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主要形式(之二)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内含 。所谓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商品价格在其生产成本上涨因素作用下出现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生产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当国民经济某一生产环节出现了价格上涨,在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会形成连锁反映,从而引起国民经济更多生产环节的价格上涨。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析,由于上游产业环节的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中游产业环节的产品生产成本,由此导致中游产业环节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其又会增加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由此导致下游生产环节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就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言,其主要是由于需求超过供给而产生的通货膨胀,其主要表现为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对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终端产品需求提高所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如果其生产成本保持相对不变[1],那么,从商品生产者的获利程度来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商品生产者带来较大的盈利空间。就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言,其是在商品生产成本上涨因素影响下而导致的商品价格的被动上涨,商品生产者一方面不会由于商品价格上涨而获得较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能否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转嫁其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具体言之,如果商品需求刚性较强,那么,其就可以通过商品价格上涨的方式,转嫁其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如果商品需求弹性较大,那么,商品生产者就很难通过商品价格上涨的方式转嫁其生产成本上升压力。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就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角度分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是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从商品生产成本增加的原因分析,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技术和管理、资源和资金共同构成商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其中,资源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既表现为初始的自然资源形态,也表现为原材料、生产设备等次级生产要素形态;就资金而言,由于其对应的主要表现为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源等物化生产要素形态,因此,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于劳动、技术、管理及资源等物化形态生产要素生产成本分析的本身,也就包含了对于资金要素成本的分析。从劳动、技术、管理和资源等物化生产要素形态分析,之所以会出现生产成本增加的现象,其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各生产环节中以资源作为表现形态的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2];二是消费资料价格上涨所导致的各生产环节中以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再生产成本的增加。
在经济实践中,以资源作为表现形态的生产要素价格之所以会出现上涨,其一方面主要归因于一些天然的不可生自然资源在供不应求规律作用下,产生了超过其生产成本的稀缺性溢价,由此导致自然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直接地推高了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作为消费资料初级产品-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资料的价格。在经济实践中,农业产品价格之所以会出现大幅上涨,其既与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对农业产品需求扩大的因素有关,也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业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有关。由于以自然资源作为表现形式的工业原材料和以农产品作为表现形式的消费原材料,共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基本原材料,因此,以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成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力[3]。其中,自然资源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商品生产过程中以资源为代表的初级形态生产要素或以生产设备作为代表的次级形态生产要素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农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在直接导致消费资料价格上涨的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以劳动、技术和管理等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的再生产成本,从而使经济运行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二、从货币角度分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原因,理论上而言,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应该是一种相对匹配的关系。在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如果信用货币保持相对不变,那么,单位商品价格应该是下降的。而从生产力发展的长期趋势分析,人类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因此,就自然资源而言,其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稀缺性价值,必需有相应的增量信用货币供给来体现;而作为消费资料基础原材料的农业产品价格在城市化带动下所出现的上涨,也需要有相应的增量信用货币来表现。从增量信用货币的来源分析,如果不增加信用货币供给总量,而是通过压缩其他生产环节信用货币供给规模的方式,来满足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价格上涨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那么,由于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在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考虑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需求,因此,其他生产环节信用货币资金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会缩减其对于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的需求。当然,理论上而言,虽然其它生产环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产生部分剩余的信用货币资金,但是,在经济实践中,这部分剩余的信用货币资金,其在数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价格上涨所需要的信用货币资金数量需求,退而言之,即使这部分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剩余信用货币资金,在数量等于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价格上涨所需要的信用货币资金数量,那么,其也是以这些生产环节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生产规模不发生扩张作为假设条件的。而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相关生产环节生产规模不发生扩张,那么,其对于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等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使经济运行中面临较小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由此可见,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稀缺性价值增值以及农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增量信用货币推动的必然结果。就此而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与信用货币密切相关。从增量信用货币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分析,其主要是通过增量信用货币的注入来实现的。在经济实践中,这种增量信用货币的注入,并不是直接通过运用增量信用货币去购买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的方式体现出来,而是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上述路径的增量信用货币注入,最终推动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在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等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作用下,经济运行中各生产环节产品价格在成本传导机制作用下,会出现轮翻上涨,从而使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鉴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既与商品生产成本增加有关,也与信用货币供给量增加有关。因此,在经济实践中,要有效地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一方面要提高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从而减轻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控制信用货币的发行规模,防止由于信用货币供给规模增加而在成本传导机制作用下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理论上而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条件下商品生产成本保持不变的理论假设,是以生产要素可无限供给作为前提条件的,如果生产要素不能实现无限供给,那么,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最终会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转换。
[2]这里以资源作为表现形态的生产要素,既是指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形态,又是指以生产设备以及厂房作为表现形式的次级生产要素形态。
[3]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自然资源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