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货币化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其运用(之二)

 

二、信用货币条件下的货币经济效应

(一)信用货币主要特征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都明显地不同于黄金作为交易货币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用货币不是商品,其可以凭借政府信用的方式来发行。因此,其发行总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意志,而不像黄金生产那样受制于生产条件、天然储量的限制。

二是信用货币能否充当执行流通媒介的货币职能,其在很大程度受制于政府赋予的强制流通权力,一旦这种强制流通权力丧失了,那么,这种货币就一钱不值了。因此,保持政治权力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是信用货币成为流通货币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在信用货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条件下,鉴于其信用性特征,信用货币具有明显的创造增量货币的功能,信用货币这种创造增量货币的功能,现代金融学将之称为货币供给乘数,用公式表示为:  “货币供给乘数=1/法定准备率”[1]。根据信用货币的货币乘数效用特征,理论上而言,一定时期一国央行发行的货币,其最终充当流通手段的价值总量可以用公式表述为: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总价值=基础信用货币发行数量*货币乘数*信用货币流通速度。鉴于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呈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外在对立,因此,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总量,主要取决于基础信用货币发行总量、货币乘数以及货币的流通速度。

鉴于信用货币所具有的上述特征,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其对于经济产生作用的原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上被描述为: “除财政政策之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是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货币按照三个逻辑步骤对经济起作用:货币供给的变化影响利率以及信用的数量和期限;利率和信用条件影响对利息敏感的支出项目;以及改变的总需求引起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变动。”[2]

(二)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效应

就信用货币调节经济活动的运行原理而言,笔者认为,信用货币之所以能够对于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信用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货币效应密切相关。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资产货币化。就居民资产而言,虽然其是通过价值与使用价值多次交换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使用价值形态,但是这种使用价值形态在信用货币作用下,却可以通过再次向价值形态转换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价值增值:

1)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人可以通过将资产抵押的方式,取得投资资本,以获取更多的收益。理论上而言,这种方式下的资产货币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高于抵押贷款利率。一般而言,要使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高于抵押利率,就要求通过资金购买劳动、技术、资源和管理的组合,产生的收益率高于抵押贷款利率。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当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时,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二是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人在通过抵押取得资产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之后,其还可以继续使用其资产,不影响其对于被抵押资产的使用权。鉴于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外部对立特征,理论上而言,抵押贷款形态的货币主要来自于增量货币发行;

2)受信用货币不断发行影响,使原有资产的价值形态出现增值,由此导致资产所有人通过变现资产的方式,实现增量价值。理论上而言,就消费能力而言,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条件下,虽然资产所有者通过变卖资产的方式所实现的这种增量价值,其并没有增加资产变卖者的实际消费能力。但是,如果这种资产变现价值作为资本参与经济活动,则其就可以通过投资回报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就此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居民拥有的存量资产之所以可以通过资产货币化的方式,实现资产由使用价值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换,其实际上是增量信用货币发行所导致的资产货币化的产物。

2.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增量信用货币作用下,企业资产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将之转变为资本,从而通过实体经济运作,获取投资回报。理论上而言,只要投资回报率高于分红派现率,那么,这种资产的证券化就是有利可图的,从其资金来源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来源于增量货币发行。

3.自然资源货币化。就自然资源货币化而言,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从生产要素角度考虑,活劳动主要表现为劳动、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由于一定时期活劳动”的价值创造受制于多方面的限制条件,其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和质量。因此,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随着增量货币的不断发行,要实现增量货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转换,其不可能完全通过活劳动创造的增量使用价值来实现。在工业化社会,鉴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其会通过资源货币化的方式,吸收一部分增量信用货币。鉴于资源货币化的价值依然留在流通市场中,因此,自然资源的不断货币化将成为吸纳增量货币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自然资源消耗完了,那么,这部分没有使用价值做支撑的货币就会进入商品市场或其它资产领域,从而推高其它资产和商品的价格。

从增量信用货币调节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就增量信用货币发行对于增量价值创造的影响而言,随着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在初始生产要素货币化之后,只有那些与通过生产要素组合所产生的增量使用价值相对应的货币发行,才是与增量使用价值相对应的增量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这种增量价值总量可用公式表示为:增量价值总量=增量货币发行额*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就此而言,客观上讲,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信用货币的发行,使货币供给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对一致。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增量信用货币的发行,主要起源于生产要素组合之后所产生的价值增值,这种价值增值一定要有增量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或服务做支撑,而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由于货币发行所实现的价值增值。因此,就存量资产价值货币化与增量使用价值货币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存量资产价值货币化进入生产领域能够产生增量使用价值,那么,在货币发行量不变或增量货币发行所导致的价值增加小于使用价值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增量的使用价值就能够对于前期新发的货币产生吸呐作用,从而降低经济运行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反之,如果货币发行规模继续扩大或者增量货币发行所导致的价值增加幅度大于使用价值增加幅度,那么,经济运行就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459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462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