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须人文关怀“兜底”

陈柳钦 原创 | 2018-01-04 12:09 | 收藏 | 投票

 城市治理人文关怀“兜底”

陈柳钦

    初来乍到城市,客人最怕什么?怕陌生。长期生活的城市,市民最怕什么?怕不便。这陌生和不便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城市缺少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核心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而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类的角度来营造适宜生活的栖居之地。

城市是市民共同生活的家园,是市民发展的中心,城市只有成为市民的城市,城市管理才能赢得市民的支持和理解。但是,由于城市发展进程被高度压缩,城市与社会发展碎片化趋势明显。特别是不少城市发展中过于注重城市形象,欠缺对城市空间与使用者关系的理解,忽视了作为被管理者市民的权利和利益,出现“貌”与“人”的割裂,对市民少了一丝人文关怀。

城市之大,非大楼之大,有容乃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利益冲突只会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面对现代生活的迅捷变化和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心理上的迷茫和困扰更需抚慰。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是对城市管理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城市治理乃是运用政治、经济、社会和行政多种手段管理一个城市的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和人民福祉。好的城市治理不是要消灭城市社会的各种冲突,而是要能够容纳这些冲突,并用制度化的方式化解冲突。这不仅需要法治的力度,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法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这话意蕴丰富,大概的意思,包含着“城市即人文精神”之思想。

不同人群集聚,这本身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基础,也是城市繁荣度、生命力的体现。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既要求城市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群要充分接纳,也要求城市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更要求城市让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在城市治理中,无论是“霹雳手段”的突袭清理,还是“春风化雨”的温和劝离,都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因为这不仅是管理者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尊重。在城市治理中,要树立生态系统观,重视作为“物”的城市空间与作为“人”的城市使用者之间的有机关联,重视在城市中各社会群体的有机关联,让城市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园。

在城市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因素的时代,城市应该在完善城市公共性治理体系的同时,努力建构共同体化的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各单位体的交往与沟通水平,提升城市的公众参与和多维合作,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能够表达交流、合作共治、共建与共享的现代生活共同体。城市与人一样,也要“真善美”。政府部门在城市治理中要有执政诚意,并且能够理解坚持“生命至上、安全至上”治理思维中的善意。因此,我们特别要高度关注人的走向,人要随产业走,不能跟着隐患走。城市治理绩效的最终评判者是城市居民,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城市治理成果的标准。只要有“人文关怀”为城市治理“兜底”,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的政策施展就更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首先,在治理机制上,需要探索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联动方式,建立城市系统治理的长效机制,变单项治理为综合治理,变“运动式治理”为常规化治理,变单打独斗为多部门联动,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治理”。其次,在治理主体上,应倡导多元共治,拓宽社会参与意涵。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各有其优势,城市治理是三方互动管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确立共同目标,以共治方式实现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一个社会的弹性,往往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气质和取向之上。我们要拓宽社会参与的主体范围,不仅包括长期居住的户籍人口,还包括大量为城市服务的流动人口。第三,在治理方式上,要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切实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培育公众主体性,使其成为政府政策执行的缓冲带和意见交换带。如何在社会属性中让更多的人在城市治理中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群体间相互包容和相互妥协的过程。只有重心下移,才能使城市政府行动后隐,减少摩擦,从深层次上促进城市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系统的衔接、互动与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市治理是一种帕累托最优,我们要通过人文关怀缔造城市和谐、美好。不管怎么治、不管如何理,前提是不能戕害大多数市民的基本权益,同时也不能侵犯少数市民的合法权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而言之,做好新时代的城市工作,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个人简介
陈柳钦,湖南邵东市人,研究员,教授,著名学者,著名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能源经济和金融问题专家。曾在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被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历任人民日报社《中国…
每日关注 更多
陈柳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