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地减商业化的常用策略

李庆雷 原创 | 2018-04-17 15:15 | 收藏 | 投票

          从理论上讲,旅游地商业化是不可克服的。旅游开发,不能完全让商业走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部分旅游供给要通过商业手段完成。但是,商业不能淹没文化,过度商业化是有害无利的。文化遗产旅游地要想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就必须正视并探索解决过度商业化的方法。那么,文化遗产旅游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不是商业街、大超市、批发市场那样的商业,而是地方性、创意化、体验式的文化旅游商业。据此出发,文化遗产旅游地减商业化的思路应该是:启动商业改良和文化复兴计划,促进观光向创意生活体验层次升级,谋求适度商业化、理性商业化。

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采取规模控制、质量监管、文化展演、节庆事件、时间管理、空间管治等。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

——编制商业业态控制规划,减少商品售卖、餐饮服务、旅行代理、酒吧等类型商铺的数量,降低上述类型商品在遗产地建筑面积总量中的比重,增加名人故居、学堂书院、纪念馆、艺术馆、非遗传习馆等类型空间的比重。

——采取时空管理策略,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将与遗产地主题不甚一致的店铺适当聚集在远离标志物和核心区的片区,对酒吧、零售等商铺的营业时间做出明确规定,灵活设置夜市、早市、周末集市等特殊时段业态。

——严格实施招商选商和准入管理,制定并公布准入名录,控制同类商铺的数量,引进、培育、扶持地方特色鲜明和文化创意含量高的商铺,减少直至完全淘汰缺乏地方性的代销式商铺。

——推广国家公园中的特许经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将某种文化资源特许给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意能力的商业机构使用,开发衍生产品、注册商标予以保护,大力培育地方文化产品品牌。

——维护旅游地标志物、代表景点和文化空间的“神圣性”,周边设置文化氛围保护区、商业控制地带,严格实施容量控制、流量预警、预约参观制度,对游客行为提出明确规定。

——增加原住民生活场景展示场所,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闲置屋舍辟建文化创意和体验空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演活动,让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传习馆、体验馆成为“新常态”。

——借鉴墨西哥瓜纳华托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平遥古城摄影展、乌镇戏剧节等的经验,在尊重遗产地文脉的基础上,策划举办有品位、有市场、有影响的节事活动,吸引游客、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

——加强对文化创意的指导,整合遗产管理、文化产业、旅游服务等专业资源,制定《遗产地文化资源手册》《遗产地文化创意辅导手册》,举办培训班,引导业主提升文化意识和创意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一店一品”格局。

——树立全球视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评选项目,根据自身条件,申报创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民间手工艺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

——适时启动产品升级计划,大力开发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市场,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作为独特卖点,规划建设文化创意空间、慢生活街区、健康生活目的地等,从“卖景点”转向“卖文化”“卖生活”。

——大力开发遗产地外围的旅游吸引物,丰富自然旅游、乡村休闲、户外运动等类型产品供给,依托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发新业态,降低遗产地自身的压力。

——加强对商铺经营过程的监督,挖掘传统商业文化,倡导文明经商、诚信服务,实施商品明码标价制度,禁止店外叫卖、拉客、尾随推销,构建新时期的旅游商业文明。

——构建“善治”的政府,提高地方政府的担当精神、危机意识和战略眼光,摒弃“门票经济”思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与应急管理能力,妥善处理文化与商业、游客与业主、业主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其文化自觉意识和长远眼光,让“人人都是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弘扬东道主好客精神,畅通社区参与文化旅游服务的渠道,鼓励返回遗产地生活和就业,构建主客共享空间,促进共建共享。

——大力发挥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的作用,引进具有文化理念、公益情怀和市场能力的机构,引导其面向社区居民和游客,从事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贫困群体帮扶等领域的服务。

——发挥协会作用,成立民宿、餐饮、酒吧、零售等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奖惩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表彰诚信商家、明星店铺,惩戒害群之马,处置突发事件,改善行业生态。

——深入实施旅游警察、游客意见调查、网络舆情监测、神秘顾客暗访、第三方评估制度,寻找游客眼中的缺点和心中的希望点,及时处理投诉、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与时俱进地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李庆雷,王愉超. 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表征、实质与对策[N].中国旅游报,2018-4-17(003).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管理,近年来关注旅游文化创意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李庆雷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