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企业倒闭?

周浩 原创 | 2018-10-09 16:0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放缓以及去杠杆的持续,关于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消息在网络平台不胫而走。一般而言,以中小企业为样本的财新PMI指数被认为是相对比较直观反映中小企业健康状况的指标,这一数据今年以来略有下滑,但一直保持在50的荣枯线之上。与此同时,财新服务业PMI指数则较为波动,但绝对水平在今年的表现并不差。

  问题也因此出现,宏观数据表现相对平稳,但微观感受却是叫苦声不断,这要求我们做一些更加细致的分析。按照笔者的经验,在一轮宏观紧缩过程中,现金流较差和管理不够健全的企业往往容易受到冲击,中小企业中集合了这两种症状的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多,同时,中小企业的系统性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受到政府的保护也较少。两者叠加,所以也容易出现中小企业集中倒闭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信贷紧缩是一轮宏观调控的典型特征之一,而相对脆弱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受到冲击,事实上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正常方式。事实上,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出清”,宏观调控也不会真正达到效果。

  从各类媒体报道中,笔者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本轮寒潮中,被冲击得较为严重的是过去几年火爆的互联网和新金融概念企业。这些企业在过去数年处于“风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加追求规模,忽视了盈利能力和对现金流的管理。而一旦企业无法获得融资,往往就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当然,简单的叙述难有说服力。囿于数据,我们只能另辟蹊径,来看看不在“风口”上的企业在过去几年的表现,看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结论。

  笔者选取了在A股上市的钢铁企业作为反向研究的样本。钢铁行业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行业想象空间很小,在很多风险投资人看来并不“性感”,同时投资规模大,建设期长,回报期也相应较长。那么这些企业在“去杠杆”为代表的宏观紧缩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

  首先看盈利能力,如果以ROE来计算,A股33家上市的钢铁企业的ROE中位数在过去几年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在2015年,ROE中位数为-7.2%,而在2016年和2017年则分别回升到了5.5%和11.8%。毋庸讳言,两位数的净资产回报率在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是非常“性感”的数据了。而仅在数年前,市场还在嘲讽“卖一吨钢的利润还买不了一个冰淇淋”。

  接下来我们来看总资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33家上市钢铁企业的资产总和为1.72万亿元人民币,平均值为522亿元,而中位数仅为250亿元。其中资产总量最大的超过3500亿元,而最小的仅为25亿元。这样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钢铁企业的规模有非常大的区别。从时间序列上来看,钢铁企业的资产总量在2012-2015年之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态势,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同比增长了9%,与总体盈利水平同步上升。但从中位数来看,反而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2013年钢铁上市企业的资产总量的中位数为305亿元,而到了2017年则下降至250亿元。这样的一种“下沉式”的表现意味着头部的大企业变得更大、数量也更少。换句话说,钢铁行业存在着整合和兼并的趋势。

  简单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过去几年中挣扎在产能过剩泥淖中的钢铁行业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迹象。尽管与十多年前的辉煌表现不可同日而语,但企业面临的无序竞争在减少,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改善。尽管钢铁企业的股价表现并不理想,但从螺纹钢等钢材品种近期不断攀升的价格来看,钢铁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变化。

  当然,看似乐观的数据背后,也存在着“国进民退”的担忧,数起大型钢铁企业的整合都在国企之间展开,这增加了巨无霸垄断市场的担忧。很多民营企业因为无力治理污染,而被迫退出市场。这些都是“去杠杆”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

  从钢铁行业的样本出发,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第一,尽管很多行业面临着烦恼,但并非所有行业都深陷泥潭,媒体往往更加关注困难的企业,但却不太愿意关注表现尚可的公司,这容易让市场出现一边倒的观点;第二,我们应该允许企业存在正常的优胜劣汰,这会带来行业集中度和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好的回报;第三,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要考虑长期发展和短期生存的平衡,由于面临更加波动和更具竞争的市场环境,站在“风口”的企业往往存在更大的生存风险。笔者也认为,对一些企业的经营困难或者倒闭,市场应该采取更加平衡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

  如果把问题再往下推一层,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即很多评论会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与宏观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把所有的微观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宏观经济政策,多少有点强人所难。 举例来说,当很多互联网企业在风口上“长袖善舞”时,多数评论都给创业者点赞,却很少有人为宏观经济政策加分。而当所谓的“倒闭潮”出现,宏观政策却为此过度担责,似乎也并不公平。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我们看到了一个经济和金融紧缩周期中典型的市场经营活动萎缩,而这是一个相对典型的“去泡沫”和“去杠杆”的迹象。在过去的很多轮经济下行和金融收缩中,我们都多多少少看到这样的现象。笔者希望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告诉大家,市场有机会也有风险,政策有扩张也有收缩,理解经济和行业的周期性,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得到更加理性和平衡的结论。

个人简介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