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外交

迟竹强 原创 | 2018-05-27 10:37 | 收藏 | 投票

  自从抗战爆发,我国实行的是坚决抗敌的国策。但由于我国实力不足,单独无法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所以获取更多的外部援助是我国的基本外交政策。其始终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外部力量,抗击日本,最少是不能给日本增加盟友。但世界局势变幻莫测,我国的外部援助(政治、军事)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对德关系:抗战早期,德国的军援在外援中占比甚大。中国政府一直向德国示好,以求德国不要和日本结盟,继续援助我国。德国也曾努力争取调停中日战争,但归于失败。随着德国国策的变化,德国日渐向日本靠拢。1938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即: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1941年7月,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断交。从政治上,德国已经成为敌人。而德国的军事援助随着政治上的分歧越见减少。另外,39年9月,二战爆发,德国船只不能自由航行至我国,军事援助只能通过苏俄铁路进行。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已经无法向中国提供援助。德援从此断绝。这时的德国对中国来说就像是远方的狮子,虽然其力量强大,在欧洲横行,但离我甚远。既无法威胁我,也无法援助我。

  对苏关系:1937年7月,我国抗战全面爆发。37年8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俄军援进入我国,当德国援助减少时,苏俄援助占了当时外援的最大比重。我国政府一直希望日苏对立,我国可因其双方掣肘而得利。苏俄也希望我国能消耗日本力量,所以给予我国有限的帮助。虽然有张鼓峰、诺门坎的边界战斗,但日苏冲突没有演变成大规模的战争。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俄公然承认满洲国,以换取日本对外蒙的承认。1941年4月14日中国政府针对这个条约,发表严正声明:“中国政府与人民对第三国所订妨碍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的任何决定,决不能承认。” 这就使得,中苏间的关系并没有抗战初期那么简单而友好。苏俄也不能成为我们的盟友。其后,苏俄援助明显减少,且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俄,苏俄损失惨重,在没有力量援助我国。

  对英关系:在日本侵华之前,英国是我国最大的帝国主义敌人。其侵略中国最早,时间最长,获取的利益最多。当日本对华全面侵略时,英国由于自身的利益,力图保证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的权益,采取的是对日绥靖的政策。1939年7月,英日签订了《有田—克莱琪协议》,1940年,英日签订《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规定自7月18 日起的三个月内,将禁止通过缅甸向中国运输军械、弹药、汽油、载重汽车及铁路材料。英国的这一妥协举动在中国激起了轩然大波, 受到中国朝野各方的严厉批评。国民政府外交部在其声明中批评英国此举“不独极不友谊,且属违法”,“无异帮助中国的敌人” 虽然三个月后,滇缅铁路重开,但英国政府随时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卖中国的态度,使得其无法成为我国真正的盟友。

  对美关系:由于美国一直与日本在西太平洋控制权上存在分歧,所以美国一直被我视为可借助制约日本的力量。其实自从日俄战争后,日本野心膨胀,希望能在西太平洋和中国大陆增强自己的控制力。而美国“门户开放”的要求以及对西太平洋的控制权的诉求,直接与其发生冲突。就是在一战美日盟友时期,日本也一直在太平洋保留大量海军势力,拒不支援欧战,以防备美国。1921年华盛顿会议是美日针对西太平洋地区利益的直接对抗,日本由于实力不济,不得不屈服。裁军,放弃在中国山东和西太平洋的一些权力,对此日本一直不甘心。华盛顿条约期满后,日本不再续约,扩充舰只,开始备战。而美国也针对日本的行动,增大海军投入,并将太平洋舰队从西海岸推进至夏威夷。美日的对峙形势确立。

  有些历史学者认为,美国在中日开战后,继续出口日本战略物资,实际是在帮助日本。这个观点有失偏颇。美国自37年后,对中国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在中国抗战的前三年,由于中立法的存在,中国无法从美国直接获得军事援助,国民政府因此把争取财政支持和贷款作为求援重点。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下,中国还是从美国购买了一些军事物资和少量武器。

  1937年7月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与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共同签署《白银黄金互换协定》。按此协定,在抗战的第一年里,中国向美国出售了价值达1.38亿美元的白银。次年春季,美国允许中国将与此有关的部分贷款用于稳定通货以外的目的,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购货贷款,国民政府因此购买了价值4800万美元的军需物资。

  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国与美国达成抗战期间的第一笔贷款协议,即桐油借款。桐油贷款协议规定,美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中方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年息4.5厘,期限5年,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内向美方公司出售22万吨桐油。这笔贷款主要的用途是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路运输。一般认为,这是美国援华和战时中美合作的开端。

  1940年3月和9月,中美之间又以类似的办法达成价值2000万美元的华锡借款协议和价值2500美元的钨砂借款协议。华锡贷款协议规定,中方在7年内售锡4万吨以清偿贷款,年息减为4厘,其他条件也较桐油贷款优惠。钨砂贷款年息也是4厘,但条件更优惠,只规定中方在5年内运售钨砂偿还贷款。虽然按照合同的条款,中方不能购买中立法禁运的军火,但事实上中方利用这两笔贷款不仅购买了汽车、兵工物资、航空汽油等军需物资,还采购了价值268.47万美元的4.5万支手枪及其他军事器材。

  在美国的带动下,英国也向中国提供了两笔贷款。1938年12月19日,英国宣布给予中国贷款50万英镑,购买卡车用于滇缅路运输;次年3月18日,又宣布向中国提供500万英镑的平准基金贷款,以稳定中国法币的价值。

  1941年4月25日,美国财政部批准一次性为中国提供5000万美金的平准基金贷款,5月6日,罗斯福总统宣布中国为租界法案受援国。考虑到美国的综合实力和政治主张,我国政治家认为美国是我国潜在的最大最得力的盟友。

  从上所知,1941年4月到1941年12月,是我国的处境是最艰难的时刻。1941年4月,失去苏俄援助;1941年6月苏德开战,失去德国援助(德援不能到达);英国随时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中国;列强中只有美国确定援华。但由于没有出海口,援华物资只能从滇缅公路输入内地(此前1940年滇越铁路已被封锁),而滇缅路又由态度不明的英国人控制,需仰仗别人的鼻息。我国曾经的国策方略是团结一切国家,争取最多外援,抗击日本侵略。但此时,日本与德苏结盟,和英美谈判,在世界格局中,日本的“朋友”比我们还多,外交陷入低潮。国运陷入低潮。笔者深以为这是我国抗战最危险的时刻。

  珍珠港事件前的世界形势分析

  1941年下半年是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期间大事颇多。1941年6月24号,纳粹德国进攻苏联。7月1号,纳粹德国承认汪伪南京政府,中德断交。1941年8月13号,《大西洋宪章》签订,对德作战联盟初步形成,世界力量迅速向两极化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美英苏为首的民主力量对德意法西斯力量的格局。

  军事上,德国已经占领西欧,兵临莫斯科城下。从6月22号开战到12月初,德军在苏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1年12月初,德苏两国正在莫斯科激战。虽然苏俄酝酿反攻,但其时尚未见成效。希特勒在12月8号才第一次下达德军进行防御的训令,可见12月初,德军在苏德前线仍然具备主动进攻的能力。北非战场,英国发动十字军战役,暂时击退德军隆美尔的进攻(虽然很快就在来年继续大败)。大西洋战场上,德国1941年6月起开始以潜艇作为主要破交兵力,形成潜艇战第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英国和中立国损失舰船760余万吨,包括战列舰“皇家橡树”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以及航空母舰“勇敢”号和“光荣”号。可以说,德国在全球战场上虽然在减弱但仍保持着巨大的军事优势。

  而日本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中处于变量。1940年9月,日本和德国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1941年4月又和苏俄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处境尴尬。在另一条战线上,日本同时还在和美国就三国同盟问题、中国问题、西南太平洋问题进行马拉松式的谈判。最终,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占了上风,7月间决定“南进”,7月24日,日本强行进入法属印度支那。美国立刻对其作出强烈反应。两天后,美国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财产。英国、荷兰也采取了同样措施。7月28号,荷兰停止履行《日荷石油协定》,美国自8月1号起,对日本全面石油禁运。9月,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帝国国策实施纲要》决定“为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一战的决心下,以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

  考虑到美国的强大实力,日本在最后还希望以谈判来解决问题。其底线为:美国不干涉日本解决中国问题,英美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保持现状,恢复通商。但美国方面的决心也已经做出,

  1941年11月26号,美国国务卿赫尔将美国政府备忘录(赫尔备忘录)提交日本方面。其内容如下:

  政治原则:

  ㈠ 一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可侵犯。

  ㈡ 不干涉他国内政。

  ㈢ 通商机会和待遇平等。

  ㈣ 用和平方法解决纷争。

  通商方面原则:

  ㈠ 无差别待遇。

  ㈡ 废止国家主义。

  ㈢ 无差别的获得原料物资。

  ㈣ 在国际商品协定之运用上,应充分保护消费国家及民众利益。

  ㈤ 树立国际金融机构和协定。

  其后是美日两国政府应采取的十项要点。其中第三、四、五、九各项关系到中国问题和德日意三国同盟的内容如下:

  ㈢ 日本撤退在中国和越南的陆海空军队与警察。

  ㈣ 美日两国,除对以重庆为临时首都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不用军事的、政治的、及经济的力量支持在中国的任何政权。

  ㈤ 美日两国放弃在中国一切法外治权,包括租界及居留地内有关权益与1901年义和团协定(辛丑条约)的所有权利,并设法使英国也同样的放弃上述权利。

  ㈨ 美日两国同意:任何一方与第三国缔结之协定,对于确立太平洋和平之方面不得作有抵触的解释。

  如果日本接受美国的条件,退出三国同盟,撤出中国,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一战的格局:列强一起对付德国。这种状况对我国尤为不利。巴黎和会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如果此种格局形成,必将使得列强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对日本的妥协。即使日本全盘接受美国的条件,从中国撤军,那么以其在随后世界力量中的强势地位和日本贪婪的性格,必将要求从中国获取特殊的权益。而我自31年以来十年艰苦卓绝的牺牲抗战,必将面临悲惨的局面。再一次被列强出卖。试想,如果日本以占领东北为条件,或以保留在中国政治经济上的种种特权为条件,以尊重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为诱饵,断绝和德国盟友关系,撤军和谈,以苏俄、英国之本性,会不接受吗?其时,我国何以自处。这种结果断不能被我民众所接受。这段时间,是我国抗战最艰苦最危险的时间。

  在这个关头,中国的政治家也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坚持抗战到底。蒋介石日记显示如果列强以出卖中国利益华人日本妥协时,“我国仍唯继续抗战,以待国际局势之演变,与英美被倭进攻时间之到来。” ,蒋介石在1941年12月6号通过美籍政治顾问拉铁摩尔将中国方面的决心转达给罗斯福总统:“中国绝不放弃东北。否则,更引起日、俄、英在中国之利害冲突和斗争,是使远东与世界之战争循环不已。如欲太平洋上以后长期和平,唯有辅助中国独立、而不被他国侵略之一途。” 也就是说,日本如不满足我全部要求,我国坚持作战直到收复东北,将日军赶出国门。

  在此,对于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做法,我们非常肯定和赞赏。没有哪一个国家提出过这样尊重中国的要求,德国没有、英国没有、苏俄更没有。只有美国在这个时刻最坚定的站在了中国一方。当然美国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但是,其对中国的帮助和中国从其中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可抹杀的。

  这样一来,日本退无可退,只有选择和美国开战。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