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参与国际金融?

迟竹强 原创 | 2017-08-21 10:59 | 收藏 | 投票

  中国的金融机构受冲击小主要是相对实体经济,我们开放的不够,限制的太多。这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直接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可兑换,汇率也未完全放开,凭什么成为美元、欧元一样的结算货币?日本经济规模比我们大,日元尚且不能成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说明这不是简单的金融经济问题,更可能是政治博弈的结果。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大货币,这不过是欧洲人拉拢中国试图削弱美元地位的诱饵,金融危机给欧洲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至少是叫板的机会。能成功吗?机会渺茫。只要美国人控制着中东的石油(就差伊朗没控制,恨之入骨),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还有欧洲的防务,日本的安全,没谁能挑战美元的地位。未来或许只有中国能做到,但也是建立在美国国力大幅下降的前提下。扯远了

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的本钱是庞大的外汇储备。外汇是中国的企业及个人创造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常项目顺差,那就会消费国外的商品及服务,否则只能卖给银行,换取人民币用于国内投资消费,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所以央行要货币紧缩回收流动性。央行拿这么多外汇储备干什么?除了稳定汇率、保证进口、偿还外债所需外,大部分只能是投资欧美的国债,获取收益以抵消国外的通货膨胀,维持对国外商品的购买力。成立中国投资公司,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进行国外股权投资,方向是对的,只不过没赶上好时机,但即便帐面亏损严重,也必须进行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问题是,你自己都没开放,欧美也不会对你大幅开放股权投资,最多是作为小比例的连董事会席位都没有的财务投资人。欧美日之间可以,因为都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下,今天你控制我,明天说不定就倒过来。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借金融危机,谈判以尽可能获得有利条件,近期中投公司在美国已经获得一些投资豁免权,但要有大的突破很难,除非我们自己也对等地开放,另外人才储备也不够。

美国欧洲希望我们动用外汇储备购买他们为拯救金融系统发行的国债,首先是不抛售,抛售对我们也不利(这么多抛给谁?),然后是购买新发的国债。有人建议不要购买,问题是我们不购买行吗?美国通过了7500亿美元的救援法案,财政部在国内融不到资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海外投资人,特别是主权财富基金(私人投资早就资金枯竭了)。如果出现极端销售不出去的情况,只能是开足马力印制钞票,结果是美元大幅贬值,我们的近万亿美国国债及机构债大幅缩水。如果中国是冷战时期的前苏联,巴不得美元崩溃,但随之带来的国际货币及贸易体系的剧烈震荡,我们承受得起吗?我们能保证大家都倒下后,我们能第一个站起来?应该说,中国的工业体系完整,市场足够大,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但看着美国一天天衰落,我们一天天崛起,不是更稳妥吗?何必冒如此大风险呢?何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与美国抗衡的地步。所以买还是要买,但要与日本、中东等国平均分担。

反过来对美国而言,前几年通过7500亿美元救援法案是一回事(为稳定金融系统必须通过),但用多少,怎么用则是另一回事。美国国内一些人一直对中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耿耿于怀(对日本持有同样数量的国债倒不担心,日本你敢乱来吗?美国在日本的驻军恐怕不仅仅是对付中国的吧?现在又把核动力航空母舰派过去了),如果中国借购买国债提出许多额外要求,特别是涉及敏感问题(如台湾问题,对华军售问题),美国人很难答应,所以7500亿国债能不用最好不用,要用就先试探性地发售小部分,看看国际市场的反应,也探探中国的口风(前段时间美国重提对台军售也是一个试探,先拿张牌在手上,平白惹得好多国人生气,求我们还敢这样?国际搏弈就是这样,没有谁求谁,只有利益交换)。

现在看来,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欧美各国金融系统,开始是坏帐膨胀,流动性枯竭,无钱可贷;得到注资救助后,信用已经恶化,有钱不敢贷;现在是经济预期已经逆转,既不敢贷,实体经济也不敢借。结果就是经济停滞,大家都在节衣缩食。各国政府政策重点已经从最初的稳定金融系统转向降息减税以抵御经济衰退,惟有经济增长才能真正稳定金融系统,促进资本市场回暖。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