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 着力提升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

范巧 原创 | 2018-01-04 08:12 | 收藏 | 投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鼓励国家级新区…等平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伴随着雄安新区的批设,中国进入了以国家级新区作为重要政策工具来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的重要时代。国家级新区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国家级功能性平台,依托国家级新区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有效辐射和带动,是新时期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关联互动、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的过程和状态。长期以来,由于区域空间条件与结构差异、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执行及循环累积因果集聚机制的强化等原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非协调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截止2017年12月,中国共批设了上海浦东新区等19个国家级新区。打造这些国家级新区成为特定区域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进而实现特定区域的协调发展,将是批设国家级新区的重要战略意图所在。目前,国家级新区发展中存在经济增长点培育不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高、主导产业选择未能立足于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的高度、产城和区域融合发展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以国家级新区为手段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战略大局的推进步伐。

  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是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综合体现,相比较经典的回波-扩散效应、极化-涓滴效应等势能而言,辐射带动力更体现为一种动能,更强调势能形成的内外驱动力及其基本路径。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主要源于国家政策和功能定位要求、产业与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必然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域限制性、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的高效逐利性、技术与创新扩散的近邻优先性、城市扩展的空间延续性、劳动力迁徙的比较理性。

  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形成,通常有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总量协调、产业协同发展、城市规模优化、人口合理集聚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强有力的辐射带动力,必须在打造国家级新区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级新区、属地政府、周边地区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多方联动与协同发力,既要提升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又要加大辐射带动发展的现实执行力,既要从资源、要素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发力,还要强化国家级新区的蓝本引领作用和全方位辐射带动机理的形成。

 

  龙头培育,打造国家级新区成为核心增长极

    出台《国家级新区条例》,明确国家级新区的法律主体地位,赋予国家级新区立法权和在行政、规划、财税、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权限。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促进国家级新区存量产业调整和增量产业培育并举,构建国家级新区的引领型产业体系,强化支撑性、配套型产业的优化布局。立足于高端价值链,重点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培育和发挥作用的科技、金融、研发、新型轻资本制造产业和现代公共服务业,实现人才要素的精明吸纳。强化国家级新区的人居环境营造,以适度超前的公共设施建设、区域特色明显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等提升城市活力,促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组团式优化拓展,打造研发园、制造园、物流园、家园和生态园“五园合一”的产城融合模式。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实施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开展等,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在国家级新区的合理集聚。

 

  多方联动,提升辐射带动的顶层设计科学性和现实执行力

    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科学发展及周边地区有效承接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发展等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之中,明确国家级新区及其辐射带动地区的发展定位及产业差异化互补发展战略思路。推进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搭建协同发展的规划实施平台。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周边地区承接辐射带动发展的绩效纳入国家级新区治理机构如新区政府、管委会等,以及周边地区党委、政府等的绩效考核中,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国家级新区与其他国家级功能性平台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的资源和政策整合,以自由贸易港区申请及建设发展为契机,争取更高强度的开放开发政策支持,实现融合发展。将开放基础好、开发开放平台健全的周边地区市区县纳入国家级新区及其他功能性平台融合发展的协同建设范围,在省域范围内赋予协同建设市区县以同等的财税政策,推动国家级新区实现与周边市区县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进程。强化属地政府、国家级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委托、招标课题等形式,鼓励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或国家级新区所在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的相关研究,切实解决国家级新区辐射周边地区科学发展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

 

  协同发力,提升区域要素一体化发展能力

    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一起发力,积极争取将与国家级新区相关的重大交通、通信、能源基础设施过境周边地区建设纳入省级或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之中。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确保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实现劳动力、资金、技术、创新、信息等关键要素和自然、社会资源的科学流动。在国家级新区原有人才政策基础上,出台专门的中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政策,扩大人才政策受益面积,既强调人才引进的硬件环境和资金支持,也更强调人才的优质服务、良好工作氛围与舆论环境供给。依托国家级新区的各类开发区、功能性园区和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展重大项目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技术向周边地区的有效扩散打下坚实基础。

 

  蓝本引领,构建全方位辐射带动机制

    确定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推动国家级新区的城市拓展、产业集聚、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实现由地理集聚、资本集聚向功能集聚转变,打造国家级新区成为科学发展蓝本,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科学发展中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比照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建立国家级新区的非核心功能、非核心配套产业和非核心配套职业人群向周边地区转移的功能疏解和提升模式,在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的毗邻地区建立多元化协作产业园区,国家级新区以优惠政策、优势资本和产业入股,周边地区以土地、配套投资、配套服务等入股,构建合作招商引资、飞地经济、战略联盟等区域合作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对外开放、产业、科技、金融、港口、生态、社会等领域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广国家级新区发展过程中典型高效的理念和模式,建立起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全方位区域辐射带动机理。

个人简介
范巧(1983- ),重庆忠县人,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重庆市社科联常委、研究室副主任及重庆科…
每日关注 更多
范巧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