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谓的争论

卫祥云 原创 | 2017-09-18 14:23 | 收藏 | 投票

一场无谓的争论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卫祥云

林毅夫团队的《吉林报告》在全国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而我认为,这是一场无谓的争论。

记得五年以前,时任国务院参事夏斌教授曾把经济学家分为三类:一是理论经济学者,专攻原创经济学,假设前提,数学推导,理论创新;二是政策经济学者,参考理论,根据脚踩的国土现状,研究经世济用之制度、政策;三是克鲁格曼所说的“飞机场式的经济学者”,他们把经济学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其著作主要在飞机场、宾馆和报亭销售。

虽说三类经济学者在社会上都有市场,但在我们国家这种经济转型期,政策经济学或许显得尤为重要。

林毅夫团队的《吉林报告》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笼的,明确提出了东北经济困境的两大原因:经济基础方面是产业缺位,上层建筑方面是体制固化。

如果就事论事,仅就一篇政策建议的报告来讲,无非是两项内容:一是存在问题;二是怎样解决?只要把这两点论述透了,讲出道理就行了。至于该政策建议能否被决策者和政府部门采纳;能否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起到作用?那就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了。而非林毅夫团队及其《吉林报告》所能解决得了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提批评意见的一方则是完全高估了一篇研究报告的影响力。尤其是有论者认为,该研究报告会把吉林甚至东北地区的产业政策带到沟里去的评论则是夸大其辞。

其实,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和争论的焦点不仅仅是东北地区的问题,在全国都很普遍地存在着。其实质内容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有无产业?二是定位准不准?三是怎么办?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是找到了存在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目前东北地区的现实情况看,不仅仅是缺乏产业和产业定位准不准的问题。而是原来的产业不断萎缩,新的产业少有人投,人才不断流向关内。这种情况下,要求林毅夫团队及其《吉林报告》就产业政策发展提供合理现实的研究解决方案怎么可能呢?

至于林毅夫团队回应对于《吉林报告》的核心质疑认为的:报告确实不是从体制出发,而是从由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出发来论证东北经济要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的辩解,并不能回答解决东北经济发展困境的体制性问题。而所谓的新结构经济学阐述的要素禀赋优、劣势在全国各省区都存在且决策者至今未提出正确的改革思路和方向。所以说,用一种不成熟、不确切甚至概念不明确的理论来指导所谓的政策研究,可想而知其意义和作用有多大?因此,可以说这场由《吉林报告》引发的争论是一场无谓的争论毫不为过。

 

2017918

个人简介
卫祥云,著名经济学家,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原主任,先后出版《改革的逻辑》、《国企改革新思路》、《产权的逻辑》等多部经济著作。现兼任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卫祥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