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一)

(一)关于通货膨胀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误区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理论上而言,这种观点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规则,认为在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取更多利益时,商品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从实践中来看,这种理论的提出仅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一个生产环节的描述,既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行业及产业之间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一个行业或生产环节的获利不可能离开其它行业或生产环节的影响而单独地获取利润,一个行业或生产环节产品价格上涨,不可能不对其他相关行业的产品供给以及该行业的产品需求产生影响。就价格而言,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利于厂商扩大该产品的生产规模,但是,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市场“逐利”机制最终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价格上涨的商品生产,使商品价格在供给规模增加的影响下而出现回落,从而使商品价格上涨得不到持续。理论上而言,如果商品生产存在着较高的行业壁垒,那么,价格上涨的商品生产者可以在行业壁垒保护下通过持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来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在此条件下商品价格上涨,并不是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而是由于行业生产存在行业介入壁垒(一般而言,这种行业介入壁垒既包括行业垄断经营壁垒,也包括行业生产技术壁垒)导致商品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价格上涨的商品生产成本,这种商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是商品生产规模扩大所导致的商品生产原材料供求变化的作用结果。此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单纯地通过信用货币超发的方式促使商品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格上涨,那么,相对于商品使用价值总量而言,在信用货币不断增发的条件下,虽然经济总量主要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但是,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却没有实现与增量信用货币供给相对应的上涨。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格和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来看,就静态时间点而言,在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下,以增加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商品价值形态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高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总量的增长,由此导致经济运行不能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和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当然,如果温和的价格上涨是由于商品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各市场主体之间在市场化分工中所形成的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所导致的结果,其最终是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成均衡。就此而言,商品价格上涨只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推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和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实现共同增长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增加信用货币发行促进商品价格上涨角度,还是从商品供求失衡导致价格上涨角度,分析商品价格上涨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不能得出温和的价格上涨能够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增长这一必然的结论。

总体来看,适度通胀推动经济增长理论,其主要存在以下理论误区:一是将商品价格上涨作为衡量商品生产者获利能力大小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没有考虑商品生产成本因素。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商品获取利润能力的大小,不但要看商品的销售价格,而且还需要看商品的生产成本。如果商品的生产成本上涨幅度大于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商品的生产利润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的;二是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理论,是将一定时点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持续的商品价格上涨,认为一定时点的商品价格上涨就必然代表商品价格的可持续上涨,忽视了商品价格可持续上涨所需要的诸多条件。如前所述,无论是通过外部的信用货币注入所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还是商品价格在供需失衡作用下所出现的上涨,其都表现为一定时点的价格上涨,而不能完全代表商品价格的可持续上涨。从商品价格上涨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商品生产存着一定的周期性,如果商品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时间不能超过商品生产周期所需要的时间,那么,这种条件下的商品价格上涨并不能有效地扩大商品生产规模;三是没有很好地分析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投机因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还是供不应求因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如前所述,由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较多,因此,对于非供求失衡所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而言,其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就此而言,不同因素所致的商品价格上涨,其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也各不相同。

个人简介
信用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经济学博士后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