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盼城市不再孤独难耐

陈柳钦 原创 | 2018-02-08 10:53 | 收藏 | 投票

 祈盼城市不再孤独难耐

陈柳钦

人类是群居动物,渴望交流,害怕孤独。可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虽每天被人群包围,却都是偶尔相交,然后擦肩而过。更多时间我们在交谈而不交流,我们对视却不走心。我们总在寻找着相似的灵魂,可眼前的人却往往让我们失去诉说的勇气甚至开口的欲望。我们发现,其他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反而显得有些孤独。但更多的时候,孤独是我们自己的。

生活在人潮拥挤的大城市之中,你是否感到孤独呢?你做过的最孤独的事是什么?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搬家,甚至一个人去冷冰冰的医院做手术。我们时常感到孤独。最近英国有关孤独人口的一组数据,引发全球关注和讨论。据统计,英国6600万人口中,有900万人常常感到孤独,被首相特雷莎·梅称为“现代生活的悲哀现实”。当人们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便会产生焦虑,产生急躁的心理,会变得急功近利,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但是人们越是这样在急躁中行事匆匆,人们的内心就又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感。越来越抓不住越想抓住的一切。谁都不喜欢孤独,因为孤独,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形单影只的悲凉;因为孤独,让我们感觉到大漠孤烟直的荒凉。因为孤独,让我们感觉到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寞。

孤身在城市里打拼,千方百计去融入,却始终没有归属感。地铁里身体紧贴着几个陌生人,却是最孤独的时刻,人群中的疏离感。拼命刷着朋友圈,使用交友APP,却仍然无法填补心里的空缺。喧嚣的城市,仿佛与自己各种格格不入,笑着、闹着,如阳光般灿烂的笑脸背后却带着一丝哀愁,一丝幽怨……讨厌带着各种各样面具的人们,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害怕被别人拆穿,不敢呼吸,空气里充满了尘埃,看着别人的故事上演,看着身边的人擦肩,自己只是个观众,永远的观众。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曾抱怨:“纽约总是使我感到孤独,如同困在笼中的动物。”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著的畅销书《孤独的城市》为我们描绘这样一幅场景:身处现代城市的人群中,却无法与他人发生联系,仿佛置身于一座孤岛,发出没人理解的呐喊。它又为我们找出面对孤独的方法:孤独是个人化的,也是政治化的。我们共同身处其间,身处于这个如此频繁地戴上地狱面具、有形的、暂时的天堂里。重要的是善意,是互相支持。重要的是保持敏锐,始终敞开心扉。

城市化带来的孤独感是全球性问题。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引起的麻烦有很多种,譬如高密度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筑类型、环境污染、拥堵,以及被剥夺与压缩的生活空间等等在中国,高层以及超高层集合式住宅是一种城市居住的普遍模式。是高速城市化的产物,也是适应于高密度城市居住的一种高效的手段。然而在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与建造的过程中,集中式住宅塔楼由于体量巨大,功能结构单一,于是逐渐落后甚至脱离于城市的发展更新,逐渐变成城市孤岛。孤独不是一种病,但它给人造成的痛苦却深入骨髓。孤独是个人的苦难,也是群体的困境。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绘的美好场景是这样的: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而且发展的结果决不应该损害统一,而要使之更完美;决不应该损害和谐,而要使之更协调;早期结构上的完整性应该融合在以后建设得更完整的结构之中。然而,城市本身却被我们看作一种可悲的经济需要,不加控制地扩展到乡村。树木和农场遭到破坏,已给房屋和工厂或大范围的农业综合经营让出地方,水、空气和土壤遭到污染。这种退化也许是不可逆的,并导致某些灾难性的结局:人为的沙漠,海洋被废弃物污染,气候的突变,大批的物种灭绝或不适于呼吸的空气。因此,城市被看作是对我们栖息地的一种根本性的威胁。

孤独,“如同饥饿感,就像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要去吃顿大餐,只有你还饿着肚子。”孤独难,但并非不可摆脱。孤独并不是城市的专属,更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专属,其实它只不过是孕育了一种氛围,想让我们跳入它的圈套,我们只需要警醒起来,孤独便会与我们渐行渐远,随之而来是对于生活的乐观踏实。城市的本意是让生活更美好,不让城市成为心灵的孤岛。虽然城市的孤岛确实有很多缺陷和落后的特质,比如:过多的监控系统,缺乏有效的隔声措施,缺乏有效利用的公共空间等等,但是这些城市孤岛具有极大的改造潜能。我们通过城市功能结构复兴推倒孤岛边界,真正融于城市之中。一个城市有无文化的温暖,能不能让人产生永久的皈依感,能不能成为人们生命的港湾,精神的家园,不完全要看它接待了多少高贵的客人,还要看它接待了多少精神流浪者、生命的孤独者。城市孤独症的来源并不是缺少交谈的的对象,而是缺少一个空间,让我们诉说内心,互相取暖。我们意欲克服孤独问题,需要孤独人群发挥主观意愿,也需要社会积极施以援手,释放温暖。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头像而对应着眼前一个个温热的生命

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 的具体路径。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个人简介
陈柳钦,湖南邵东市人,研究员,教授,著名学者,著名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能源经济和金融问题专家。曾在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被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历任人民日报社《中国…
每日关注 更多
陈柳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