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真理

辛一山 原创 | 2018-04-08 12:44 | 收藏 | 投票

 经济学真理

经济学真理要分阶段论述才能清楚,在和合理念之下我们中国总结出了自己的经济学真理。

(一)     真理

真理是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在人头脑里的真确反映。不同的哲学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真理观。西方人相信上帝,因此他们普遍相信真理永恒不变。再加之西方人崇尚逻辑和自然科学实验,因此西方人大都机械的认为真理不变。

中国哲学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人的哲学背景就是易经,易经的基本原理就是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因此预判事物发展要不断的依据事物的变化做出研判。具体的含义是:1.世界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而人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认识,因而会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如以前的人就以为只有木头才能造船,而现在人们就知道金属也能造船。2.对世界的正确反映----也即我们所说的真理,只能是相对的。牛顿力学就是例子,虽然有亿万次的事例证明牛顿引力定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但一次日全食的观测就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正确的,也证明了牛顿的引力定律是有错误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说的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肯尼斯.华尔兹也说过“没有任何来自经验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这是一个被康德建立的,并被自然科学家所广泛接受的命题”。(Nothing is ever both empirical and absolutely turea proposition established by Immanuel Kant and now widely accepted at least by nature scientists。)《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5)。波普尔也有这样的结论:“任何科学的结论都有错误,或者是包含着潜藏的错误,并且总有一天会被证伪,从而因为经不起检验而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可不再是‘真理’和‘正确’的同义词,相反,贯穿全部可发展始终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真理与错误的矛盾,科学之所以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根源就在于这个永远不能解决的矛盾。”这是西方哲人超乎西方平常人的认识,也是关于真理必须先说明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真理必须先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是:机械论的模式不能直接套用于复杂的社会科学。由于过去经典物理学的成功,人们习惯于使用已获成功的办法来处理新的事物。经常见到的例子是卡尔.波普尔的“猜想------反驳”的证伪方法被运用于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大多数的西方理论家喜欢照搬他的证伪模式,经常提出假设、变量、检验类似科学的实验模式。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这样把机械论的观点运用到社会科学里面来的谬误。

假设一个由十人组成的群体,群体里的每个人都具有十个影响群体决定的因素,如想到那里去每个人有十个选择。那么群体里的两个人相互作用就可以形成一百种不同路线的行程,三个人就有1000种不同的行程模式,十个人在理论上的行程模式就有一百亿种。大家想想,这么简单的,才由十个人组成的群体就有这么多的决定模式。那么一个由一百万人的群体组成的小社会有多少种对外反应模式?拥有一个亿人口的国家呢?可以说复杂群体的决定模式不是由简单的机械论就可以推论出来的。再有,人是高级的有机生命体,它并不能象产品一样可以简单的实验和验证,而且社会科学的验证时间相当的长,一辈子只能了解一个短暂的局部,不能有时间来进行社会科学的验证和总结。因此“猜想------反驳”的证伪模式只适用于科学发明而对社会科学研究并不适用。

逻辑实证的方法就被卡尔.波普尔批判过:“科学发明的关键从来都不是对于重复出现的事物的观察。因此,由于优先考虑重复性而导致的归纳法理论是靠不住的”。他的言论在关于科学发明上面或许有道理,但在哲学层面的认识论上我们就不敢苟同了。实证哲学不能照搬来套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因为实证哲学的“机械论”逻辑,它源于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深受经典物理学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似乎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就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的奥秘。实证论者注重逻辑推理和事实验证,但逻辑推理的关键是对于事物的定义,也就是说对事物的定义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后来的弗雷格和罗素发现了逻辑推理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 罗素“悖论”。它产生于语句的主谓歧义。为了使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进行,他们发明了用数理逻辑来替代语句逻辑进行推理的模式,这就是罗素典型的 2+2=4”。解决悖论的问题最终转化为定义的问题。在这之前,弗雷格却发现体现完美逻辑推理的数学体系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严格的定义。例如要定义“极限”这一概念,必须定义“数列”,定义数列必须依赖实数的定义,而“实数”的定义又有赖于对自然数的定义,而自然数的定义却无法精确的作出,即使连最简单的“一”都无法精确定义。

例如一张椅子它由一些木头组成,而木头又由众多的纤维组成,而纤维又是由有机分子组成,有机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根本无法定义椅子是什么。即使面对自然界最简单的物质氢气都难以定义“一”是什么,因为氢分子由两个原子组成,而氢原子又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在推究下去还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结构。“一”没有具体的代表,也无法精确的定义,这就是西方哲学界的所谓“哲学丑闻”。即便是罗素认为“2+2=4”这样严密的数理逻辑推理模式也并不严密,因为等式并不是如罗素所讲的那样永远都是等于四。两个人加两个人有可能是四个人,也有可能是三个或两个人(如果相互仇杀),也有可能是五个或六个(男女繁殖生育);氢气和二氧化碳加氧气和氮气也是二加二,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多少很难讲,因为随外部条件的不同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分量的多少)会有不同的结果(反应后生成不同的化合物)。因此实证的逻辑推理加验证方法不但不能完全适应自然科学,也不能够适合于复杂的社会科学。

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学研究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有自然科学色彩的学科,但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判断处于不断失误中。这是因为经济学涉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因素,人是无法简单定义的变量,而经济学采用传统逻辑来设定变量就会经常出错。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一种至少目前来看无法测量的变量,人不能像化学与物理中的变量一样,在重复同样的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下,可以重复相同的结果。复杂的社会科学模式是不能够简单的套用机械论原理来进行逻辑推理和验证的。现在的股票价格预测理论多如牛毛(如:短裙理论、橄榄球理论、天气变化理论、飞镖选择、…..),但却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准确和科学的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于真理第三个要说明的是真理的排异。人们非常重视真理的实际价值,一旦认为真理是对的,人们就会形成很多维护真理的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真理的运用和实践很有价值,但过分的真理排异则阻碍社会发展。如基督教神创理论使得基督教世界相信一切都是神创,万众同为神创之物,因此使得大家获得相同的认同和平等,这使得社会获得稳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生产秩序的稳定因素。哥白尼因为发现“日心说”与基督教神创论相冲突遭受教会的打压,而后,哥白尼支持者布鲁诺因为支持哥白尼学说进而批判神创理论,被教会烧死。这是真理排异。

美国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称霸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因为惧怕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美国国内掀起了“麦卡锡主义”,一切相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事物都遭到严厉打压,这也是真理排异。因为美国人相信使得他们称霸的资本主义理论,反对社会主义。

同样,在西方遭受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苏联因为实施社会主义大获成功,根本没有受到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借此强化社会主义管制,肃清反社会主义言论和组织,乘机清除托派异己分子,形成了苏联肃反运动,也称斯大林大清洗。这也是在真理排异影响之下的运动。

(二)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一般来讲是指社会制度,西方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经济学真理来看待,这里我们将之泛指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

资本主义是从封建主义发展过来的。资本主义生产与封建主义生产的最大区别就是封建主义生产以农牧业产品生产为主,而资本主义生产以工业产品为主。农牧业产品只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而工业产品则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需求,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使得人类生活质量得到全面的改善,故而从人类生活改善方面来说资本主义肯定是进步的。

工业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周边土地价格上涨,租金也上涨,原来的地主收益是出租土地的农产品收益,在那时也转化成为出租土地作为工厂的租金收益。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从农产品地租转化为土地的货币租金。经济方式的转变使得原来支撑封建制度的地主也逐渐转化成为工业品生产方式的支持者(因为土地租金从货币形态上衡量比土地单纯生产农作物价值高)。量变到质变,生产力的提高从货币地租和税金两方面侵蚀封建主义。一定时间之后地主和工业品生产者都要求自己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产生了确认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法律。最初的资本主义演化是在英国发生的,过程较为平缓。荷兰封建基础薄弱,虽然早于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但影响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资本主义生产没那么发达的法国人,看到英国生产方式的先进性,意识到自我生产方式封建的落后,随着发生了法国资本主义革命,用暴力摧毁了封建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由于法国残存封建意识的浓厚,使得法国在帝国制与资本主义之间之间有过几次反复,最终法国还是选择进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其后就是美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产生了独立宣言。

世界上,几乎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迅速的成为富裕国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可的真理。

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总结上,历史上所出现的各式各样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就被奉为资本主义真理被坚守着。

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家公认创始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在书中斯密从金属货币财富开始,逐层分析论述财富来源,由此推导出:1分工理论,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技巧,分工可以减少转换工作的时间损耗和技能来年系的时间损耗,再有就是分工可以促进机械的发明和利用。2交换理论,斯密认为分工发展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交换促进分工,冯巩有促进交换,相互作用。因此交换也促进财富增长。3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是斯密在价值理论中提出了劳动是财富源泉的观点,并细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并说明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反之交换价值极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的两重性是价值理论的重要论述。在价值理论论述中,斯密推导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4市场机制理论,斯密认为每一个市场里都有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的普通率或平均率,也成为自然工资率、自然利润率和地租自然率。斯密认为商品有时价格高有时价格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在市场机制下会趋向于自然价格,这就是价格规律调控的市场机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价值理论,说明了社会财富的来源是劳动,第二是市场机制理论,说明市场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会自动平衡不需外力干扰,政府的功效就是“守夜人”。自由经济理论和原则是资本主义理论的根基。在这样理论影响下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极力反对政府干预,即使采取政府干预,也要进行粉饰,尽量不去触碰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对真理的维护。

西方经济理论另一个重要代表是马歇尔,马歇尔学术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发表于1890年,距离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发表114年。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也能总结出象天文学、物理学一样的规律,如果总结出经济学规律,那么经济学就像物理学一样是科学。马歇尔认为一切科学学科中无不含蓄的包含这某些假设条件,经济学也一样,而且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在经济规律中更加重要,因为人类变化比自然界变化频率高出很多,因此经济规律的准确性很有局限性。这样的说明为经济学不准确开解,也为经济学指出数理逻辑发展方向。

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主要有四个构成1.价值理论,也称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宣称这个理论在1870年就已形成,目的是为了撇清与奥地利学派1871年发表的边际效用理论的关系。马歇尔坚称边际分析被许多经济学家误用,他说,这些经济学家以为边际价值(成本、效用或生产率)以某种形式决定了整体价值,但这是错误的,马歇尔认为效用或边际成本不决定价格,因为随价格变动的价值是由这些边际上的行为相互决定的。马歇尔举例一个碗里的三个球,一个是边际成本,一个是生产成本,第三个是价格,他说任一个球的位置决定着其他球的位置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这些球相互决定着每一个球的位置。需求、供给、价格在边际上相互影响,且相互决定。马歇尔还认为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不能处理时间所造成的影响。2.需求理论,马歇尔认为需求对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并提出价格变化和需求量变化的关系程度的函数,称之为价格弹性系数,用价格弹性来说明需求关系。3供给理论,马歇尔对供给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区分时间段。将经济学理论中的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概念,让人们认识市场阶段短期和长期行业供给曲线的不同。马歇尔指出在短期中将企业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是有用的。马歇尔对土地长时期收益分析应用说以递减率。马歇尔短期和长期理论说明企业短期损失,只要长期收益可以弥补短期可变资本的损失就可以运营。这符合垄断资本垄断市场的事实,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获得很大认同。4.分配理论,马歇尔分析国民收入各种要素(劳动、资本、地租)重点讲述工资。马歇尔分配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运用不多,主要是反驳剩余价值论。

马歇尔的主要成就是将经济学理论化科学化,使用函数将经济学数理化,边际分析与曲线函数是马歇尔进行经济分析的常用方法。就是马歇尔对于价值理论有别于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为“价值”,表面上合理,但扭曲经济发展方向,使得西方学界忽视实体生产,导致追求虚拟价格。因为西方人认为既然经济学可以科学化,那么一切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出错。但效用决定价值的方法,背离了古典经济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根本,使得整个西方世界沉湎于虚拟价值系统里面,虚拟经济快速发展,而实体经济遭到忽视,这是西方霸权相继衰落的根本原因。马歇尔的最大贡献是需求弹性和供求曲线,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市场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凯恩斯,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通论六个部分,先是概述有效需求。原来西方都相信萨伊定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从宏观考虑,萨伊认为不管产量和就业量什么情况,总需求价格总是等于总供给价格,萨伊从而认为社会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实际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在理论上说得通,可供给于需求存在中间环节,需要时间实现价值交换,因此萨伊定律还是存在瑕疵。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是从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分析出发,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的相交点是有效需求的最高值(即可即期实现最高利润点),这个点就是就业和失业的分界点,就业决定社会对商品的需求(消费需求),就业最充分就是有效需求最高的时候,也即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相交点。一般的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缺乏有效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所以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政府应该有大量的公共设施投资来拉动社会有效需求,这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理论虽然也提倡政府干预,但却是从社会有效需求分析出发,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不同。这就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己可以采用政府干预,又避免因采纳苏联政府干预模式而失去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因此获得西方各国政府的推崇。而事实上凯恩斯主义,是利用货币原理倡导政府赤字财政,提前消费,使得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后经济增长乏力。在撒切尔和里根之后,资本主义经出现滞胀,迫不得已又倡导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正。

凯恩斯比较出名的是他的三大规律(边际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西方政府在很长时间段里的利率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基于这些分析。凯恩斯认为为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积极的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发展,以确保有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创造国家干预经济合理性理论,并且有别于苏联共产主义政策是凯恩斯在二战前后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凯恩斯主义对西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但因为提倡赤字财政,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长期滞胀。

后来的哈耶克、诺斯、科斯、熊彼特、索洛等西方经济学家都有相应不错的经济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方式,我们这里不再一一介绍。重点介绍斯密、马歇尔、凯恩斯只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被当作经济发展真理这样的一种现实。

(三)     斯大林式社会主义

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特指由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二战后东欧产生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采用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的思想苗头发端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说的是理想盛世,与柏拉图《理想国》类似。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很多思想家发现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公平性,因此在19世纪初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初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8世纪末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入深层思考,认为是私有制引起了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政治的不平等,因此他们主张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斯巴达式共产主义。主张在封建制崩溃之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之上建立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有三个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傅立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英国的欧文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欧文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实施他的理念,成功的使酗酒、诉讼绝迹。1924年欧文到美国创办“和谐公社”,由于这时的欧文已明确他的意向是共产主义,与他在苏格兰的实验属于慈善性质可得到外界大量帮助不同,在美国因共产主义意向而失去外部的社会帮助,结果失败,于1929年回到英国。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宣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变化归因到生产力的高低之关键点上。马克思于1864年创建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之后,被成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号召无产阶级要在国际范围联合起来,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1900714日成立第二国际,即国际工人运动。第二国际不是各国的上级,各国政党都是独立自主的。第三国际是苏联成立之后创建的,也称为“共产国际”。

1914年沙皇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经济落后的俄国民不聊生,饥民遍地,俄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强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于1917117日发动革命,顺利的接管了临时政府的权力,建立苏维埃政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称十月革命。19181130为了对抗帝国主义支持的白俄反动势力的武装颠覆,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随之宣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用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食品分配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维埃政权挺过了艰苦的国内战争。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在1920年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这样的政策没有收缩,反而得到加强。这使得和平时期的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并且抗交余粮,各地出现农民暴乱。因粮食短缺,军队也随着出现反对共产主义政策思潮和活动。

1921年布尔什维克颁布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出售余粮,允许私商进行自由贸易,并将一部分小工厂归还私人。还将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美国哈默就是例子。福特建立的汽车工厂和拖拉机厂也是以后二战生产坦克和汽车的主要工厂。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慢慢被废除。1925年速攻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方向是发展重工业,自己可以生产机器和各类生产设备。1928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卫国战争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成绩斐然,在西方经历世界性大危机时(1929-1933)苏联不但没有受到危机影响,而且经济增长飞速。构筑的工业基础是反抗纳粹战争的经济实力。我们可以从中学的一道历史试题的数据看出计划经济巨大优势。这道历史试题列出1926年至1940年经济增长数据,要求看出斯大林时期的特点。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21.2%;轻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14.1%,农业增长26%,年均增长1.5%。斯大林时期就是注重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发展。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高度高度集中计划,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国家建设以封闭的计划管制经济为基础,资源不按价格,而是按计划分配。虽然斯大林声称他的经济政策是走马克思主义路线,但却完全违背马克思价值规律,用使用价值替代交换价值。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总量。文字里的一步一步显示,马克思设想中,公有制和私有制将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存在。与此相反1929年,斯大林苏联基本将所有的财产充归国有。

由于斯大林知识缺乏,残留严重的封建意识使得苏联成为大国沙文主义,一切以苏联为中心,为此使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美国共产党等多国的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事无巨细的计划,即使在现今的网络大数据时代也无法实现,更何况是过去落后的数据统计年代,所以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最终败亡是必然的结果。

由于苏联在二战前和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使得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固化,加上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按照斯大林模式发展,否则就成为异端遭受排斥。南斯拉夫的铁托和中国就是例子。斯大林模式一度被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学“真理”被维护着。而且斯大林借着经济成绩优异,个人威信高,在1934年大搞清除异己的肃反,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流毒甚广,贻害无穷。对阶级斗争理论的错误理解是斯大林模式的最大弊端。这样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里面的人力资源遭受大量的破坏和浪费。过度强调计划使得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受到忽视,给各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     和合理念之下的中国模式

道德经34章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词典的意思是水决之后又流入。这句话的含义是大道存在有时可观察到,有时看不到,简单的说就是真理可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看你从什么地方观察。

我们知道印度寓言“盲人摸象”几个盲人摸到大象不同的位置,因此给出大象的不同形状描述,都是对的但不全面。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真理没错,因为站在资本家立场上看,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指导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比以往各朝各代都要多的财富,因此他们深信这就是真理。但从马克思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有着必然的矛盾,经济崩溃是历史的必然。

斯大林式社会主义一度也被当作经济学真理,被刻意维护和遵从着。但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所导引出来的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强调计划致使忽视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夹带私货的清除异己,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破坏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大量浪费社会劳动力资源;忽视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协调使得经济技巧性发展,严重破坏经济可持续发展,。苏联后期的经济增长大大减速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新中国建立最初仿照的就是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像苏联建国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样有效。为新中国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忽视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不平衡,低效,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跟上经济增长的发展水平,不但没跟上还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被当作真理维护着的“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理论像教条束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首先是社会和谐,然后是融合发展。面对着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形势,经济伟人邓小平,智慧的先进行真理检验标准的讨论,然后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则。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点出发,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以往斯大林式强调阶级斗争的热度大幅下降。邓小平倡导的“不争论”是实行社会和谐的一种策略,不争论使得社会意识形态斗争降温,以待实践结果带动大家信服。

改革开放的方针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看似简单的政策方针,实际上却是智慧无比的真理融合,将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效用和价值规律在资源分配上的效用发挥出来,又保持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原有的经济发展优势。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和合理念之下的经济学真理融合。在国际上两个不同阵营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坚持着自己的所谓“真理”。这样的“真理”都是盲人摸象式的认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真理。

邓小平在领导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三自一包”的实践,使他明白人的私利和私欲对社会公利的贡献(斯密经济学原理:人为了自己私利所做的努力,最终使社会受益),也明白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效用。倡导承包与开放商品经济实际上就是放开让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引导经济发展。这样的经济学真理融合,并将之指导中国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瞬间爆发出极大的能量,在这样的融合真理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已获得几十年的高增长,现在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搞理论研究的人都知道,真理的认识与维护这样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怎样的惨烈,布鲁诺被烧死,托洛茨基被谋杀就是实例。要改变对真理的认识,乃至将真理融合,不但需要有威信,有魄力,还需要有策略,有方法的引导,才会使得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真理认识不同产生强烈的社会对抗,造成经济生产秩序的混乱。在将资本主义经济学真理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真理融合上,无论从认识,到实施,到引导社会认识的策略上,邓小平无疑展现了其不同常人的伟大之处。邓小平在历史中的作用不会因为改革之后出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这样的瑕疵而被否定。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邓小平不但是我们中国的伟人,其对真理的融合与发展,以后必将受到各国经济学家的尊重于认可。

中国经济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而这样的改革开放是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之下完成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真理。那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一直效仿中国经验的越南与缅甸都因之取得不俗的经济成绩。缅甸因为政治上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和打压,经济成绩比越南稍微逊色。但经济发展成绩也是显著的。可见中国经济发展真理有必要推广。中国和合式破解意识形态斗争,融合经济学真理的方法也一样深具经济学价值。

有些经济学研究者错误的将中国经济成功归因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这类似盲人摸象,一叶障目。因为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关键,表面上看好像是因为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好起来。但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而且他们都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多年的国家如南美的很多国家,非洲的利比里亚则是完全复制美国制度,但他们都无法实现经济腾飞。因此总结经济发展经验要看相关性和进行类比。错误的总结经济发展经验,就有可能将经济发展引向歧路。

(五)经济学真理拓展

我们知道,中国式真理观是:真理不是绝对的,人的正确认识是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实践论》中描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循环发展,螺旋式上升”是真理的发展路径。在经济学真理发展上,习近平又有了新的拓展。

1.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似简单,实质上包含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总纲领,因为气候变化、资源分配、环境污染、疾病跨国流行、跨国犯罪、网络病毒攻击等等都是具有相关性的,只要发生这些事件,就会牵连到相关的国家,就会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秩序。这就像我们理论的观点一样,政治、经济、军事、……等等,都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如叙利亚爆发内战,可是远离亚洲的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却遭受亚洲难民潮的冲击,以致这些国家的社会秩序遭受破坏,并且影响这些国家的政治选举,选举结果的不同则会出现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政策,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具有很多的相关性,世界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世界是相互依赖的,某一因素的变化都会相应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发展,这是混沌理论,也即“大洋彼岸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就会影响到大洋这边的天气”。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概括性的宏观经济学结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纲领式的宏观经济学拓展,因为内涵深广,不是一两个个人就可以完成,必须有类似以前佛教进行辩论集会,不断进行结集才能有初步的具体成果。不但需要我们国内专家集合讨论还要广泛邀请世界各国的经济学专家进行研讨。

2.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提出来的战略构想,其基本理论依据是贸易共赢模式。我们前面讲到,贸易是一种建立在和平交换意愿之下的经济模式,在贸易中人们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贸易中大家都得利。贸易的实质是交换各自具有优势的生产效率,使得大家都获得社会劳动力的节省,对大家都有利。

一带一路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模式,和海上丝绸之路模式来说明我们推广贸易发展的和平性与公平性。促进贸易发展,不但我们得利,其实大家都得利,贸易是建立在公平、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的。

一带一路也是一个可以进行拓展的经济学理论概念。

3.     为人民谋幸福

这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我们前面讲过,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也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性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就是确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基于这样的目的,全世界各国政府如果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发展自己的经济,斯密的论断“人们为了追逐私利的行为,最终造福整个社会”这样的结果就会呈现。虽然在各国政府中有些帝国主义损人利己,破坏其他国家经济以让自己国家获利,但事物是有相关性,这样的国家,所作所为必定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反应与后果,最终是自己损失。这是一种被验证宏观理念,不需再详细解释了。

回到我们自己国家上,为人民谋福利,实际上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根本------人本主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这样的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为经济学发展指明方向。只要经济发展方向不出现错误,以后不管什么样的变化,只要我们保持为人民谋福利的目的不变,经济就可以有效的持续发展。

真理是不断发展变化,之前将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融合,总结出我们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纲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机制为辅”这样的经济学真理。现在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国家又将经济学真理进行拓展,确定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方向性指导方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观经济学纲领;一带一路政策这样的和平贸易拓展模式。这些都是经济学真理的拓展。愿我们国家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者不断的拓展创新,总结出好的经济学理论成果。

辛一山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早年经商,从事国际金融与贸易,涉及行业众多。2004年顿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得失,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遂转而进入理论研究,现成为全职的理论研究者(偶有授课或开讲座)。诚恳地希望网友们给予指教。有学术探讨或指正观点…
每日关注 更多
辛一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