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理论第五章财富

辛一山 原创 | 2018-03-26 12:40 | 收藏 | 投票

 第五章 财富

财富问题一直都是西方古典经济理论家们讨论的关键问题,如托马斯·孟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杜阁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考察》、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我们要仔细研究财富本质,确定什么是人类财富,并且知道财富构成形式,这样,我们才可以明白经济学基本原理,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关键,才不会使得经济发展偏向。很显然,现在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存在着很大的硬伤,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就是明显的例证。虽然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必定灭亡预言没有马上应验,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还是中肯的。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将在下章论述,把财富的经济概念弄明白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后面对经济危机发生根源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向性错误主要是对于财富概念的理解发生错误,这才导致经济理论产生方向性错误,由此,在错误理论指导之下整个西方发达国家都走进了经济停滞不前的“滞胀”局面。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除了现在的网络技术跟计算机让人们感觉到生活有所改进外,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改变不大。我们国家则不同,改革之后,体验电气化(冰箱、电视等)和机械化(摩托、汽车等),我国民众对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很有体会的。同样的,也因为对于财富观念的认识错误使得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分不清了,例如有人强调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因为实施了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但实施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有很多的国家,如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可是他们的经济发展远不如中国好,而且阿根廷这样原来富裕程度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现在却面临经济危机和各种穷困生活的威胁。这是后话以后在慢慢论述。先给大家讲清楚财富问题。现在世界上多数的经济学家都难以明白为什么中国突然之间这么有钱?这是公众的疑问,也是本章要说清楚的问题。

一.  财富认知问题

对于财富问题的认知,人类经历过很多次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认知程度慢慢进化和演变,最后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观念认识上产生了歧义,导致经济发展偏向,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走向困境。

(一)          人类初始阶段对于财富的认识

人类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即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靠群体的力量才得以很好的生存,才能避免被虎豹豺狼等猛兽的追逐猎杀。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只是视那些可以维持生存的食物为财富,例如粮食和动物,这些就是最早、最原始的人类财富观念。

最初采集到的农产品,如水果或者稻米小麦等,都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生存,人们会平均分配。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收集到的农产品过剩的情况。而且当时的人们会发现将之废弃有些可惜,而收藏起来之后又难以保存。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将收集到的剩余农产品保持长久的方法,那就是将谷物脱壳。晒干或者晾干,将水果晒干或者晾干。这样这些经过加工可以比较长时间保存的农产品就成为了最初级的财富。

也会出现一些情形,人们在狩猎的时候会发现大象的肉或者野水牛的肉在群体吃饱之后还有大量的过剩。如果将剩余的肉进行腌制或者晒干就可以延长剩余肉类的保存时间,这样狩猎也会产生剩余产品,也是财富。人们有时会发现一些刚生下不久的动物幼崽,如野猪、野狼、野牛等。因为在捕获幼崽的同时期,必定会猎杀到这些幼崽的母体,因此在那种情况下,原始人类不会即刻缺少食物。如果将活生生的幼崽杀死制成肉干,又会觉得不新鲜,一般的人们会将活的幼崽再留存一些时日,像野猪、野羊、野牛等留存时的成本是极低,只是让他们吃一些青草就可以成活。恰好有些时段人们都可以顺利的获取食物时,人们就会一直将牛羊等幼崽一直饲养着,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会发现幼崽突然之间长大很多,因此人类又发现了通过饲养牲畜维持生存的路径。同样,人们会发现农产品采集有时会不如意,同样的地方采集过后,以后难以有同样数量的农产品可以采集。在一次又一次的采集社会实践中人们会发现,其实他们采集的就是农产品的种子,如果将少量的种子撒土地上,过一段时间会长出很多量的农产品。因此我们人类生存史就分化出游牧和农耕两大类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

在这一时期,农产品、牛羊等维持生存的物品会成为人们观念上的财富,同样农业耕作技术和畜牧业技术也会成为财富,而之前人们耕种和狩猎的工具都会成为财富,同样保存剩余农产品和剩余肉产品的技术也都会成为原始人群的财富。只是这些财富是属于同一个生存群体的。而对于不同的群体,这些财富将会有所有权的争夺,就会发生部落战争以争夺财富维持生存。

(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财富观念

当生产力再度发展时人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群体可以通过掠夺其他群体财富来维持生存,也可以通过掳掠其他部族或群体的人员来为自己生产蓄牧产品或者农产品,以维持本部族的生存。而且,这些战俘并不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死,只要给予他们少量的维持生存的食品,战俘们就可以进行劳动创造新产品。因此,在这一阶段就产生了可以生产产品的战俘,也即奴隶。群体领导可以拥有战俘,他们就成为了奴隶主。也有些群体组织性好,战斗力强,他们可以通过掳掠周边群体的战俘来完成整个群体的食品需求。他们只需考虑战斗,整个群体成为了奴隶主(古代的斯巴达人就是这样的群体)。奴隶在这一历史时段成为财富的一种代表,可以与其他的商品交换。在这样的时期,人们对于农产品耕作和蓄牧产品的繁衍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也即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掠夺奴隶并将它们变成为会劳动的工具。人们除了以前的农产品、蓄牧产品、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可以成为财富之外,掳掠的战俘也成为了财富。这就是财富观念的变化。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同样的土地会有不一样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产出率,因此肥沃的土地也逐渐成为了各类人群追逐的财富。“在古时候很显然没有定居的人民,相反地,移民运动频繁发生,各部落在受到那些比他们更强大的部落压迫时,他们总是准备放弃自己的家园。当时没有商业,无论在陆地上或海上,都没有安全的交通;他们利用领土,仅以攫取生活必需品为限;他们缺乏资金,从未耕种其土地(因为他们知道侵略者随时会出现,劫走他们的一切,而当侵略者到来时,他们又没有城墙用以抵御),认为在一个地方可以获得日常必需品,在其他地方也一样。这样他们对于变换生活地点并不在意。因此他们既没有建筑大的城市,也没有取得任何重要资源。凡是土地最肥沃的地方,如现在的色萨利、波奥提亚和除阿卡狄亚以外的伯罗奔尼撒大部分地区,以及希腊其他最富饶的地区,其主人更换都是最频繁的。土地的肥沃有助于特殊的个人扩大权势,由此引发纷争,纷争导致公社瓦解,还会引发外族人入侵。”[1]

在俢昔底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肥沃土地作为财富是人群竞相追逐的对象,但人们并没有将土地当作普遍认同的财富,只是肥沃土地才被视为财富。相反,奴隶却是那时大家都认可的财富。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有大发展,社会剩余产品种类繁多,商品交换频繁,交换媒介货币开始产生。奴隶主阶层喜欢奢靡生活,这样华丽的金银珍珠等就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和代表,也慢慢演变成为大家都乐意接受的交换媒介------货币,货币是一种自生的经济秩序。货币演化到最后,大都集中于不易变质的金银身上。奴隶(战俘)成为财富是奴隶社会的特征。

接着,人类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发生了分化,重视农业的直接进入农耕社会;而重视畜牧业则保留这原有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也存在着农业与蓄牧并存的社会形态,如北魏、西夏、辽国等。农耕生产方式的社会里,人们慢慢意识到土地是最主要的财富,因为土地可以定期的生产出大量的农产品或畜产品,因此土地是财富的观念由此发展固化下来。同时,农耕方式的社会或人群为了更好的保留好的土地必须有好的社会组织来保证社会再生产秩序,以避免出现俢昔底德所描述的状况发生:即肥沃土地被侵占的情况发生。农耕民族的抗灾害能力强,因此社会组织稳定,文化发达,耕作技术成为了财富。而游牧民族的抗灾害能力弱,一旦气候恶劣,就会发生灾荒,这样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就只能靠掠夺周边来维持本民族的生存。因此在游牧民族看来,战斗知识和技能也是财富。

大体来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概念中的财富是粮食、土地、人口、金银、牲畜数量、布匹,以及各类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军事战斗知识。一切财富观念都还是围绕着人群维持生存这样的中心观念来认知。金银是统治阶层奢华生活的需要,也是商品交换集中代表的媒介。

(三)          资本主义阶段的财富观

在资本主义初期,因为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大都是金银,金银货币就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因此,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将对外贸易赚取金银看成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法国思想家则认为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魁奈在其著作《经济表》中的指出:“生产就是财富的生产,生产部门就是能使财富数量真正增加的部门,只有农业部门才会使财富本身增加,而其他的经济部门只不过是把各种已经存在的物质因素结合起来,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比如工业把木材变成桌椅,这只是改变了木材的形式,而没有增加财富。在比如商业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存放地点而没有增加商品的数量。因此他认为,真正的财富创造,手工业和商业都无能为力,只有农业才能办得到。”[2]这样的观念与中国的“重农抑商”观念如出一辙。

比魁奈稍后的法国经济学家杜阁认为:“唯有农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超出劳动工资以外的东西。因此他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3]这样西方初期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财富构成和财富创造的来源。跳出托马斯孟财富就是货币的概念,直接讨论财富创造的源泉是魁奈和杜阁在财富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吸收了同期思想家魁奈和杜阁的纯产品观念和分工理论,在此基础上斯密更进一步的推演出关键的财富理论“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财富源泉的观点。这一理论的提出,指出了财富创造的根本是人类劳动,衡量物品或财富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解释了生活中各式各样不同的经济活动,由此奠定了西方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因此西方学界将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作为西方近代经济学的起点,将亚当斯密称之为经济学之父。劳动价值论的高明之处就是提出了一个财富判断的客观标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且指出只有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也解决了脑力劳动价值判断的问题。

亚当斯密之前的西方社会早有知识创造财富的观念,但对于脑力劳动难以进行量化衡量。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为脑力劳动者带来福音,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为1852年英国专利局的设立和专利法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专利法的实施使得脑力劳动者有了直接的财富激励,直接的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大量发明创造的年代。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财富激增时代。知识成为财富是资本主义阶段财富观念的重要表征。

(四)          财富认知产生歧义

1.边际理论影响

财富认知出现歧义在边际学派兴起之后。经济学的边际学派是十九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派。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三人几乎同时发表著作论述一个经济思想:商品的价值是人对商品的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最后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边际效用。边际学派确立了主观价值论。

边际学派的论述逻辑是:同一商品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其有效价值随供给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递减的,而人的欲望满足在于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同一商品对于具体某个人来说其有效效应是不断递减,所以对于某个个体来说,某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会呈现逐渐减低的趋势。这样的逻辑推理对于个体感受来说没有问题,也成立,大家很容易接受。但这样的结论并不真确,只是特例。将特殊例子当作普遍规律来论述是边际学派的错误。而且边际学派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经济学意义上看,财富本质上是劳动创造的,财富大小的衡量标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个体的感受而推导整体的商品价值就是依据这样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例如,我们不能根据太阳早晚看起来大,就判断太阳早晚离我们近;或者是太阳中午要比早晚暖和就判断太阳中午离我们近。有时日常逻辑是合理,但合理逻辑推论的结果并不一定正确。例如:太阳在那个季节离我们最近?我们的惯常逻辑是:太阳夏季离我们近,因为夏季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阳光作用。可是这样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太阳是在冬天里离我们地球最近。可是同样的问题如果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人这么回答,那就是正确的。因此很多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推理就可以获得真确结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使得人们对于财富价值判断和财富观念认知上发生偏离,在这样错误的理论引导下,人们慢慢相信主观价值论。这样情形下,正确的思想客观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被认可,乃至遭废弃。财富价值认识的背离使得人们普遍错误的以为财富创造可以通过金融操作来获得。财富必须劳动创造这一规律反而不获得重视。这好像是有个别人通过赌博赢钱了,人们将赌博作为致富路径,个别人有这样的认识没问题,而整个社会都这么认识就问题严重。整个社会都有这样赌博赢钱的观念,乃至世界各处都兴建赌场,将赌场作为财富增长路径,那么经济发展必然遭受挫折。因为大家都知道经济发展必须靠生产,虽然有个别人是通过赌场获利的,但从宏观层面上看,赌场是不生产经济产值的,赌场是零和博弈。如将赌场特例作为普遍规律进行推广,那么世界经济将大幅衰退。

马歇尔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马歇尔以人的心理分析为基础来分析商品的需求和需求规律。其实质还是边际分析,还是个人感知的效应和商品效用,换汤不换药,离不开主观价值论。马歇尔理论偏差也一样是将特例当作普遍性来描述。但马歇尔理论的危害尤其严重,因为马歇尔貌似科学的边际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提出供需理论和需求曲线,也提出供给定律和分配理论。马歇尔系统成套的经济理论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此之后,主观价值论占据西方学术主流。主观价值论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发展背离原来的劳动价值论,这影响了社会生产观念和社会生产乃至实际财富的创造,导致西方在二十世纪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空心化,基本失去经济增长动力。将主观价值论替代客观的劳动价值论,其错误就像将赌博作为获利捷径一样全社会倡导,导致人们不事生产,专心赌博的危害是相类似的。再简单举例说明一下,有个富翁突然限于困境,饥饿难忍,拿自己的金项链去换一碗面,我们不能就这么推断金项链的价值就是一碗面的价值。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2货币变异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知道,货币是财富的代表和象征,这样的货币财富观念已经被全世界人民都记住了,固化了。这种认识在金属货币年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纸币年代这样的观念则会有很大的差别,货币可以是财富,但不一定就代表着财富。

因为纸币的发行成本低廉,如果不负责任的政府大量发行纸币那么纸币就不是财富。民国的金圆券就是国民党溃败之前掠夺社会财富的手段,根本不是财富象征。货币是社会流通商品的交换媒介,只有货币量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符号的稳定代表货币才是财富的象征。一旦货币发行方政权崩溃或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那么货币就是不断缩水的财富,乃至发展到货币是废纸不能代表财富。前面章节论述中说到,“货币是信用凭证,必须有承兑兑现的责任者”,可是一旦承诺兑现者背约,那么这样的货币就是废纸。

货币的符号化使得人们在认识上发生偏离,加上历史金银货币就是财富的认知,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货币就财富。因此金融投机就成为了时尚,人们为了获取货币而不择手段。可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考虑,真正财富的创造必须是由劳动途径来获得的。投机取巧或者金融操作都不能直接创造财富。金融操作只能获得财富的形式表征------货币,货币的符号化就是使人们认知财富观念变异的另一途径。这是对财富观念错误理解的另一个方面。货币符号化和边际理论两方面影响叠加,就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真实的财富创造产生误解,热衷于金融操作获利,真正对经济的危害是经济学家和管理层级也出现对财富创造的误解。各个国家领导层都拼命发展金融,以为金融会创造价值,而金融所创造的便利,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是加速商品的流通,在实际意义上只是变相降低流动资本的单位占用。虽然金融有助于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运用,但经济发展中,财富的最主要创造路径还必须是劳动。只注重金融,忽略实体经济生产,那么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英国、美国等国家就是因为在经济学上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国家竞争力下降。其实质就是财富创造能力的下降。因此财富的正确认知关乎经济发展。

二.  财富构成、表现形式及财富本质

财富的构成可分为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知道主要的财富构成有利于明辨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          人口

在历史上人口数量一直都是社会认可的财富量。在古代,族群的大小直接关系整体力量的强弱,奴隶社会战俘则与牲畜数量一样被当作财富点算。到了封建时代,人口多寡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力量。到了资本主义年代,经济学家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作为劳动的主体人则更理所当然的被视作为财富,并且,经济学家将这一财富观念量化,升华为人力资本。

在十八世纪末期出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基于其认定的关键事实,一是人口增长呈几何式数量级增长;而生活资料的增长则算数级增长。二是土地肥力递减规律。马尔萨斯认为这样的事实决定了人类的前途是贫困的,为了避免以后的贫困,人类必须先行进行道德抑制与积极抑制两种途径来抑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人口论》实际上是基于错误的认识基础之上,是一种静态分析法。马尔萨斯将土地出产率固化,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改进的因素,所谓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实际上不是规律。而其所认定的人口呈现几何级增长结论也与这两百年来的事实相违背;其认定的生活资料呈算数级增长的结论也大大错误。因为近一百年来的生活资料生产超过了过往几千年。马尔萨斯建立在错误认知上的理论,其结论必然与事实相违背。

人口既然是社会财富的基础,那么人口单位的素质就决定着单位生产力水平。因此,重视教育提高公民教育水平的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率就非常的高。日本和德国在实施普遍义务教育之后,其国民素质大幅提升,为日德两国二战时称霸世界奠定坚实的人口素质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所谓人口红利,其实质就是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没有建国初期的大幅扫盲和义务教育,全民识字率达到90%以上,就不会有人口红利。同样的,现在很多生产厂商从广东转移到东南亚去,但是,资本家们发现工人素质的不同,识字率的低下,使得有些地方工人生产效率不如在中国工人的出产率高。因为不识字,无法进行简化的生产技术指导,所有的技术生产说明书很少有用。

人口红利的实质就是指人口因素所创造的利润,这样的利润创造率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口生产率是大不相同的。非洲和东南亚的工人生产率和纪律性就难以和中国工人生产率和纪律性相比较,印度的单位工人生产率也比不上中国工人。

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口的基数,属于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的人群,因为文化相同,习俗想通,他们思想观念的交流很便利,相互间的学习很容易。大量的观念在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就会发生碰撞,就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观念。因此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其生产技术创新能力要比人口基数小的国家有利得多。现在世界看好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和中国都是属于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这么大量的人口基数条件下,在互现网时代,观念交流非常的便利,人们相互学习很便利。因此各类的新想法,新概念就很容易出现,碰撞中产生出来的新观念就非常容易刺激生产技术在某一方面的大改进,由此而使得社会的生产力有大幅提高空间。很多经济学家看到的只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但其实质就是人口基数大,大量相同文化的人群间观念相互交流产生新观念,新观念会形成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技术带动经济增长,这就是人口红利。这样的人口红利效用与城市的人群聚集作用一样,大量的人群聚集就很有可能使得各类生产实现专业化,分类更细致,这又会促使生产技术更进步。大人口基数的国家有丰厚的人口红利实质就类似于城市聚合产生的生产技术进步。只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大人口基数国家的人口红利效应要比城市来得更加的宏大和更加的广泛。同样的人口红利也会出现在大人口基数国家,例如印尼、菲律宾、越南、尼日利亚、日本、美国、巴西等。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服务于维持人类生存的这一总目的。所谓的社会财富是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积累。生存条件的改善,生产技术的改进,亦即社会财富的增加都是由具体的人来创造。因此,人是财富的构成的第一要素。财富增长的关键在于人的知识水平,人的知识水平又与社会教育水平相关。因此提高国家财富创造能力的捷径就是全面提高民众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以此提高整体国民的生产能力。

(二)          土地

土地自古自今都被人类视为财富,当然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年代,贫瘠的沙漠或冰冻荒原没有人会将之视为财富。但在现代人的观念里,不管是什么样性质的土地都是财富,因为荒漠或冰原之下的土地有可能埋藏有丰富的矿藏。经济学家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一般会进行简约化的概念抽象,将土地作为生产性财富就是简约抽象的结果,因为海洋、江河等也可以是生产性财富,但经济理论家们将之概念化抽象之后有意忽略了,全部用土地代称。

在人类初始的年代,一切生存物资的获得都是在土地上获得的。不管是游牧的还是农耕的,他们都依赖于土地上获得的物资维持生存(当然航海民族的渔猎被经济学家概念化抽象后忽略)。最初的情形就像俢昔底德所描述的一样,肥沃土地被当作财富为众多族群相互争夺。力量弱小的族群只能流落到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生存。

土地上所出产的农作物,畜产品以及这些食物加工的相应产品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因此财富出自于土地是类似先天的固有概念。从维持生存的食品,到服务生活的日用品,到生产性工具的生产,到奢侈品生产,再到服务性的分工,一切演变都源自于土地出产物资的加工和再加工。十七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自古战争的目的就是侵占土地,扩大自己的疆域。游牧民族较为轻视土地,他们战争只掠夺工匠、女人、牲口、金银财宝,因为他们的生活是流动性的,没有固定的居所,逐水草而居。侵占土地进行殖民掠夺是早期资本主义列强致富的捷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都是靠掠夺殖民地获得大量的财富积累,由此而完成初始的资本积累。

在资本主义后期,随着世界各地民族运动的兴起,殖民征服成本高昂,使得老牌帝国主义不堪重负。由此资本主义国家转而朝向利用贸易与金融方式进行财富掠夺。

城市的兴起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在分工的基础上,改进了各类生产技术,也改进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技能。因此出现了集群而居的城市,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不易被侵扰的居所。在城墙里的住所当然要比城墙外的住所要贵重。城市的出现使得土地的财富观念更加的现实。在城市里,人们集群而居,所有人的技能都可以相互借鉴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生产能力。因此城市集群的出现使得城市周边的土地呈现增值的现象,这是自古就有的定律,而不是现代才有的观念。因为城市的构筑规模一定,城里面的空间和土地有限,这就使得城市土地所有权直接变成为公认的财富。虽然城市里的土地已不再生产农作物和畜产品,但城市里由于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土地可建房子或工场,土地价值对于一般民众来讲价值远高于城外没有安全生活环境的土地。历史上,人类追求安定生活环境的需要,慢慢演化出一种价值观念就是城里面的房子、土地要比城墙外的值钱。这就是城乡差别的开始。城乡差别由于土地价值的不同,慢慢的形成了工商业出产物价值高于人类维持必需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价格差异慢慢在历史演化中慢慢的扭曲,使得工农业产品出现剪刀差。而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历史性惯性,在金融服务业和政治服务业中的报酬则远高于一般的劳动报酬,这样的报酬差异不是因为合理才存在,而是因为历史性惯性造成的。只有在中国的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才使得整体的劳动报酬合理化和均质化。这是经济史上极难见到的现象,我们应该为之自豪。

土地的使用费和地租是很多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个人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出租也可以获得租金。故而土地所有权被视为比黄金和货币更有价值保证的财富。

(三)          知识财富

知识作为财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专利,专利可以卖钱并转换为财富。这是知识财富的最直观表现,很多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都是知识财富,社会经验也是知识财富。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不断的积累各式各样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并且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的抽象简化,有了好的生产生活经验人类的生存条件就可以不断的改善。很多好的规则和制度就是经过常年累月的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例如人类历史发展中,君王的产生,就是基于经济原则所出现的。当原始社会时,人们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难以独自的生存,大家要相互依靠才有力量来捕获大型野兽,也只有互通有无相互帮助,才可以在自己没有获得食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其他人帮助而获得食品。在那时的分配规则是公平的,除了对于狩猎有功的人可以先挑选猎物身上比较好的部位外,其可分得的分量与别人是一样的。这样,公平的分配规则慢慢产生。当聚居群体的人数大量增加时,就会出现分配混乱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有部族首领的存在来决定分配,由此,产生了族长或酋长。人群或部落在数量递增上的再聚合发展,就会出现很多不同部族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情况,就会发生不同部落之间对物资和利益的争夺;不同地区之间的人群或部落也一样会出现出现不断的争斗,仇杀。战争对于各个部落来说都是属于消耗巨大的社会行为。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争斗虽然可以获得一些意外的利益,但是部族人员的损耗却极为巨大,不如大家和平相处更加经济划算。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各部落都有可能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发生争执,乃至仇杀。因此各部落都急需可以公平处事的中间调停人或裁判人来避免争斗和冲突。这样部族首领就产生了。开始人们一般都会选举那些为民众利益着想的,愿意帮助别人的德高望重的人来当调停人,也就是部落首领。这些行为都是依据经济原则,最小损耗,最大得利来进行的。

在部落之间也会因为利益争夺而发生纷争,也需要和平的调停人和裁判者。这样,各部落之间德高望重的人就被选为各部族的总首领。开始,这样的部落间首领也是公平待人,可权力在手时就难免为自己谋私利。虽然人们有可能发现首领谋私利,但为了大家有和平的环境不用再产生争夺仇杀,大家都愿意承担调停者和裁判者的维持特权的费用损耗,长期的演化就产生了国王这样的制度和秩序。国王制度的产生是大家都承担一定的费用来供养一小撮调停者和特权裁判者,其经济得利就是大家都有一个公平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这都是经济规则在起作用。

所以,很多的知识都是财富,都是经济规则下演化得来的观念,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从这点上看,人类的各类知识都具有经济价值,广义的经济学应该涵盖和包含全部人类知识和经验。知识财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连社会习俗、社会秩序、规章法律等等的社会经验都是财富。

例如和平观念。有着长期稳定进化史的民族,大都崇尚和平。因为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已经明白,争勇斗狠并不能为人们带来长期的利益,可是却会为人招来祸端。有一些民族错误的总结经验,以为争勇斗狠,可以获得财富和获得尊重,结果这样的民族现在大都不存在了。例如斯巴达人、匈奴人等。

很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中富含经济含义,例如道德、礼乐、秩序、制度、习俗等。长期存在的民族和国家这样的社会知识观念和经验会积累很多,这就是知识财富。从这个历史角度看,我们国家的知识财富应该是全世界最多的。什么烹饪、中医、经络、易经、道德等等都是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来的。

知识财富有别于物质财富,它虽然只是一些观念和经验,但这样的观念和经验却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生产和生活,也就是说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效率生存和生活。几乎所有的制度、习俗、法律都是源于经济法则,为了获得经济效果,就必须执行这样的法则。就连军事组织的构建最初都是起源于经济法则,人类为了营造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必须常备军事组织以防备外部掠夺力量的破坏,这是源于经济法则。大家平时看到的是军事组织不能创造财富,无经济作用,还一直耗费财富,这样的组织为什么具有经济功能呢?因为安定的生产秩序和环境,是提高或维持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人们为了维持这样的生产秩序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如果这样的代价不付出,那么一旦外国势力的入侵,整个国家的生产秩序和分配秩序就会被打乱,所积累的财富也会被掠夺,其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基于以前的经验,大部分国家大都有一定的军事投入用来维持生产和生活这样的社会秩序。但是,如果错误的总结军事经验,以为军事是获利的本钱,大肆扩张或使用武力,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的崩溃。秦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包括现在的美帝国都是错误的总结军事经验,以为军事带来利益,大肆扩张军事实力,到处使用武力,结果是到处消耗财富,而武力镇压并不能使人们屈服,最后都因为滥用武力而崩溃。美帝国也差不多因此要崩溃了。

经济原则总结出来,但错误解读就会出现差错,滥用武力就是例子。所以知识财富有一个度,不能太过迷信,要客观的分析判断。很多的规则经验原来都是不错的知识财富,但是过分的迷信则会导致知识财富变质,出现教条主义和宗教式迷信。这样的知识就不再是财富了,而是负资产。因为它们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以固化的态度来看待不断进化的社会。但落后反动的知识必定会被历史淘汰的,在被淘汰之前的废旧知识,却可能会对社会进步产生一定的阻碍,从之前的知识财富转化为知识负资产。

举一例说明人口是构成财富的重要因素,抗战时期,日本占领上海时,大量的难民涌入租界,不足33平方公里的租界在短时期内涌入超过一百万难民,这些难民无资产,只属纯粹的劳动力。不但没有造成租界经济崩溃,而且还在短期内促成了四年的孤岛经济繁华期。这充分说明人口是财富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创造财富的直接来源。

财富的基本构成因素还有很多,如资源,如农业、畜业、矿藏、渔业等等的劳动产品,但这些劳动的产品最终都会集中在货币上体现出来。货币财富前面我们已论述很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四)          财富表现形式

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的财富表现形式形式有很大的不同。

1.物质财富表现形式

最初的财富是食物和工具,以后生产力发展了,食物有了剩余,可以发展其他初级产品的再加工,财富的形式就多样化了,一般的,人们认为有用的都被确认为财富。为了互通有无,人们会相互交换自己的剩余物品(财富),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交换媒介慢慢的集中于大家都认可的物品之上,慢慢的货币产生。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货币都在最后集中与金银之上,因此,在历史演进中金银被默认为财富,为各地区的人群所普遍接受。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面,谷物、布匹等人类生存必需品和金银就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在人类聚居生活过程中,人群间、部族间的相互关系演化为比较成熟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国家的形成使得财富的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固定的生产生活秩序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被按照一定的步骤记录下来。最初的财富记录大都集中于土地之上,谁拥有土地,水就拥有财富。因为一切的财富来源于土地。因此财富的表现形式转化为货币(金银)拥有量和土地拥有量。土地的所有权确认是有效政府来确认的。人口是有效政府的财政来源,大多数政府都会采用向每一人口收税来满足政府财政需要。

对于个人来说,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和货币拥有量就是财富,但是对于政府来说除了土地是财富,人口也是财富,因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政府颁布的土地所有权证书是最重要的财富。

2.知识财富的表现形式

通常知道的知识财富就是专利有价值,有技术的人有价值。但是知识财富的范围很广,相当与整个族群生产和生活文化。

知识财富亦即民族文化是一个不断递增的过程,只要文化不中断,就会不断的产生经济效应。这样的说法很多人会不以为然,怎么文化习俗会成为经济学概念?拿生活习俗的一个例子来说。和平相处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是被倡导的,而野蛮民族大都会倡导争勇斗狠的所谓“血性”。我们知道以前的西方人都是为显示血性而进行决斗,美国就是有一个总统是死于决斗之中的。这样的生活习俗实际上是不经济的。什么事协商处理是文明社会的经验,长期处于文明社会中生活的人群就会逐渐的丧失斗争性,这是习惯使然,也是经济法则的演化结果。

文化的不间断发展会产生极强的认同感和协作能力,这样的协作能力,因为分工细化,观念碰撞会有很大的经济递增效应,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历来拥护大一统观念的缘故(以后另行叙述)。世界上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大都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日本、韩国、俄罗斯、德意志、法国都是如此。这是知识财富的另类表现。探究其根由,观念习俗大都源于利益博弈,最经济的规则和观念才会被人群集成和发展,大量观念的集成就形成为文化。所以不间断的文化发展就会产生递增效用,而历史发展中断的国家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其文化正面导引作用就不能与具有不间断历史民族相比较。因此从这方面角度上看,中国的知识财富是全世界最为丰厚的。如中医,易经,烹饪,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和平观念,礼乐,仁义等等不胜枚举。

概括的来讲,财富的表现形式一般都展现为登记和记录功能。例如货币是商品的代表,但是货币是信用凭证是信用承诺记录,因此作为财富的物质代表最好就是货币。财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记录有多少货币,可以等量的交换多少商品,也即可以有权拥有多少商品。另一种财富的形式表现为土地所有权或其他物品的所有权。也是一种数量性质的凭证,也是记录凭证。因此财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就是一种记录凭证。而记录有效的保证就是有效的秩序,也即是国家或政府的存在有效性。有效的政府才能使得财富记录有效,无效政府的财富记录就不是财富。例如民国崩溃前的金融券,最初是财富,慢慢的就变成废纸。

当然财富现在的表现方式有货币、股票、证券、所有权证等,这些都是由记录功能展现的财富,其根本的保证也是秩序的稳定,也即是政府的稳定。

(五)          财富的本质

从财富观念演化历史过程中,我们知道财富来源于土地,也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因此我们可以给财富一个精确的本质定义: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体力劳动产生有形的商品,脑力劳动产生各式生产经验和生存经验与知识

从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这一定义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主要财富土地被排除了。一般的,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出产人类生存必须品的源头,都会认为土地是合理的财富。但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必须考虑人类的劳动,在没有人类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有很多适合人类食用的果实,但因为没有人类存在,因此不成为财富。因此财富必须基于生存总目的,必须是劳动产品,层层推理的结果就是: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土地虽然是劳动产出物的源头,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社会财富,但是如果要从本质上论,财富必须是劳动产品的积累这样的定义才能抓住本质。

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还包含了人类知识财富的积累,亦即人类脑力劳动产品的积累。人类脑力劳动产品的积累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现在人们所过的现代化生活,电、机械化、电脑、网络等等都是脑力劳动产品积累的演化结果。

只有认识到货币和财富的本质,我们在指导经济发展中才能明辨方向,不会因此而迷失。在财富认识中,一般人都会沉湎于货币和土地。货币虽然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的总代称,有财富功能;土地虽然是商品出产物和加工物的源头,也具有财富的重要功能,但是,在经济学本质上我们必须从人类生存角度来考虑,金银和土地离开了人,就不是财富。财富是剩余产品的积累,因此“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是本质的表述。

在近现代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会被一些财富假象所迷惑,导致追求方向失真,影响发展。我们指出“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有利明确发展方向。因为人类的进步完全依赖于脑力劳动,亦即知识财富的积累。所有人类进步都依靠生产技术和生存技术的进步,生产生存技术的进步则完全依靠知识财富的积累。这样我们就知道,创造财富的关键是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就是人口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人必须明白自己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责任,每个人尽职尽力人类才会更好的发展。如果迷失于货币土地等表象财富的追求,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舍本逐末。

三.  财富增长的路径

(一)初始财富积累

生产力原始阶段的财富增长,在于剩余产品的积累。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样的观念都没有变化,故而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民族都有节俭的习俗。节俭被当作美德,做为好的习俗一直流传。“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之。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这是国家治理要节俭,才会有财富倍增的论述。即使到了资本主义发达时期的1819年,西斯蒙第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西斯蒙第还坚持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节约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手段。”[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节约是财富积累重要手段这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之前的农耕民族财富增加与积累,大多采用节俭的形式,游牧民族或帝国大都会采取军事掠夺手段来增加财富。观察历史,采用节俭方式作为财富增长和积累国家更多。

为了防备被骚扰和避免被掠夺财富,一些人开始建造围墙来作为军事防备。城墙的不断扩展和加固使得城墙里的人群具有安定生活的环境。城墙虽然不能为社会再生产提供生产便利,但城墙却为了人们提供了安全生活环境。随着城墙这样人类劳动产品的建立,城里面的房子和土地因为安全,随着增值。城墙里的人群聚居生活使得城市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可以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各种各样的观念经过交流比较,又进一步的产生新的观念,使得生产技术和生活知识有了长足进步。这样城市里就会出现思想家,技术改革家。

人类初始阶段的财富一般都是以物易物的剩余产品交换,后来城墙出现,城里的住宅成为了重要的财富,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得人们可以更专心的从事生产。最初房子等财物的买卖交换是以契约形式进行的,买卖双方请德高望重的人来作为见证人就可以完成买卖。文字产生之后,更会订立文字协议说明买卖交易。当然买卖交易也有出现纠纷的时候,那时作为终极裁判者和调停者的国王或国王的代表或机构就会出面对纠纷进行调解、裁判。我国最早的裁判记录有周代的《夨人盘铭》、《曶鼎铭》,《夨人盘铭》说的就是土地交易的事情。

在初始财富增长靠节用的观念之下,如果想获得财富积累又不依靠向外掠夺,那么就只能依靠节省资源和费用的手段来获得财富增长。节用观念的长期影响就使得社会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行为习惯。因为商人靠倒买倒卖,一般的民众都认为商人不能创造新产品,是投机。而真正创造产品还是农地里出产的谷物、布匹。思想的固化使得很长历史时期的财富观念都没有变化。“重农抑商”观念虽然不思进取,但也没有使人类在经济发展方向产生大的错误。

第一次出现土地和住宅的增益是城墙的出现,因为城墙里的房子比城外面更加的安全。城墙的建立和防卫需要很好的社会组织,因此城墙里的人组织起来分工协作进行社会再生产和保障秩序安定。这样的社会组织的再度发展和演化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城邦国家为了防止相互战争的损耗就会相互妥协,达成协议承认某个终极统治者或调停裁判者。君王秩序都是在财富保全或减少损耗这样的经济原则之下才产生的。所以人类演化的原动力就是经济原则。

城市的财富增值效应呈现出来之后,城里城外的住宅和土地出现了价格差异,这样的价格差异,导引了之后长历史时段的城乡财富差别。城乡财富差别还在价格上扰乱价值规律。城市土地住宅的昂贵会使得城里面的各方面成本增加,这就使得城里的出产品费用更高。但由于城里的分工协作好,可以更有效的生产其他别的地方难以生产出来的商品,人们在需要的情形下会接受稀少商品价格稍高的价格差异。长期的历史演化使得工农业产品在价格上出现了扭曲。这就是产生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历史原因

政府的出现使得财富登记记录有了保障。但政府也会在登记记录之后收取费用或税收作为自己的财政费用。政府收取证明财产或财产交易费用,在某些方面促使财富的泛化,使得财富转化成为一些书面记录。纸币、股票、所有权证、等等都是财富泛化后的财富象征。政府征收税收最初都是以实物征收,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才逐渐发展为货币替代实物征收来完成税收。政府采用货币征收税费,使得社会财富观念逐渐向“货币就是财富”这样的观念固化,使得人们在观念上普遍认为货币就是财富。

政府作为财富记录的留存者,为了更好的获得财富和财政收入,政府会将一些可以获利的凭证进行售卖。如一些特许经营行业,如盐业、茶业、铜铁、朱砂的生产等,就此产生了“盐引”(买卖盐的数量限制)、茶引(买卖茶叶的数量)这样特殊的财富象征。特别是宋朝的纸质货币“交子”更是财富的代表。但是由于过度的使用这些“泛化”的财富表征,使得政府信誉大量丧失,最后宋朝和元朝就因政府信誉的丧失而灭亡。

(二)财富增益效用

财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就有了很多增益路径。

1.     银行金融业的产生后的财富增益效应

银行的银行1580年创建于意大利威尼斯。意大利实际上是西方金融的初始产生地,最早的金融业经营者是兴起于十四世纪的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靠借贷收取利息获得大量的金银和土地。由于以前天主教教义规定教徒不能放贷受利息。因此违反教规的美第奇家族,担心死后不能进入天堂,就想尽办法进行赎罪。他们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竭尽可能的兴建教堂和美化教堂,为此导引了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美第奇家族的放贷收取利息行为可以说是西方金融业的萌芽。

银行出现之后,货币就会在金融业里出现增益。这是因为本来的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暂时是商品购买力的代表,也可代表财富。但是银行出现之后,货币流通量和商品代表量就不一样了。因为,银行收取居民零散的存款并给予存款人以较低的利息,以鼓励人们将闲散的钱存入银行。银行只能拿出这些存款中的一部分来放贷收取利息,赚取存贷差利息差额,其他的部分留存会用来应付存户的随时提款。这部分留存通称为存款准备金。银行和金融业出现使得货币的流通速度加速,也使得市场上的货币量相应的增加。市场上因为金融发展而呈现出货币量大增的现象。这就是初始的货币增益效应。

在十八世纪末期,西方国家逐渐的采用纸币替代金银来作为货币。这样就使得货币发行成本低廉,这是政府滥发货币的基础。虽然在初始纸币化时,西方经济学家有规定银行发行纸币必须有一定的金银作为准备和担保,但有些政府和银行还是会变相多发一点的纸币来获取利益。纸币的出现使得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大量增加,这就是货币增加的财富递增效应。

实际上货币增加量如果超过了社会生产和交换所需要的增量时,就会出现通胀,只不过通胀会有一定的滞后,要等到六至九个月之后民众才会有轻微的感受。在货币数字上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存款放贷------再存款------再放贷多次反复,会使得货币流通数量有几何倍数的增长,这就是货币乘数。这样社会民众就会觉得社会财富有大量的增长,因为在数字上表现的财富值却是会有大幅的增长,但实际上货币的单位购买力一般都是下降的(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通胀率),因此人们感知到的财富增益量并没有那么实际数字呈现出来的那么多。

2.     权益货币化

稳定的政府确定住宅、土地的所有权,这些权利在金融业看来就是承兑贷款偿还的保证。这样,房子和土地所有权就在金融业帮助下可以轻易的获得贷款,也就是说这些权益有了转化成为货币的便利通道。住宅土地,虽然在银行出现之前就存在买卖行为,但这样的买卖行为并不涉及整个社会商品流通量。金融业出现之后,住宅和房子在金融帮助下可以快速变现,使得全社会的住宅和土地都成为了社会商品流通的商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整体的商品流通量,使得社会商品看起来大大的增加,人们也就感觉到财富在大幅增加。

还有,社会上的股票权益,提货单,甚至是一些农产品的或畜产品的期货都在金融也帮助下成为了可以随时变现的货币。也就是说这些权益在金融帮助下成为了商品,原来没有实际商品存在的权益,由于理论上的收益,在金融业帮助下获得了商品交换的资格参与社会的商品流通和交易。这又使社会在商品流通呈现数量增长。期票、期货、预期收入、股票预期收益等都在金融操作下成为了商品。社会善股流通上皮量的激增使得社会财富在数量上发福增加,

还有专利权,特别经营权等的权利在金融业帮助下也可以获得货币化转换,这些更是明显的没有具体商品支撑的权益,但金融操作之下就成为了可流通交换的商品。这些就是权益货币化的财富增益效应。

政府在各方各面给各种权利或权益进行法律上的确定认证,在银行的帮助下,这些有着政府背书的各式权益证书就成为了商品,而且这样的商品所可能代表的货币数量巨大。权益确证并使权益证书货币化是社会财富大幅增长的快速途径。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财富增长,而是在数量上增长的虚拟财富。是确权类财富。要理解这个结论必须清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实施的是两大部类的统计方法,矿山、土地、房屋都不列入财富统计。在改革后我们实行资本主义方式的统计方法,改为三大产业类统计方法,会计报表上就从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在实施资本主义统计方法之后很多原来不计算财产值的财产都进行了财产计算,如房产、地产、矿产,甚至连矿产的预计开采量也可以成为财富。可以说改革开放后实施新计算方法之后,社会财富大量的增加都是通过确权之后增加的。例如以前的土地都是国家拨付的,现在的土地都是需要招拍挂购买。土地原来不计算财产值,在改革开放后就计算财产值。如果将之前建立的八万座水库,按照工费、土方等计算财富量,那么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值。

西方国家,如美国为了欺骗外国的资金进入美国,就采用确定企业的广告投入。科技投入等都计算进无形资产之中,政府进行确权。可是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财富,只是虚拟财富,数字上显示的财富。这也是通过确权增加社会财富量的一种手段。从这里大家可以从侧面理解确权财富不是真实的财富。

(三)        房地产的财富增值效应

房地产财富增值是一个联动效应。之前我们讲过,构筑城墙使得城里的住宅、土地和加工产品都增值的原理。现代的财富增值原理也大概构筑城墙一样只是较为复杂一点,这里简略介绍一下。

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里面,房屋和土地都是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其呈现的财富值是大家都认可愿意买卖的价格。这就是市场流通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则。这样平淡无奇的商业规则,被可以时刻抓住要点的东方文化人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一个城市里房屋买卖价格决定于购买房屋的需求和租赁房屋的需求,一旦购买房屋和租赁房屋的需求大大的超过市场的供应量,那么这个城市里的房屋就会涨价。房屋一涨价,那么这个城市里的土地售卖价格也会相应上涨。这是一个联动效应。

城市房屋需求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刺激,第一是城市定居人口的突然激增,使得对房屋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么在供需原则导引下,房屋的价格会大幅上涨。房价在两三千元一平米时的土地转让价格是二三十万一亩,可是在房价六七千元一平米时每一亩地的转让价格就会上涨到几百万(数据并不需要精确,大家明白这样的原理就可以)。

假设一个城市管理的范围是两千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是1500亩,两千平方公里就是30万亩地。设想一亩地是三十万的价格和一亩地是六百万价格的财富差别,在总量上两千平方公里土地的财富价值在每亩三十万时的土地价值是900亿,在每亩600万时的价格是18000亿。这是财富增值的一个概算。

房屋涨价除了固定城市里人员激增导致房屋需求激增外,还有存在其他的因素可以导致房屋需求激增。

例如,货币因素。假如货币贬值,一直通胀,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不管政府公布不公布通胀率的信息,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衡量存钱在银行里是否值得。当负利率时,人们就会受贬值刺激,就会将自己的钱财转移到预计难以贬值的商品之上。房屋是人们财富保值的一大选择。所以货币贬值会大大刺激居民对城市房屋的需求,而房屋的需求则直接的刺激城市土地低价的猛涨,土地低价的猛涨就会使得城市整体的财富值暴涨。因为这样的价格联动是在整体的商品流通中实现的,其财富代表都是货币,所以财富的增长值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样的财富增长值通过世界贸易和世界货币交易也在价格上获得全世界的认可。这就是房地产财富价值增长奥妙。

再例如金融因素,国家开展个人购买房屋贷款的业务,在客观上助推房屋购买需求,也间接的助推土地涨价。因为在金融操作之下,人们可以以较小的资金代价获得房屋所有权。而房屋涨价的趋势则会刺激人们想办法通过个人房屋贷款来低价获得房屋所有权,以期获得丰厚的房屋涨价利润。

善于把握关键因素的东方文化圈大都会快速的把握这样的机遇。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都是得益于房地产财富大增值原理。这四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大增长都是发生在房地产大幅增值的阶段。台湾香港也是这样。日本虽然说有房屋贬值,但这只是对之前房地产疯长的一个调整,现在的日本房地产价格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房地产增值是社会财富大幅增值的关键,它使得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短时期内社会财富快速增长。

房屋价格增长还会受到人们预期的影响,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因为比邻港澳,有外贸交易的便利,又有特区政策的美好预期。在这样预期的诱导下,全国各县市都积极的参与深圳的投资与建设之中,全国资源和人员的大量流入使得深圳快速发展,形成深圳奇迹。这其中除了机制优势、区位优势因素影响外,还有房地产的财富增长因素影响。

东方人的聪明的,这样的财富奥妙被认识之后,城市的土地就会出现各类的人为因素助力土地价格增长。如某些囤积有大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就会在某一单个土地拍卖中猛力推高土地的转让单价。因为土地单价的猛涨会使得这个大量囤积土地的房地产商其他囤积土地的大幅增加。因为土地涨价,政府的财富也会相应的增长,故而政府没理由大力限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有些地方政府明白这样的原理还会规定房地产商在售卖房屋时,不管销售量是多少,都要每周或者每个月都提高单位平米的房屋售价。这样即可以刺激房屋销售,又可以拉抬地价。

所以,把握好房地产的财富增长原理,就可以在财富增长上快速的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但是,要注意到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原理上属于非生产性投资,对于社会再生产没有促进作用,是无效的再生产投资。因此房地产投资量不能过大,以免影响整个社会的再生产。现在的经济发展减速就是因为房地产投资量太过庞大,大量的挤占社会的再生产性投资,导致社会再生产投资量减少或者萎缩。其直接经济影响就是GDP增长减速。所以要考虑即不过多的占用社会再生产建设资金,又促进土地价格上涨。

社会财富因为房地产大涨是商品流通和价格涨落,属于正常的市场运行规则,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通过价格联动通道进行融通。商业流通操作中产生的财富,因为符合经济学一般原理,因此我们增长的大量财富会获得世界的认可。西方国家不明白个中经济原理,正在探究中国快速致富的捷径。不管西方人怎么想。我们的财富增长增加了我们的信誉,即增加了我们购买外部资源能力,也增加投资外部进行生产获得国家地域之外利益的能力,这些对于国家来讲都是真实的财富和利益。而且信誉的增加,为我们发行债务和募集资金提供了便利,对人民币国际化大有好处。

(四)        提高教育水平是创造财富的捷径

财富是劳动创造的,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包含生产技术积累和社会相处知识积累两部分。

马克思因为发现了人类发展规律而受到尊敬。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依照生产力发展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都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也就是说,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那么,我们跟随马克思的思路,生产力是怎么变化提高的?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剩余产品,有了交换,有了货币,有了分工;之后再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专注于农耕和畜牧业生产,废弃了奴隶掠夺,减少了社会最宝贵资源------人类,在数量上大量损耗(这是社会相处知识的进步);之后新能源的运用,蒸汽发动机使得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工业发展需要工人大量的聚集,由此城市规模大大扩张(上面讲过,城市扩张会会大量增加社会财富,金融业发展使得社会闲散资金集中产生资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技术的几部是关键因素。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人类之前各式各样生产技术经过大量积累之后,在质量上发生变化,最终还是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积累变化的结果。

那么,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看,人类知识的普遍提高,促使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产生新的社会条件有促使社会关系变革来适应。

衡量社会进步的最为关键标准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是货币财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于人们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人类生产力的改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在大量观念更新改进的基础上,就会发生突变,产生重要的新观念。

因此生产技术和社会生存知识的改进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人类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突变是因为大量人群观念的碰撞而产生新的生产观念和社会生存知识。真正的财富积累是脑力劳动产品的财富积累。因为衡量社会是否进步需要考察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于脑力劳动产品的演化和积累水平。所以,生技术和经验以及人类相处的社会生存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的财富。

在人类生产技术和社会知识有了长足发展的时候,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就会不断创新,财富数量会不断增长和财富质量也会不断的提高。所以,提高教育水平是创造财富的捷径。

例如,德国在十八世纪70年代,整个德国便成为系统化和国家化,因为教育的普遍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使得德国在军事、科技、医学、教育等方面获得很大进步,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例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推行义务教育,全面学习德国教育模式,使得国民素质有了大幅的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的同时,日本的科技量也有了质的变化,迅速从封建国家转化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以上两个例子是教育水平提高,国家迅速发展非常突出的例子。科技发达,国家强盛,那么相应的财富创造能力则肯定会很强大。只是这两个国家社会知识积累不良,在强大时产生侵略掠夺的想法,结果都成为了二战的战败国。但是,德日两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大侠好的素质基础,,二战后还是继续发挥作用,还是继续保持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继续成为世界强国。

我们探究德日两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成功是因为重视教育,全民普及教育。失败是因为需要长期社会实践才能总结出来的社会生存经验难以轻易的学习到。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存观念就值得德日两国学习。如和平观念、道德观念、仁孝、礼制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提高教育水平是创造国家和社会财富的捷径。

四.  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的区别

个人财富很简单,都可以用货币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权益证书、有价证券、货币、美术工艺品、古玩字画得等都可以是财富。而国家的财富表现的形式则有很大的不同,如人口、土地、矿藏、海洋、文化习俗、制度等。

个人财富所处的环境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因此可以用货币来统一表现,因为在稳定的社会秩序里,货币作为信用承诺和保证一般都会得到政府和法律的支持。一般的人们不比担心自己的货币财富得不到无法兑现,不能购买商品,因此将货币当作财富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家的财富则大大的不同,国家是处于无政府的无序世界里,不存在一个执法者来保证他国的货币可以得到承兑。因此在国家层面上看,外国货币只能保有一定的量,过量的外国货币对国家来说就不是财富了。一般的,国家的外汇储备相对于进口额度,如果保证三至六个月的纯进口量数额就可以满足需要(这是人民币在没有国际化之前,现在人民币是特别提款权的结构货币,人民币支付已获得部分国家的认可,则我们留存外币的数额则将更少,就可以适应进口需要)因此,外国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就不是国家财富。

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在于其社会稳定性,一旦形成长远的目标预期,人们就会遵纪守法,一旦大家都以为国家的政府很快出问题,那么人们的预期行为就会毫无道德可言,一切行为都是短期行为,只要可以短期获利就可以不管人伦道德,而马上实施。可一旦国家是稳定长期发展的预期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那么人们就会为了好的名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好的名声可以为自己的后代换来更好的生存环境,人们觉得为此献出自己生命非常值得。社会稳定性决定于社会秩序的构建,社会秩序不单需要有好的制度,也需要民众的组织性和自觉性。日本和德国就是社会稳定性好的国家。

国家的财富在于人们的素质,人民的文化素质决定这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所以国家的财富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即使要国家大量投资到教育行业也是非常值得的事。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整个国家的财富创造能力就会提高。这是藏富于民!相反如果国家对于教育行业实行收费,将教育当作赚钱的行业,那么整个民族的教育质量就会下降,师德不存,人心不古。如果这样的政策不及时修正,那么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会出现断层,人们在知识能力下降的时候就会选择短期行为来当作行动的标准,那么就不再可能出现为国捐躯的事情。国家的民众就会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缺少凝聚力。

国民教育素质高使得国民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是国家很好的财富。德国和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民众富于纪律性和组织性,而且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非常的强。这两个国家在财富衡量方面就是具有人口素质高的财富优势。

国家在财富管理和创造上必须有很清楚的认识,才不会使得国家的经济发扎走向歧路。一般国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将个人形成的货币就是财富的观念,来管理和创造国家财富。将货币当作财富,就会很容易的鼓励金融发展,鼓励金融衍生品,会将赚取货币当作经济发展的目标。那么就会出现大量出口换回来,远远超过进口需要的外汇,外汇大量寄存,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职能再回流美国购买美国的国债,而美国实施的是定量通胀政策,美元可预期通胀一般超过其发行的国债利率,购买美国国债得不偿失,很难有获利。

五.  错误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不良诱导

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商品交换媒介集中与金银,因此金银货币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是财富的代表,由此人们产生了固有的观念------货币就是财富。在纸币年代,货币成为了一种纸质符号替代了金银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这样的功能也在经济发展中被民众认可。由于货币可以与其他的商品通约交换,因此纸质货币也被民众认为是财富。前面讲到的集中财富认知歧义就是对财富定义的误解。

(一)        金融创富论谬误

金融创造财富的观念起源于借款偿付利息。在银行产生之后,借贷款都产生利息,而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利息使得一般民众都以为银行的金融活动可以创造利息。不错,银行的发展的确可以起到加速商品流通速度,进而减少流动资金单位占有量,也就是说银行可以使社会再生产中的流动资本加速流转,节省小部分的商品生产成本。但这只是占商品生产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后来金融业务的发展大都是货币形式的变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尤为突出。金融活动家们设计出种种金融交易产品和金融交易平台,使得社会的货币有多种转换形式,银行票据(支票汇票期票)、合同、担保合约、提货单,运单、保险单据、承兑协议等等种类繁多的金融票据。一定量的商品在金融操作中被不断的放大。这好像一间屋子有多分房产证一样。

借钱付利息是人们的生活经验,,货币等同财富也是人们的生活经验,金融创造财富的观念是一本的微观经济学概念。从宏观经济学来考察则可以发现,金融是不能大量创造财富的,其加速流通所起到节约成本只是极少量。这些西方古典经济学有大量的论述,而且他们也确证了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本源。

拿外汇期货交易作为例子说明一下。一般的外汇期货交易都是对赌合同或协议,是零和游戏。你下的单只要有人接就等于合同成立。一般的协议完成都要付给交易中心一定的费用。人们出于自以为是的心理,一般都认为自己最聪明,可以在外汇期货市场的买卖交易中获利。但是庄家会做局来让你亏钱。而且庄家接你的单,由于他们已经抽取一定的费用,等于是在几率一样的条件下,用低成本与你对赌。

很多的衍生品交易都是对赌,这些对赌合同由于种种的成因决定庄家可以用较低成本来与所有交易者对赌。这好像是澳门的赌博公司与杜克对赌体育比赛一样,同样大家都是50%的胜算几率,如果你赢了就只能获得80%90%的盈利,而如果你输了,那么你的所有赌本都会输掉。

金融操作的过度演化,就是使得社会上出现大量的虚拟财富,这些虚拟财富由于可以随时变换成为货币,一本都会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可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例如美国雷曼公司倒闭,发生连锁反应,所有的银行、保险公司、衍生品交易平台都发生问题,这样就会有大量的虚拟财富被蒸发掉。西方经济理论至今都无法说明财富为什么会被蒸发掉。这是西方经济理论界对于什么是财富的本质还没弄清楚。

从理论上看,大都数金融衍生品交易都是对赌合同,是零和博弈,有输就有赢,就像在赌场里,有人输就有人赢一样,但是赌场是不产生财富的。我们不能以有些人赚钱来说明金融可以创造财富,而是要从总体来进行宏观考察。

(二)        误解财富观念导致忽视实体生产

在边际理论诞生后,西方研究经济理论就转为将经济学公式化以加强经济学的科学性。因此马歇尔根据边际理论在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创造出需求曲线,用需求曲线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由此西方经济学从原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标准,转向由个人心理需求为标准的主观价值标准。这样的经济学转向是虚拟化经济大规模发展的根源。因为一切都是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决定价值,不管是否具备有真实的实体,只要大家认可就可以成为市场中交易的产品。例如子虚乌有的月球土地证明书,谁也决定不了的事,但是因为有人愿意购买,就可以成为商品。例如像比特币,就是因为稀缺就会引发人们的拥有欲望,就可以成为商品,而且一度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货币。可是货币的本质是需要有人来承担兑换承诺的,没有国定责任者的比特币注定只能是一种虚拟商品。在澳大利亚查抄所谓的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之后,比特币已经没有以前的价值了。

错误的经济理论使得社会对于真实商品生产和知识产品的生产非常忽视,大家都认为,可以通过炒作来获得利益。因此可快速获利的股市、期货、衍生品吸引了大量的资金。而实体经济生产部门的资金因此受到挤占,导致社会再生产,不但没有扩展,而且大都萎缩。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生产的萎缩更加严重。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生产在GDP中的占比都不超过20%。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空心化。美国和英国就是因为贪图快速赚钱,大力发展金融也和第三产业导致国家财富生产能力大幅下降,都是从世界最强国慢慢衰落。

概括的说,金融创富论的观念和对实体经济的忽略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其根源是对于财富本质不清楚。

六.  财富机会

一般人都会存在发财额的心理。那么财富机会存在与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简略的说明一下。

(一)国内财富机会

一般的说,财富机会可能出现在价格大变动或产品供应大变动的时候。因为价格系统变化,就会在市场上的商品存在大的差价,有利于发财。还有就是商品种类的大变动,大量新的商品出现会促使大众大量的购买,有些为了赶时髦会多加价格进行购买,这也是发财机会。

例如在改革初期,小商小贩都是最没社会地位的人,可是因为那时大家都热衷于铁饭碗,不屑于从事商贩。恰恰这时,大量日用商品被创造出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商品大量涌现,而且新商品的价格没有比较。在新时期的价格系统需要重新核实,再构建。因此这个时段大量社会底层的商贩成为了富翁和万元户。

跟着就是倒爷发财的时候。这时候也是价格差异大。紧俏商品需要靠关系获得,或者靠走私不正当途径获得。因此大家需要的电器成为倒腾发财的机会。买卖供货单或者配额也是获得财富的手段。这是人们对于房地产是财富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因为很多的职工房屋都是单位分配的。在一些单位实施房改,几千块钱一套房,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买,认为自己会受骗,损失财富。等到现在后悔都晚了。

接下来就是股票的发行。深圳最初发行原野股票,都没有人购买,因为大家都不认为这是财富。受原有社会主义教育,认为股票是不正常的事物。那时的原野股票需要政府下达任务,每个单位按照这五大小认购一定的股票,直接从工资里扣除。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股票,买上到黑市上将股票卖掉。许多的香港人知道这样的情况到深圳来购买。没多久,原野和今天股票就从一块钱涨到了一百多块钱。这就是财富机会。股票有一个内在的财富机制,其实质就是参与了货币发行,因为股票随时可以通过股市转换成为货币,因此也是货币的变形。因为我们国家对于股票的认识不充分。现在世界各地的股票都具备有货币发行功能。(这些在下面章节会详细讲解)因此只要是股票发行都可以发财。李嘉诚、王健林、黄光裕、马化腾、马云、俞敏洪等等都是通过股市发财的。中国人因为文化的习惯,容易发现事物的关键点。所以之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可以预判,我们的中国人会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占据主要位置。甚至有可能在一百年之后超过犹太人。几十年后,中国人在世界股市上就会有很大话语权。老干妈不愿意上市,是饱受的观念作怪。是他没有认识到股票实质就是参与货币发行,直接可以通过股票获得货币发行的溢价。当然在股市获利的主要是指上市发行股票,这样才能有基本的获利路径。而参与股票买卖,在理论上说好像也是参与了这些过程,但是其实质相差甚远。因为股市存在恶意炒作,存在庄家,存在着很多你不了解的内幕,因此个人炒股赚钱盈利几率很小。

在股票发行可以发财的同时,那些金融行业下海的人大都会发财。因为那时的人民币贬值,他们通过熟悉银行业务和种种的关系可以轻易的获得贷款,而贷款出来的款项,两三年后归还还是这样的数值再加上利息。可是通胀却使得之后的物价大涨,之前购买的所有物品工厂、生产工具、土地、原辅材料等等都大大的涨价。不用干活靠贷款就可以发财。这样瞬间无意的财富增长使得这些人拼命扩大信用,以图大大增加贷款。贷款挥霍的被抓起来,而那些贷款进行生产经营的大都可以获得成功。因为金钱就是资源,有了资源就可以再去寻找财富增长的机会。特别是两次大的货币贬值机会,使得金融行业下海人士成为企业家。

再接下来就是房地产涨价潮。房地产是2002年实施个人房屋贷款时才告诉飞涨的。之前的87-8892-93大幅的货币贬值使得民众不愿意将钱财存放于银行。在贬值的环境下,人们急于寻找新的投资保值途径。中国人又热衷于安居乐业,房屋是大家都认可的财富。就这样金融操作和货币贬值,再加上民众固有的房屋喜好,促使中国完成了一个大的房地产涨价。这在客观上使得国家财富飞速增长。在世界价格链条上使得我们的商品慢慢的在价格链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的财富在数值上大大增加,增加了国家信誉。在这个时期,开发商和土地囤积者都大大的获利。

有一个财富现象要提醒大家注意,那些实实在在进行生产的厂商,在这几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实体生产还是最终的财富创造源泉。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实体生产的厂商会因为低价和价格的不断变动而获利,也会因为自由产品的不断改善而获利。一般的实体生产的厂商不易倒闭。那些网络宣传大量倒闭的厂商是因为,产品单一依附性太强,一旦所依附的大厂商转移,或结业就会发生倒闭。而那些有自有品牌的产商不会轻易倒闭。

(二)国外财富机会

国内的财富机会一般之针对个人和企业来说。但国外的财富机会就包含国家主体。

考虑财富机会要结合人口土地和知识等主要财富构成来思考。如人口是属于国家的财富,外人无法获取。资本家只能在劳动力廉价地区设厂才有可能获得,劳力价格差异。土地是终极的财富创造源泉,因此经营土地会有大的利益。通过土地必须是那些具有短期飞涨的土地才可能获利。可是这样的机会一般人都可以预测到,因此机会不多。

所以国外的财富机会必须有宏观的经济思想才可以看到。

例如,现在的缅甸。缅甸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学习中国进行改革,但却因为昂山素季问题而遭受西方国家的封锁,开放措施一直不见成效。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发现不是你想开放改革就可以开放改革,如果没有改变国际形式或关系,那么向开放改革是难以实现的。

缅甸在昂山素季所属民盟上台执政前,基本是按照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措施来实施经济发展和管理的。因此缅甸在改革后就会有很多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财机会。如商业、电讯、运输、股市、房地产。缅甸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因此缅甸的财富机会相当多,不管对于国家或者个人都会存在很多的财富机会。

土地还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在改革开放之中,缅甸的土地增值应该是快速的。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中,日本因为存在一种防范心理,通产省知道日本企业不能购买土地使用权,以防范风险。结果日本企业大都失去了获得大量土地财富的机会。而台湾厂商却与日本不同,他们没有限制,因此台湾和香港的厂商大都通过大陆的土地增值获得大量的利益。所以缅甸最主要的财富机会是土地增值利益和股市发行利益。

又例如俄罗斯,俄罗斯现在面临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发展受困。因此俄罗斯在形式逼迫下会开展远东的经济开发。如果国家在这时与俄罗斯搞好关系,确定由中国出资管理投资几个远东地区的大开发区,那么就会提振俄罗斯经济,也会帮助我们消化过剩产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地就难以有缅甸那样的高增值,因为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少土地多,因此土地很难因为城市效应而增值。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地开发,有利于中俄融合和加强国家联系,是一种双赢策略。个人在俄罗斯的财富机会职能存在于那些商业领域,因为在商业经营上,中国人是最勤快的。

还有德国、以色列这些工农业俄发达的国家,中国的个人企业都很容易的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合作获得这些生产技术和经验,因为一般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技术在这些发达国家里面都是属于再平常不过的技术,他们不会保守,会比较愿意传授这样的技术。通过学习或合作获得这些工农业生产技术,队伍我们国家来讲是一种大的财富。对企业来讲也是财富。这是企业与国家双赢的知识财富获得路径。所以国家要在资金和组织上给予这样的技术学习提供大帮助。而德国生产管理技术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一切通过双赢的合作模式进行较为合适。在知识财富上日本也是一个知识财富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日本因为侵略过中国,在戒备心上对中国人有十分的防范,因此获得日本的知识财富比较艰难。

当然,在国外存在这很多的财富机会。因为中国工人的生活观念和习俗与外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的中国人在到达外国时是身无分文的。他们靠节俭,靠吃苦耐劳为自己的后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很多的华人可以白手起家都是因为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发现财富机会。例如现在的委内瑞拉经济困难,可是在委内瑞拉的大量中国人却可以在困境中发现财富机会,他们受经济影响不大,还可以不断的发展。这很像以前的东南亚,虽然都是贫困之地,可是中国人却可以轻易的发现各种财富机会,在印尼、马来、新加坡、菲律宾都可以白手起家,可以有大的发展。所以中国文化中的社会生存知识虽然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但我们可以从国外华人的发家致富中发现,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很多有价值的知识财富。一旦有条件,这样的知识财富就会很快转化为真实的财富。因此中国的文化财富不单单是和平观念、道德观念、礼治,勤快、节用忍让等等都是中国人长期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优秀知识财富。因此国家应该在以后成立专门的单位来负责总结中华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知识财富。

本章小结

通过前面论述,我们现在就可以解答,为什么这几十年中国的财富大幅增加的问题。

第一,               中国从原来的社会主义两大部类统计方式转为资产负债表会计统计模式。这一转变使得很多以前比计算进财富值的资产得以显示。例如房地产、矿产、服务业、技术专利等等。这无形中使得社会有大量的财富浮现。

第二,               就是确权,政府对于民间财富的确认使得很多的无形权利转化为财富。例如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些特别经营行业的经营权、进口特许权、出口特许权、专利权等等。

第三,               土地增值,政府的房地产政策使得城市土地大幅增值。整个国家的财富量由此大幅增加。

第四,               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使得原来财富计算出现数学级递增,之前的财产不用动,就会因为货币贬值而增值。这实际上是财富计算的数值变化。

第五,               生产力改进。在实施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大方针下,资本主义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制度优势得到发挥;同时国家5年计划的宏观控制却保证了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可以有一个持续的方向,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危机出现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子资源和财富的损耗。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优势结合是我国财富大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六,               股市俄开发和开展使得社会财富虚拟化,社会财富在数字值上大幅的增加。但实际的财富却没有增加。人们感觉到的只是股市上虚拟的财富,因为股票可以通过股市随时变现,因此观念上都会认为股票是财富。但这些都是虚拟财富,一旦发生危机,这些虚拟的财富就会蒸发。这也是西方经济理论界难以解释的问题。

从财富的本质看,财富是人类劳动产品的积累。那么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就是这些劳动产品的积累。如果按照马克思观察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看,人类社会是否进步,在于其生产力水平。那么,我们应该知道,国家与民族的真正财富应该是知识财富的积累,也就是生产技术知识和生存技术知识积累。从财富本质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是否真的富裕在于其国民教育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平。所以,现在不管美国欠多少债,都无损于它是富裕国家的本质。因为美国的国民教育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准一直还是世界前列国家。而我们不管gdp怎么追赶上美国,在国民教育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上还是远远不如美国的。即使美国因为债务危机,发生美元信任危机,但并不能改变美国具有强大科技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水平。从财富本质上看,不管怎样短时期内,美国依然会是我们世界上的富裕国家。

从财富本质看我们国家要实现真实的财富增长就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制度,并进行改革,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财富的创造上追赶美国。如果只顾数值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真实财富(其中知识财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的增长,那么我们国家是很难强大的。但是我们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和生存上的知识财富就比美国优厚,这是具有悠久历史发展民族和国家才能积累和总结的经验。例如大一统观念、和平观念等,这些人类生存知识一般得不到重视,但是却是国家和民族持续生存的根本。以为崇尚武力,只能使国家陷入困境。现在的美国和以前的英国都是如此,历史上的帝国都是因为滥用武力而衰败。美国就是错误总结经验,以为美国的繁荣是由于军事的强大而带来的。但实际上美国的强大是由于科技研发水平和生产水平的强大所带来的。常年将巨大的资源耗费在不能带来社会真实财富的军事上,导致美国经济发展乏力,债务庞大。这是美帝国衰败的原因。

财富机会一般出现在价格链变动的时候,把握住价格变动的源头或关键因素,就是把握机会。一般的说,土地、人力(人口素质)这些是关键因素,主要明白财富原理,国家快速致富是有可能的。

从世界范围看,德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的公民教育水平高,他们国家不管怎么发展都会强大,因为国民教育水平高,具有很强的致富能力。美国虽然教育科技水平高,但其国家历史短,难以有强大的聚合能力,一旦美元发生信誉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崩溃,则美国的科技人才大都会回流欧洲,那么美国所拥有的知识财富就将大量流失,这样美国就难以象日本、德国那样具有强大的国家认同感来留住知识人才。有些国家的强大并不能长久的维系,例如蒙古帝国,由于其历史短,无强大的国家归属认同感,因此衰落迅速。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P1-2,广西师范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俢昔底德。

[2]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名著》,P17,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林木西、曹艳秋主编

[3]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考察》,P21,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作者杜阁。

[4]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名著》,P99,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编林木西、曹艳秋

辛一山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早年经商,从事国际金融与贸易,涉及行业众多。2004年顿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得失,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遂转而进入理论研究,现成为全职的理论研究者(偶有授课或开讲座)。诚恳地希望网友们给予指教。有学术探讨或指正观点…
每日关注 更多
辛一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