游入出境2.63亿人次,增长5%,其中入境1.37亿人次,增长2.5%;出境1.26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3.8万亿元,增长11%;国际旅游收入1210亿美元,增长6.5%;旅游总收入4.55万亿元,增长10%。旅游投资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直接就业2816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7943万人次,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3%。这一目标是就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而言的,各地情况不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国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

   中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城乡平均出游次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出游次数为5.6次,农村居民出游为4.7次,平均为人均5次,旅游将更加广泛地覆盖中国城乡人口。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将达到1700元,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10.5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6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600亿美元。

   到2050年,中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中国旅游将全面实现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那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大的黄金期。

  到2050年,中国最终将由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全面实现“八高、八强、八支撑”。

  “八高”是指旅游总量高、旅游品质高(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旅游效益高、旅游综合贡献高、旅游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

  “八强”是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创新力强、旅游个性特色强、旅游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

  “八支撑”是指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强省强县、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

   根据规划,中国将全面推进实现六大跨越。一是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内涵、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二是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实现入出境市场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三是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四是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五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六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小康型旅游向富裕型旅游的跨越。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做好“五个着力”,即通过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

   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25个方面、100项具体工作,推动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

  一是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
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旅游业空间规划布局,构建旅游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旅游+”,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培育市场新主体;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旅游发展新市场;谋划工作新抓手,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

   二是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大力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实现供需协调;实施区域分类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大力实施要素配套工程,实现软硬协调;着力推进文明旅游,实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素质持续提升协调。

   三是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树立绿色理念,引领低碳旅游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杜绝旅游铺张浪费;实施绿色开发,构建生态产业链;创新绿色产品,实现旅游节能减排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四是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外交;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发挥港澳台桥头堡作用,推进与港澳台旅游合作;推动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

   五是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共享红色精神;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共享美好生活;实施旅游大众就业创业工程,共享发展机遇;完善旅游业利益共享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四个阶段】

  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探索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

   (一)起步阶段(1978-1991年):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产业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是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开了中国旅游产业兴起的篇章。随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诞生。

   1981年,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为此,中国先后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管理总局,1982年又将管理总局改为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管理;二是推动各省区市相继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担任组长,国务院17个部门负责人参与工作。

   这一时期,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国探亲游、边境游为主要类型进入试点试行。到1991年,中国境内旅游者人数增加至3.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1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倍,初步具有了以创汇为主的经济产业特征。

  (二)成长阶段(1992-1997年):是三大旅游市场培育推进、旅游产业加快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进入亚洲旅游大国之列的关键时期。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关键一年。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并召开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起步发展,呈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开始同时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中国步入了亚洲旅游大国行列。

  (三)拓展阶段(1998-2008年):是中国旅游业由经济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为了扩大内需,激活旅游市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假期的黄金周假日制度;三是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表明中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延展到多部门、全行业、多区域,形成统筹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为一体的推进模式;四是下发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五是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开全国红色旅游推进工作,推动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全方位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入境旅游市场呈现高位增长态势,把中国带进世界旅游接待大国的行列;出境旅游市场走向边境游与国外游、港澳游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是中国旅游业综合优势全面发挥的时期,旅游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大舞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在国内,旅游功能全面发挥,旅游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四)综合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是中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

   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和谐的“润滑油”、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迈向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旅游产业发展崭新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开启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

   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首次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中国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

   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标志着旅游业迈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新时代。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并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515战略”,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旅游十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2016年,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放在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促进调整结构和促进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上。

  这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形成了三足鼎立、活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一员。

   【五大作用】

   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拉动性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是国家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

  (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

  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了旅游业对经济的相关贡献,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2012年的9.41%上升为2015的10.51%。

  旅游业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为15022.77亿元,2015年达到了21230.951亿元,增长了12.22%。间接带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在0.17%左右;间接带动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处于上升状态,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2012-2015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拉动贡献超过80%,比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增加值50%的贡献多3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对民航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90%,对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超过80%,对水上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30%,对公路运输及服务辅助贡献超过60%;对仓储和邮政业贡献为30%。旅游业对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的贡献也同样如此。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对旅游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均仅在10%左右,而旅游业对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在80%以上,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为30%以上。此外,旅游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5%,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5%,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

   (二)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生活型服务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与110多个行业相关、
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热点,也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自2014年起,中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速连续高于全国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费的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

  从投资角度看,旅游投资需求旺盛、领域广、潜力大,正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进入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

  从出口看,旅游服务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长期处于增长趋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2014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总额的2.4%,2015年上升为2.5%。从进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国外强劲的旅游购物消费实质是进口贸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50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需求为主的新阶段,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要求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供需协调。

  (三)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既有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就业的大量岗位,又有适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众多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妇女创新就业等具有特殊优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意热情。

   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比2012年的6189万人增加了1800万人。

   旅游业还是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返贫率低、受益期长等主要特点。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新一轮旅游扶贫,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正在成为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

  (四)旅游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走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目前,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已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对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515战略”,将“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中俄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合作活动的举办,旅游正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闪耀亮点。2016-2018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将相继在中国举办,预示着旅游外交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跃的前沿舞台。

  (五)旅游业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是世界公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

  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了“乡村旅游年”,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

   为了加快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2010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先后批准了1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以“景点带动景区、景区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和旅游村镇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3年,中国确定“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绿色旅游发展行动。通过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框架和管理制度,树立绿色旅游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形象,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开展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构建绿色产品产业体系,打造绿色旅游目的地开发样板地,引导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启动绿色旅游标准化建设,启动绿色旅游认证体系,推动绿色旅游技术研发和基地建设;通过绿色旅游公益宣传,引导绿色旅游消费,引领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

  2016-2017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分析 【图略】

  2016年11月28日

  近年来,酒店、旅游度假产品、景区门票、机票、社交媒体、租车等快速实现在线化,在线旅游度假产品、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租车平台等快速生长。分析人士表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消费升级,中国的出境游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我国旅游业经过黄金十年,发展势头延续,今年以来中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继续领跑宏观经济。其中,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

  旅游总人数及其增速

  旅游业收入占比及增速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对GDP的贡献比例也逐年上升,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5年我国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已近5%,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10.8%。2016年Q3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约为4.25%,市场规模稳定扩大。

   根据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预计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5.5万亿,据此测算2013-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收入增速9.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中国GDP有望达到100万亿元、保持年均7%的实际增长率。结合政府中性目标与我们基于整体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行业成长前景的判断,预计2015-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收入CAGR范围将约达20%左右,保持快速发展。

  2015-2020年旅游行业收入名义增长情况预测年度201420152015-2020复合增速预测2020EGDP增长7.3%6.9%-6.0%GDP(亿元)6359106767088.12%1,000,000旅游行业收入(亿元)303123419523.94%100,000占比4.77%5.05%-10.00%

   1、国内游增速平稳,周边休闲游成主流。从 2004 年到 2014 年,中国旅游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国内旅游人次从 7.44亿人次增长到 36.11 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 11.87%;国内旅游收入 3,716 亿元增长到 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8%。2015 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 30.26 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国内旅游收入 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1 %。无论从旅游人次还是从旅游收入方面衡量,国内旅游市场均保持着平稳增速。

  2000-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2000-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在消费结构改变以及近几年私家车迅速增多的背景下,周边休闲游成为了将旅游生活化的重要方式,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同时多元素的体验项目侧面激发了旅游消费需求。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 30 多亿人次的旅游者中,1-3 日周边短途游的比例占七成以上,一些符合当季、较有节日气氛又适合家庭出游的主题,如乐园、古镇、祈福、温泉等最受周边游市民的青睐。以今年五一小长假为例,由于前后不好拼假,短线游和周边游成为出游的主力军,周边游出游人数占比 40%,套餐预订量同比增长 2 倍。以十一黄金周为例,周边游市场占比超过 70%,同比增长约 15%,以国民休闲旅游消费为主线的消费模式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015 年国庆期间周边休闲游占比最高

   2、出境游持续火爆,奏响市场主旋律。在人均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投向改变以及人民币内升外贬的催化下,出境旅游市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受中国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影响,多国对华放宽签证政策,目前已有约 90 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各类互免签协议;美国给出的 10 年有效期多次往返签证最富有吸引力,期望价值最高。加拿大也将商务和旅游签证延期至 10 年,这些意味着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国民出境游的热情与日俱增,有力地带动了出境游人数快速攀升。

   2014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过亿,达到 1.17 亿人次,同比增长 19.5%。2015 年中国出境游人数持续攀升,预计将同比增长 20%,达到 1.4亿人次,将连续 2 年蝉联世界第一。

  2001-2015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游人数(万人次)

   从目的地来看,我国出境游市场处于以短途游为主,向长线出境游转变的阶段,而突发事件对当地的旅游流量影响也较为明显。2015 年上半年热门目的地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中国香港、泰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中国澳门和德国,短途出境游线路占比超过一半。另外,从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特征来看,日韩东南亚仍然是中国出境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其中仅日本、韩国、泰国三国就接待了约 7成的中国出境游客;而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土耳其等长线目的地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其中欧美线路预订量同比增长高达 5 倍。受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持续发酵,我们判断欧洲游市场短期内将承压,日韩、东南亚等短途出境游线路将受益。

   从客源地来看,多集中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主的城市群,而今发展趋势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渗透,具体表现为长沙、福州、哈尔滨等二线城市出境旅游增长最快,居民出境游热情受消费升级的带动空前高涨,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比较,东部是中国出境游客源产出的主要地区,而中部与西部的客源产出能力较弱,出境游还没有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

   从消费偏好来看, 目前休闲度假主题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休闲度假、极地探索以及环游世界主题分别占比 60%、28%以及 21%,成为消费者的出境游首选。而由于旅游需求向多元化转变以及对旅游体验的重视,未来邮轮旅游、医疗旅游以及购物旅游将成为高端出境游的发展趋势。

  出境游主题排行

   3、入境游逐步恢复,以观光休闲为主。自 2011 年至 2013 年,入境旅游收入连续三年负增长趋势,但 2015 年以来,入境接待人次同比增长稳步回升,入境旅游收入也呈现复苏趋势,预计全年达到 580 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11%。

  2000-2015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2006-2015年中国入境接待人次(单位:万人次)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2015 年上半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约 6,536.49 万人,同比去年同期增长 4.9%;其中港澳台同胞占比 81.1%,香港、台湾同胞入境人数均有小幅上升,澳门同胞增幅达 12.82%;外国人入境达到 1,236.36 万人次,占比 18.9%,出现小幅下降。

   从来华目的角度分析,以观光为主的休闲旅游占比达到 31%,位居首位;会议商务占比 21%;探亲访友占比 3%。从入境消费角度考量,70%以上入境旅游的游客消费集中在 500-3000 美元之间,交通是最大的消费项目,购物消费占比偏低。由此说明,与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偏好购物的行为不同,更多的境外游客到中国旅游主要以游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文化艺术为主。而今年 7 月1 日起,北京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这被视为政府层面出台的刺激入境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消费及扩大旅游贸易的重要举措,有望拉动入境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进一步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复苏。

  入境游客占比情况

  来华入境旅游目的地分布图

   4、在线旅游渗透率稳步提升,上下游整合加剧。 2015 年第二季度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1018.5 亿元,环比增长 12.2%,同比增长超过 9.3%;预计 2015 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约为4,090.6亿元,同比增长32.9%,在线旅游渗透率将从上年的9.2%增加为10.8%,到 2018 年渗透率将达到 14.9%,与美国、欧洲 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线旅游的高速发展主要源于在线机票、在线酒店和在线度假市场的贡献。

   根据 2014 年在线旅游市场结构来看,在线机票、在线酒店、在线度假和其他业务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62.7%,20.6%,14.6%和 2.1%。具体来看,在线旅游市场格局比较稳定,机票市场份额占比最高,酒店和度假市场次之。从发展趋势来看,2012-2014 期间,在线机票份额基本维持不变,在线酒店占比有小幅下降,在线度假比重加速攀升。在国家积极扶持个人旅游、出行便利以及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在线旅游服务商将持续发力度假旅游产品,分享在线度假市场的成长红利。

  2012-2018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单位:亿元)

  2012-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结构占比情况

   2014 年,中国在线机票市场交易规模为 1930.7 亿元,同比增长 41.13%。预计 2015 年在线机票交易规模将达到 2520 亿元,同比增长 30.52%。2013-2014 年间,中国机票在线渗透率由 42.6%提高到 59.2%。2015 年二季度中国在线机票预订交易市场规模达 685.8 亿元,环比上涨 10.1%,同比上涨54.1%。

   随着旅游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我国机票市场整体销售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增长,在线机票销售方式成功超越非在线销售。

  2012-2018年中国在线旅游机票交易规模统计及预测(亿元)

  2014 年在线机票渗透率占比

   2014 年,通过携程产生的机票业务交易额约占在线机票预订市场总交易额的 29.7%,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始终位居在线 OTA 类企业第一;通过去哪儿网平台商户产生的机票业务交易额约占 31.6%,较上年的 19.1%有大幅提高,位居平台类网站。第一;而通过航空公司官网预定的机票销售额占比约为 11.8%,较上年有小幅下降,为第三大在线销售渠道。

   今年第 2 季度,携程+去哪儿占在线机票预订市场份额的 77%。其中,去哪儿在线机票预订交易规模达到 267.4 亿元,市场份额为 39%;携程在线机票预订交易规模为 260.2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为 38%。与 2014 年相比,两者份额占比均有所提高,合并之后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显著。

  中国在线机票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2015Q2 中国在线机票预订市场企业交易份额

   2015 年第 1 季度,中国在线酒店预订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168.4 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涨 7.5%,同比上涨 54.1%。预计 2015 全年在线酒店规模达到 850 亿元,同比增长 34.9%。

  2012-2018年中国在线酒店市场交易规模(亿元)

   预计 2015 全年中国在线度假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630.6 亿元,同比增长 40.51%,作为在线旅游中增长最火爆的细分领域, 未来预计将持续保持 30%以上的增长,同时越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前景十分乐观。

   2015年第1季度, 携程和途牛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达到51.42%,较上年第1季度提升3.66%;从前四大厂商市场份额占比情况来看,2015 年第 1 季度合计占比达到 64.99%,同比提高6.91%,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

  2012-2018年中国在线度假市场交易规模(亿元)

   2015 年在线旅游市场继续保持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大量资本的涌入以及行业巨头企业大规模投资并购事件频频发生。根据数据显示,2015 年前三季度在线旅游企业投融资额超过 450 亿元,是 2014 年在线旅游投融资的 2.4 倍,资本市场对在线旅游的热情高居不下。

   5、经过了两年的调整期,我国餐饮业呈现明显的回暖趋势。2015 年 1-7 月,全国餐饮收入 17,597 亿元,同比增长 11.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 1.6 个百分点,且 2010 年以来首次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 1.2 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4,653亿元,同比增长 6.6%,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3.7 个百分点,由此说明高端餐饮复苏趋势较为明显。

  2010-201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餐饮收入及增速变化情况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餐饮行业在 O2O 领域高歌猛进。2014 年我国餐饮 O2O 外卖市场规模超过 1600 亿,占整体餐饮消费比例的 5.8%,预计到 2017 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 9%,外卖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 3000 亿。尤其是伴随消费者日益普及的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餐厅外卖、团购等消费模式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餐饮 O2O 外卖市场呈现井喷的发展趋势,大众快餐行业加速转型势在必行。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旅游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