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与社会供求的自动均衡(之一)

 理论上而言,充分就业之所以能够在实现国民经济产出最大化的同时,而不使社会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的作用,对之,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做了如下描述“许多早期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持久的供过于求的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要AD或AS移动,价格就会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保证充分就业产量得以售出。在这里边,我们看到有伸缩性的价格怎样保证价格向下移动到足以使支出增至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程度。”[1]

根据萨缪尔森的描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对于供给与需求的自动调节机制,可以使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品供给,通过价格的自行变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而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最大国民产出规模。笔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其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在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民经济产出能够通过价格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自动均衡。而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调节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一定时期社会需求总量及结构与社会供给的总量及结构之间不匹配,那么通过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则很难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就此而言,笔者认为,在将充分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总量和结构的平衡问题。如果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总量和结构不平衡,而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仍在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那么,在政府扩大投资或刺激消费调控政策强力作用下,一定时期社会就业率会有所提高,如果在促进社会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不能有效地改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总量和结构关系,实现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总量和结构上的充分匹配,那么,单纯地依靠价格调节机制是不可能使社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实现有效均衡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所导致的就业率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不匹配状态的延续,经济发展并不能保持充分就业状态。就此而言,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不是单纯地体现在充分就业这一指标上,如果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不匹配,而导致社会产品供给总量和结构的过剩,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调节机制对于社会产品总量和结构的过剩是无法进行自动调节的。就此而言,充分就业状态下的产品过剩,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使部分人力资源的使用处于无效状态。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60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