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产业孵化与治理评价仿生模型
作者:乾泉 新全球化智库秘书长、全球特色小镇联盟首席专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约有10亿人生活在城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雾霾、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如何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化解和预防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如何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城镇成为绿色生态、宜居乐业的家园?如何让特色小镇孵化成为“一带一路”城市合作的主要载体?如何科学建构特色小镇全程孵化平台合作机制?
(一)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将会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自去年以来,国家三部委推出在2020年前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的新政,国家其他有关部委和全国各省市也纷纷推出地方各自建设特色小镇的规划和政策,这实际上是各级政府联手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力举措,既有利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够推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区域城市治理现代化,多种政策利好叠加,有利于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顽疾”,还能够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双创孵化和项目孵化,培育地方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特色小镇产业开发需要统筹规划系统布局
但根据目前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开发建设情况并不容乐观。有的地方将特色小镇项目申报当成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是结合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而是用GDP思维指标式开发,不了解也不善用国家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新的经济治理政策工具,如PPP、政策性扶持基金、政策性贷款等。乾泉分析说,仍有不少人理解为“房地产开发”、“产业园区开发”,“穿新鞋,走老路”,按照过去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思维和招商模式来运营,在当前小镇申报和投资建设中,普遍缺少建立产业孵化、企业孵化和项目孵化机制,缺少投融资平台的系统架构,缺少特色小镇平台公司治理模式的导入和前期准备;很多地方出现了特色“广告化”、产业“空心化”、文化“庸俗化”、开发“全民化”、旅游“吹嘘化”、管理“粗放化”、运营“口号化”、建设“指标化”的假象繁荣,贪大求洋,搞小镇“大跃进”,没有很好的把握国家政策,没有很好的理解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间的逻辑关系,更没有处理好特色小镇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关系,规划建设过程中缺少顶层设计、系统分析、战略规划和科学的产业布局。
特色小镇开发绝不是简单地盖房子,更不是简单地搞商业街、玩旅游,不能让房地产思维“绑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尽快建立统一的特色小镇评估和预测监控机制,杜绝重复建设和新的“鬼城”、“鬼镇”等乱象发生,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参与开发的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新全球化视野,具备新全球化思维,才能利用好各类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多规合一,准确把握商机,赢得未来。
(三)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搭载新全球化快车
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企业孵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决策者要站在世界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高度,系统分析目前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格局。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长乏力依然困扰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巴黎协定”谈判未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困、失业、恐怖主义和局部社会动荡加剧,为本不平安的世界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但也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纷纷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高端生产型服务业,这无疑是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等带来了的巨大压力,也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
在刚刚结束的汉堡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关于世界经济形势提出四点意见: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要共同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要携手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要继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这是继去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今年初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今年五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习近平又一次就世界经济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再次重申了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立场,赢得了与会领导人和世界舆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扶贫、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拓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渠道。
我们认为,绝不能将特色小城镇建成游离于国际商务和现代文明的“孤岛”。如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潮中,尤其是能够利用特色小镇的产业开发的有利时机,把握新一轮全球性产业大洗牌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让每一个特色小镇都能够转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定位,让小镇的特色产业开发和特色经济转向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更有优势的位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积极做出战略部署,明确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奋斗目标,不失时机地确定了“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大政方针,提出了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赢得了更加主动的地位。因此,我们乐观地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成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蓝海,也必将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桥头堡。
(四)特色小镇将助推产镇产城产融协同创新
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对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及发展机遇仍然是位列第一的。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之所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带头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领头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双创”示范、中国制造2025、新型城镇化、国家自贸区深改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将有力助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高科技化等时代潮流,极大地推动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
以特色小镇开发为契机,借助国家大力提倡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城镇治理现代化步伐,形成多种政策资源利用叠加效应,多规合一,统筹发展,带动特色小城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产镇产城产融协同创新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巨大的创新型经济规模化增长空间,将会给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发展机遇。
(五)特色小镇孵化治理全息仿生模型
新全球化智库特色小镇研究院在乾泉院长《组织生命全息理论》基础上,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全息仿生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小城镇是一个有机的聚合生命系统,不能人为的割裂和分化对待,也不能无视特色小镇建设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更不能将建设要件随机化、碎片化。
特色小镇全息仿生模型理论认为,战略定位是小镇发展的未来,特色经济是小镇的生命,政府立项是小镇的“身份证”,地域文化是小镇的“基因”,人文环境是小镇的“灵魂”,建筑布局是小镇的“骨胳”,产业金融是小镇的“血液循环系统”,项目开发是小镇的“肌肉”,企业发展是小镇的“肾脏”,双创是小镇的“心脏”,生态环境是小镇的“肺”,旅居环境是小镇的“脾胃”,品牌是小镇的“五官”,投资是小镇的“荷尔蒙”,智能化是小镇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经济治理是小镇的“资源禀赋”,物流交通是小镇的“新陈代谢系统”。
特色小镇治理的这十六个仿生模型,是建构特色小镇的治理结构,为特色小镇的战略定位、概念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前期孵化、开发建设、评估评价、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思维、产业规划和治理评价工具,引起了国内外业界高度重视。
西方谚语道“罗马非一日建成”。逐步完善系统化特色产业和企业孵化建设机制,才是特色小镇开发的重点。特色小镇建设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一二三产与双创平台搭建、人居环境建设等综合开发,需要创新小城镇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需要建构系统、科学的现代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完善特色小镇开发的前提。
新全球化智库特色小镇研究院和全球特色小镇联盟中国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中国科技投资》、住建部《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市场》、新华社《中国文化旅游》、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成果转化委员会、国家海洋电视台、中国网图片中心、中国企业家投融资俱乐部等战略合作伙伴,会同中建集团、泛华集团、中国海外控股集团等央企和上市公司联合组建了“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作为规划、投资和联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双创示范基地的孵化开发平台,联合推动“一带一路特色小镇产业园文旅目的地示范工程”。该平台已委托国内有实力的基金机构,联合发起总规模一千亿的“一带一路”特色小镇孵化基金和城市双创投资基金,计划首期募集基金规模为300亿元人民币作为母基金,用于首批战略合作伙伴城市特色小镇联建和重点示范基地项目开发。
同时,新全球化智库特色小镇研究院协同全球特色小镇联盟,为战略合作伙伴城市与合作小镇,提供特色小镇、产业园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项目的全程孵化咨询服务,提供全产业链项目运营支持,主要合作形式包括顶层设计,决策咨询,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管理顾问,项目管理咨询,投资咨询,投资联建,金融服务与商品交易平台搭建,项目对接、商业模式设计、项目托管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基地建设。
【热点链接】
乾泉介绍:
一、主要社会职务
乾泉,独立学者,战略管理专家,长期从事产业金融、区域经济、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企业家投融资俱乐部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中国专家,全球特色小镇联盟、新全球化智库、中国城市双创推进工程首席专家,2006年曾担任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和谐世界促进行动首席专家、世界和谐基金会和谐指数研究院院长。被聘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项目兼职教授,兼任多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外知名企业集团管理顾问。
二、主要学术研究
乾泉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涉及组织生命理论、创业创新管理、资本运营与公司治理、商业模式、企业文化、投资银行、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多年在不断研修易经、老子、儒家、兵家、法家等国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全息信息工程学、系统工程学、协同理论、现代控制论、宇宙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创立了《组织生命全息理论》、《社会组织与城市类基因结构模型》、《组织基因与创新法则》、《特色小镇现代治理结构与评价》等理论体系;全面解析了社会组织的类基因结构和准DNA遗传密码,详细阐述了社会组织的有机生命周期、组织行为、组织进化与社会环境间的全息关系,填补了组织创新治理仿生理论的空白;作为指导战略决策、公司治理创新和城市治理创新工具,引起了经济界,企业界和新闻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央媒追踪报道】
抓住镇域经济蓝海,建设特色小镇
tsxz.zjol.com.cn/xwdt/201709/t20170905_4977017.shtml
挖掘真山真水真文化让小镇游不重样 - 齐鲁晚报数字报刊 sjb.qlw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