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之三)

 2.西方经济学总量平衡公式存在着诸多误区。现代西方经济学将国民收入的总量平衡公式表述为:Y=C+S+T=C+I+G+X-M),在这一国民收入总量平衡公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总量,C分别代表消费性收入和消费性支出,S代表储蓄,T代表国家税收入收入,I代表一国投资支出,G代表一国政府支出,(X-M)代表一国出口大于进口的余额。C+S+T代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C+I+G+X-M)代表一定时期国民支出。理论上而言,以C+S+T代表的国民收入为C+I+G+X-M)代表的国民支出提供了收入来源。从国民收入总量平衡公式各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看,以C作为表现形式的消费总量在供给和需求上是一种相等的关系,在进出口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即X-M=0,以S为代表的储蓄量与以I为代表的投资量之间是一种相等关系,即储蓄收入构成投资支出的全部来源,当(X-M)不等于零为正数时,以S为代表的储蓄量与以I为代表的投资量及以(X-M)为代表的出口净额之间是一种相等关系,即一国储蓄量构成其本国投资和出口净额支出的收入来源。当(X-M)为负数时,则有S+M-X=I,其主要表示为当一国进口大于出口时,一国投资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本国储蓄以及国外资金来提供支持。根据这一总量平衡公式,在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总量的理论指导下,在一定时期要增加一国国民收入总量,从支出角度分析,主要可以采取增加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出口的方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的目的。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这种以国民收入总量平衡公式为理论基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较大的理论误区,其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总量平衡公式主要侧重于价值总量的平衡,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并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标志。实际上,从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衡量人类生产是否实现真正发展的标志,更多地体现在一定时期人类可以支配的使用价值形态,而不是价值形态。特别是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只是充当了商品流通的中介职能,其自身并不能被人类使用和消费。就此而言,要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真正增加,还必须有与这些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相对应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实物,来提供支撑。因此,从使用价值角度分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人类投资规模和质量以及消费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从国民收入总量平衡公式来看,其主要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角度,来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衡量,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前所述,这种以信用货币来衡量的国民收入总量与一定时期以使用价值来衡量的国民收入总量之间,并不是相对匹配的关系,其在变动方向上也不完全是同向变动关系。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一定时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满足人类需求的投资规模和质量以及消费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就此而言,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收入总量在价值上的增长,并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标志。

2)国民收入总量公式中各要素在价值形态上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国民收入总量平衡公式,消费收入与消费支出是相等的,从实践中来看,决定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不能单纯地以边际消费倾向来对之进行衡;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看,在进出口均衡的条件下,储蓄与投资之间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相等的关系,当投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率较低时,储蓄在某种程度上会大于投资;而当投资风险较少、投资收益率较高时,储蓄在某种程度上会小于投资。在进出口不平衡的条件下,储蓄与投资、进出口余额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平衡关系。从税收与政府支出之间的关系来看,在赤字财政政策引导下,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要小于政府支出,因此,税收收入与政府支出在价值形态上也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