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ICO

郑磊 原创 | 2018-12-14 09:25 | 收藏 | 投票

根据安永(Ernst & Young)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2017年完成的ICO项目中,86%跌破他们的挂牌价,有30%的价格几乎跌到所剩无几。

 

比特币,大致可以作为一类数字加密“币”的统称。近年来,以比特币为原币的同类币不断衍生,根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加密数字币种类已经超过2000种了它们很多都与比特币大同小异。


 

其实发行一种新的类比特币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比特币的知识产权是公开的,任何懂得计算机编程的人只需要略作修改,就可以造出一种“新”币。而由于修改未触及比特币的基本构造原理,所以这些新币其实都是相似的,它们延续着比特币的“血统”,与比特币流着相同的“血液”。


 

然而,某些人太有创造力了,不仅用“拷贝和复制”方法制造出了大量加密数字币,而且借鉴网络众筹的方式,发明了一种大批量销售加密数字币的ICO。


 

ICO,熟悉股市的人可能觉得眼熟,太像IPO(首次公开募股)了!


 

是的,ICO与IPO中间只差一个字母,这C代表的是加密数字币,本书就用Coin这个英文词代表加密数字币好了。换言之,ICO 就是“数字币首次公开募资”。IPO 是用公司的股票去募集法币,比如在我国A股上市募集的是人民币,在美国上市则募集美元等。ICO是用某个机构自己制造的加密数字币,募集比特币或以太坊、莱特币等较流行的加密数字币。

本质上,ICO就是将要发行的加密数字币和既有的加密数字币之间联系起来的兑换交易。而被选中作为被募集的加密数字币显然是那些已经上市交易、价格表现和未来增长空间较好的加密数字币种。

当然,比特币类加密数字币的制造门槛如此之低,显然任何机构都不能奢望单纯用新币来换取那些市面交易火爆的资深加密数字币,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就和IPO的主体也必须是一个值得投资的股份公司,有发展潜力巨大的产品、项目和经营管理团队等一样,任何机构进行ICO,也要说服投资者愿意用手中已经有明确市场价格的加密数字币换取新币,而且这种兑换比率要足够好,也就是对新币的估值要尽量高一些,而这就需要发行新币的机构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就是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才能吸引投资者捧场。


 

在新币上市交易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新币价格上涨获得收益。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逻辑陷阱:新币价格的上涨动力来自哪里?

一般来说,投资的项目取得了良好进账,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时,相关的新币才能获得市场追捧,估值得以提高,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新币的交易价格上涨。

但是,正如某些股票投资者非常熟悉的,糟糕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可能被炒得很高,仅仅依靠炒作,也能实现新币价格飞涨,但前提条件是这种新币要上市交易。


 

于是,各种神话和奇葩ICO募集项目就纷纷登上了舞台。大量的项目凭着一纸白皮书、几页PPT电子演示文稿就能蒙混过关,堆砌了一些让人感觉高大上的技术词汇,找几个所谓名人或有社会信用的人站台,就能获得大量投资者追捧。然后快速将新币上市,通过一番纯粹市场炒作,结果是有些人套现走人,留下一地鸡毛和感到上当受骗的投资者。而所谓的募资开发的项目可能从此音信皆无。


 

有些ICO项目发行的新币上市后价格大跌,引发了投资者维权,一些默认或不知就里被拉去站台的人,这时候才出来声明与项目无关,划清界限。比如2018年3月爆发的太空链ICO事件

据区块链媒体发布的一篇报道称,太空链SPC(Space Chain)ICO项目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10亿元私募。而这个依靠某些知名人士名义站台,用“量子”“太空”“卫星”等一堆高科技关键词包装的项目,却在一个月内跌破了发行价,市值接近于零。

在这个ICO项目的白皮书中,被描述的这家机构致力于利用航天技术与太空资源优势,将区块链分布式核心理念扩展至太空领域。白皮书中所描述的集采集、计算、应用、存储于一体的太空区块链平台,设想将卫星作为区块链运算节点,在卫星上直接完成数据处理,并用量子通信等加密方法实现安全的太空数据存储。

太空链SPC(Space Chain)项目的发行机构是一家主体注册在新加坡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2018年1月进行ICO,1月10日向私募投资人发行SPC币,当天完成私募,募集了约15.6万枚以太坊(ETH)。1月16日,SPC币在一些交易所开始公开交易。其中一家交易平台Exx截至3月12日晚23∶50数据显示其价格为0.00001566BTC,折合人民币为0.918元,而它在Exx的发行价约为2.6元。

自从出现了ICO这种新奇玩法,“涉嫌欺诈”“代币破发”“创始人跑路”“虚假包装”等争议和传言就一直围绕着众多ICO项目,太空链是中国火热ICO那90%以上不靠谱项目中一个经典且复杂的范本。这种项目大多数人无法看懂,但是新币上市后巨大的涨幅,使得投资者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和审慎,即便大家都明白这是一种博傻游戏,也有很多人奋不顾身地投入进去。

ICO从投机博傻炒作开始,在募集过程中出现了“代投”,由发行机构收割散户,到“代投”收割散户,再到后期出现的加密数字币交易平台收割发行机构的混乱现象。
 

ICO如此火热,自然就衍生出了很多中介生意。


 

先是出现了币圈“掮客”,他们通常会收取5%的新币作为领路费。新币项目要付出10%的新币给币圈大佬,请他们帮忙站台背书。新币上市还需要给一些交易平台“上币费”,比如100枚比特币。在竞争上市的情况下,这个费用上无边界,有时上述几项费用甚至可能超过项目募集的资金量。

而ICO新币上市后,90%都会破发。为了吸引投资者跟进买入,有些交易所还提供由机器自动操作的自买自卖“服务”,制造人潮汹涌、争抢买入的假象。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媒体、公共策划机构也不甘示弱,通过收费(比如每篇文章收1枚比特币和若干新币)发表和推送虚假宣传文章。所有这一切,从项目信息披露、募集、上市到交易,各个环节都异常混乱。

 


 

比特币和ICO就是在对极少数人是盛宴,而大多数抱着一夜暴富幻想的人最终毫无收益的情况下不断发酵的。而各国监管机构都已经注意到ICO乱象,先后采取了类似证券发行的监管措施。(节选自《区块链 + 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郑磊/蒋榕烽等编著)

当当折扣书购买二维码

作者少量签名版原价书购买二维码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