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如何借船出海?看看中关村

张超妮 原创 | 2018-11-20 21:28 | 收藏 | 投票

  贸易战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寻找新的海外增长点成为了众多中国企业、开发区的当务之急。

  然而如何借“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东风顺势出海,众多地区及企业并没有清晰的思路。今天,我们就从“中国硅谷”中关村的国际化道路中来探寻出海之路。

  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园区。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篇章。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扩容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示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

  一、主要做法

  (一)统筹海外科技资源,推进海外业务拓展

  着眼于推动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团将科技孵化和吸引人才前置到海外。充分发挥“基金+孵化器”功能,挖掘海外前沿项目,洞察科技创新新动向。孵化平台和基金平台相辅相成,孵化平台给基金平台提供证明团队能力和商业模式的载体、基金平台给孵化平台提供项目加速和退出的方式和路径。选择高端项目进入硅谷孵化中心和渥太华孵化中心;通过丹华基金与硅谷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技术项目实现资本对接;通过“1+1”模式促成中关村、硅谷两地企业“联姻”,并落户北京;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搭建中关村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资源整合平台。

  1.建立国际孵化中心,挖掘前沿技术,异地孵化,引导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关村发展集团硅谷国际孵化中心于2012年12月3日挂牌成立。在北美地区集团又探索与渥太华投资署进行合作,成立渥太华孵化中心。采取异地孵化模式,引导和支持加重大科技成果京落地产业化,助力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孵化中心建设中,紧紧围绕挖掘颠覆性、原创性的创新技术项目,以孵化中心为载体,在项目挖掘、管理和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初步形成由天使创投基金、国内平行投资基金、孵化办公空间、创业辅导导师、专家顾问团队为一体的项目挖掘、筛选、孵化、投资、1+1回国落地发展的架构体系,为集团海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北京与国外友好城市之间,中国和美加两国之间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鉴证。

  2.设立丹华基金,支持硅谷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项目

  2013年5月13日,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斯坦福大学著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教授在美国硅谷发起设立“中关村斯坦福新兴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即“丹华基金”),同时带动了新天域、阿里巴巴、百度等其他社会投资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参与,首期已募集9125万美元,实现超募4125万美元。该基金重点支持斯坦福大学及美国硅谷原创性和具有颠覆性创新技术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互联网金融、医疗器械等领域。

  丹华基金在运作过程中注重与硅谷世界知名顶级投资公司的资本与项目合作,与前沿科技资源实现对接。同时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硅谷国际孵化中心合作,形成“基金+孵化器”创新投资模式,引导支持项目到中关村产业化,推进“中关村资本走出去和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引进来”战略,助力中关村国际化发展。

  3.聚集中美科技创新资源,搭建高科技企业成长平台,建设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

  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位于美国硅谷核心地区,办公面积约7000平方米,集创新创业企业办公、科技展示中心、国际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企业交流平台等功能于一体,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投资增值服务。

  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的设立,是集团落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统筹海外科技资源,实现“走出去”战略的一项核心任务,它承载了建设横跨中美一站式高科技企业成长平台,帮助高科技项目孵化加速,促进中美科技人才与文化交流互通的历史性任务。中心既能吸引硅谷前沿技术和团队入驻孵化,又能作为中关村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能为中关村企业走向硅谷、布局海外、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提供支撑。硅谷创新中心旨在利用中美科技资源优势,在硅谷打造高效、聚集,并与中国和美国市场互通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中国科技产业为支撑,人才为核心,资本为保障,服务为基础架构,实现中关村与硅谷科技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与推动中美创新的重要平台机构。

  4.探索海外业务新模式,实现可支撑中关村企业国际化的产业组织服务体系

  集团从2012年底开始探索在海外积极与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对接,并与中关村的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搭建技术转移与合作落地的平台。并不断寻找更高效的工作方式。以“1+1”合作方式引进海外先进技术,促进项目在中关村落地。针对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合作双方的具体情况,采取创新思路,制定出为双方共同接受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促成了项目的引进和落地,为中关村企业国际化的产业组织服务体系增添新的渠道与方式。

  (二)面对经济新常态,面向中关村国际化,实施中关村“走出去”新战略

  集团以加快把建设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海外业务的推进应以创新为驱动,深入研究海外科技创新的新特点、新趋势,加强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对接,努力探索集团海外业务的新布局、新路径。为中关村企业“走出去”的新战略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1.加大对海外创新资源的引力作用

  进一步发挥硅谷、渥太华孵化中心作用,引人、引资、引项目,筹建剑桥孵化中心,进一步扩大丹华基金的影响力、继续加大对硅谷地区前沿性项目的投资力度。按照“1+1”的理念,继续推动海外孵化企业、海外投资企业在中关村的合作和落地。通过项目孵化和投资服务,筛选和引进一批具有颠覆性、前沿性的海外高端项目落户中关村和京津冀地区。以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为中关村企业“走出去”,走向美国科技创新聚集区硅谷的桥头堡,逐步完善创新中心的平台作用和资源聚集作用。

  2.发挥海外基金作用,积极推进海外并购基金设立

  近年来,随着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升以及对国际创新资源要素的需求,企业通过收并购等形式“走出去”的趋势不断增长。集团积极与管委会合作,筹备发起设立中关村海外并购基金,通过并购基金,围绕核心技术,积极参与中关村优势企业的海外并购,重点支持企业并购在某一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海外高技术项目,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海外上市、低估值的国内公司,提升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为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整合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发展。

  3.以海外布局为基础,积极谋划“一带一路”创新举措

  国家“一路一带”重要战略借助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及多边机制及国际间区域合作平台,逐步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连接亚欧地区,利于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团结合中关村的优势产业特点,深化已形成的海外布局。通过人文先行、逐步带动经济合作;通过加强中关村企业对外产业合作,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加强国际投融资合作,以科技金融助力中关村企业进入“一路一带”,以抱团合力出海,海外布局、开拓市场,技术合作、惠及民生,“金融+产业”、打造“出海新生态”,产能合作、互惠互利,国民合作、携手出海,跨国并购、整合资源等多种形式助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集团已在欧洲建立了“芬兰赫尔辛基创新合作中心”、“中以国际技术创新合作转移中心”。已成为展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成果、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的重要窗口。中心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积极整合当地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将中关村企业纳入了当地创新体系,形成合作平台,建立了技术贸易合作长期的沟通机制。并促成中关村企业与欧洲企业实现海外收并购合作。此外还对企业以“软贷款”、“创新发展基金”的形式进行资金支持,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国际组合的创新投资形式。

  (三)不断优化完善国际化促进平台发展模式

  通过完善跨境孵化平台模式、跨境电商平台模式、跨境投资平台模式、跨境业务代理模式、目标市场共同体模式、行业技术联盟模式、枢纽型社会组织模式等7种国际化促进平台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类型及特点的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企业成长壮大。

  二、他山石以攻玉

  中关村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示范区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探索如何整合海外科技资源、搭建国际创新平台、引领中关村“走出去”战略的发展。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集团海外业务布局,即以在全球科技创新聚集区设立的孵化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以丹华基金为起点开启探索之路的海外基金平台、以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为示范的中关村国际科技资源交流展示平台。三个平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和合力,使海外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并产生良性互动,同时引入中关村企业和资源作为催化器,为中关村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个人简介
实战派管理咨询及经济研究专家,超100个咨询项目的项目经理工作经验,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新经济导刊》等国家级经济类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会2次优秀论文奖获…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