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谁还需要高端机械表?

丁之方 原创 | 2018-02-02 11:25 | 收藏 | 投票

  夏季,瑞士纳沙泰尔湖碧水游禽,是旅游者的天堂。冬季的狂风激浪则让那些一半伸入湖中的木屋如孤舟一般飘摇颤抖。没有了日内瓦高级钟表沙龙的香槟与美食,躺在床上倾听湖水整夜不倦地拍击着周遭的一切,难以入眠之余,顺便考虑了当下高端钟表制造业的核心难题——高端复杂机械表是否能够延续下去,以及还有些什么人会守着传统钟表。

  纳沙泰尔处于法国、瑞士交界处,是钟表制造由法入瑞的重要通道,也是钟表王国瑞士的制表之乡。作为一个甚至比蒸汽机还古老的传统产业,制表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石英机芯的流行,让简单、价廉、精准成为钟表的新行规,在这三方面都“完败”的传统机械钟表当时被认为注定要灭亡,于是纳沙泰尔各城镇的周末集市上,奄奄一息的表厂纷纷廉价甩卖各种物资:钟表机芯与零配件是用周转箱装着卖的,销售档案与技术图纸几乎当作废纸卖……

  当时周末来地摊“淘旧货”的人群中,不乏Rolf Schnyder这样与众不同的奇人。他从买珍稀的高档机芯到收集历史资料,乃至舍弃在亚洲红火的生意,买下家乡的表厂雅典(Ulysse Nardin),重新设计推销钟表。在机械钟表最不受“待见”的背景下,一些人敏锐地感觉到机械表的“嘀嗒”声代表着生命,也蕴含着艺术,比价廉物美的电子表更有情感方面的亲和力,于是机械表又得到了复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今天。

  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瑞士机械钟表从濒临灭亡恢复到欣欣向荣,而纳沙泰尔山那面的法国人作为很久以前教制表的师傅,却不得不依附瑞士苦苦求生呢?最直接的答案或许要从传统的瑞士钟表制造者身上去寻找。

  在日内瓦高级钟表沙龙展的一角,聚集着十几家独立制表人与小表厂,他们代表着最原汁原味的瑞士传统制表。虽然在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眼里,这里陈列的表不仅审美怪异,而且个个天价难以消受,但收藏家、鉴赏家以及行内人士对于他们往往崇拜到五体投地的程度。如Philippe Dufour的手工打磨、Laurent Ferrier的古典风格、MB&F的立体显示、Urwerk 的行星式齿轮结构、Speake-Marin的英伦装饰等,在全球都有固定的拥趸。在他们背后,首先是一群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有脑”的机芯构造师,能够利用电脑及现代力学、材料学原理,设计出最稳定精准与耐久的动力源,最复杂多功能的机械结构。同时还有一群“有手”的工匠,那些隐居在纳沙泰尔等山区乡镇的手艺人,以或者最传统、也可能是最现代的机械,加工装配出素质一流的零配件。瑞士高质量的钟表,尤其是那些售价昂贵小批量制造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两群人。

  对于他们的大多数而言,有朝一日的成功偶像应该是帕玛强尼(Parmigiani)、罗杰杜彼(Roger Dubuis)、Richard Mille、Greubel Forsey这样有着大集团的支持,同时还是个性十足,能够相对平稳地走独立品牌之路。以帕玛强尼为例,早在传统钟表业风雨飘摇的1976年,Michel Parmigiani就以古董钟表修复为特色在高手如林的纳沙泰尔建立公司。创业二十年后,在其最大的主顾——拥有大量古董钟表收藏的山度士家族基金(Sandoz Family Foundation)的资助下,帕玛强尼成为了今天这样以严谨细致的做工与独特美感著称的新兴手表品牌。而以帕玛强尼为龙头,山度士家族基金还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拥有了表壳、表盘、机芯、零配件等整条制表产业链,特别为一些产量不算大、不过制造标准与品质要求极高的业内人士所欢迎,昂贵的售价与稳定的订单让它们的盈利能力甚至在普通制表厂之上。

  对于瑞士钟表业来说,拥有全球最大的几家大企业之外,更得益于众多专业素质一流的工程师与制表匠,以及不断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涌现的中小厂家,他们为整个行业带来的活力让人们忽略了传统制表的繁琐与昂贵。眼下面对着国际经济的动荡不定,以及依托互联网的新技术带来的巨大的冲击,这些独立的个人与小企业很可能也会找到一些可行的面对未来的道路吧。

丁之方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生于1963年,编辑,记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钟表历史及文化研究者,钟表鉴赏家
每日关注 更多
丁之方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