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循环发展研究

辛一山 原创 | 2018-05-08 12:03 | 收藏 | 投票

 第七章 经济可循环发展研究

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关键任务是指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办法。例如古人对于贸易的认识不正确,都认为贸易是买空卖空,不事生产,因此古人确认贸易是不良的习惯。导致了中世纪欧洲和古代的中国都采取限制贸易,鼓励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的经济发展方式。前面贸易一章我们分析贸易是生产效率的交换,对于交易双方都是有利的是一种共赢的经济模式。明白贸易原理之后,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将没有市场。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经常见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经济泡沫等,不止现在,就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也会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引发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发展起来的。每一次的危机对于社会生产力都是极大的破坏。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先进,人们比较之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还是比较满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西方经济学者多数都错误认为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中不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危机产生原因和治理在19129年大危机之前基本就接近空白,只有马克思列宁对危机产生机制有详细阐述。

中国式经济理论的主要理念是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秩序是否安定、外部干扰因素是否可以排除(如防范侵略)、还有天灾破坏(洪水、干旱、地震、海啸等)。但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还是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在西方经济发展中对于社会再生产可持续与可循环最大的威胁就是经济危机的发生。仔细研究经济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我们可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如果我们可以清晰讲清楚西方经济危机发生的机制,我们学习效仿西方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扬长避短。像温铁军分析我们国家的经济危机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与我们要分析西方经济危机不同,没有共性,97亚洲金融危机和98俄罗斯金融危机一样也具有特殊性,不是一般性的危机。我们分析经济危机主要是分析大多数具有共性的经济危机,以及这些危机的形成根源和特点。认识普遍性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西方定义经济危机是指生产过剩,这是他们对于经济危机的认识不足所导致的。我们这个理论定义经济危机:出现社会再生产不能延续特殊情况,或者导致社会再生产大幅减少的事件爆发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因为虚拟经济大肆发展,使得社会财富泡沫大量产生,还有各国政府因为短期功利性行为的误导,制定错误政策,以及人们固有错误的经济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西方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假如不能清楚的分析经济危机成因,我们对于经济危机的防治将会有很大的难度,也就可能长期破坏我国的社会再生产秩序。清楚明白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性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慢慢的改正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修正虚拟经济的泡沫性,使得经济发展更加真实可靠。也可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前面章节我们讲过财富的增益效用,城市聚合的土地效用、货币发行的财富增益效用、还有股票发行等衍生品虚拟经济的扩张作用,等等都会导致价格偏离,使得财富虚增。财富虚增也就是财富泡沫,当泡沫达到一定的程度,无法再延续时就会发生泡沫破灭,也就是我们所说经济危机。下面先介绍西方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和认识,然后逐一分析财富泡沫的产生,随之再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会不断的产生。

一.             西方学者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1788年,最先实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西方人认为是产品过剩),在随后的二十几年里,英国接连发生五次大的经济危机,即1793年、1797年、1810年、1815年、1819年。平均每五年多在英国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都是产品无法卖掉,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将之定性为生产过剩危机。1825年爆发的则是欧美性质的危机,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到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西方世界发生了13次大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范围的扩大,经济危机的周期也相继延长。

其实,在英国1788年之前,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过两次大的经济危机,由于这两次危机与随后的经济危机相比,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性质不同,因此没有列入正规的危机研究类比之中。这两次经济危机是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和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由于郁金香泡沫与密西西比泡沫属于金融泡沫在经济性质上的征象与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征象不相同,西方经济学家没有将这两次经济危机列入经济危机研究和统计数据之中。但这两次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以后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会讲到。

(一)     早期对经济危机的忽视

1.斯密自由经济理论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一般的都以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起点。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分别提出了分工理论、交换理论、价值理论、以及提出合乎逻辑的市场机制理论、还有关于货币和贸易的论述。

亚当斯密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主球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经济人,人们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些经济活动不受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也会推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1]

亚当斯密生前,经济危机发生不频繁,只是在他生前发生过一次(1788),因此亚当斯密没有危机论述。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机制“无形之手”自洽机制的描述,影响后期西方经济学者的思辨,使得西方学者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滞后。

2.萨伊无经济危机观点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认为国家的繁荣取决于财富的增长,而政治经济学正是阐述财富的科学。在书中,萨伊批判重商主义把货币等同于财富,重农主义将财富归因于农业创造(土地出产)的错误。萨伊赞同斯密财富是物品交换价值的说法,并进而将斯密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进行同质性理解,演化出效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以后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源头。

萨伊最著名的是萨伊定律,也即萨伊的销售理论。萨伊认为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他认为产品一经产出,就给价值与他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销路。萨伊认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只是起短暂的作用,交换的实际过程还是物物交换。因此萨伊抽象的认为买与卖是同一过程,出售的同时就是购买,供给也是同时为自己创造需求。这就是典型的萨伊定律。既然产品是和产品相交换,供给同时就是需求。从这个推论看,盛会总生产和总需求是相等的,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萨伊承认,市场上有时会出现某些产品充斥无法销售的情况。他认为这是某些产品的供给超过需求,其原因是生产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萨伊断定生产过剩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一种产品过剩和另一种产品不足的现象,绝不会永远的存在。因为过剩产品会因为价格下降而导致利润减少,利润减少会使生产下降,供给减少;而过少的产品由于紧俏而价格上涨,导致利润上升,利润增加会使生产扩大,供给增加。

在逻辑推论上看,萨伊的推论没有问题。但就像逻辑悖论一样,与事实相悖的就存在逻辑错误,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那么萨伊结论就必定有误。萨伊的错误在于,将货币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抽象剥离,抽象的逻辑思维认为货币在交换过程中只是起暂时作用也没错,但抽象剥离否定了很多的经济事实,如商品交换成货币后人们待购在货币上的驻留时间,还有人们将商品价值实现后财富的积累。将一般的视同为普遍的,否认特殊性就会出现逻辑错误。这就是萨伊的错误。

由于萨伊的理论比较有说服力,很多西方经济学家都认可其推论,如李嘉图就是坚定的无危机论者。

理论上有斯密自由主义的自洽理论还有萨伊与李嘉图的无危机论支持,在加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事实,使得十九世纪的欧洲对于经济危机研究不重视。欧洲各国学者和政府普遍认为经济危机只是像萨伊所说的市场现象,价值规律会自动的修正平衡过剩。这好像我们国家三年一个周期的猪肉、大蒜等的涨跌轮回一样。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研究

1844年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探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45年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描述了工业发展过程的小危机如何汇集起来逐渐形成连串定期重演的危机,并且简要描述了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繁荣之后是危机,危机之后是繁荣,然后优势新的危机”,恩格斯认为危机的周期是5-6[2]

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商业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产物,它越来越危及资产阶级社会的存在,资产阶级在其自身范围内无法克服生产过剩的的商业危机,因为资产阶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他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使整个社会生产服务于社会需求,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使得社会生产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狭隘利益。由于资本主要生产服从于资本家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所以决定生产界限的是利润,而不是劳动者需要。资本家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不断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并榨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不得不发展技术,实行合理化,加紧剥削工人,并把自己的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到最大限度。所有的资本家无论如何都不得不走上这条拼命发展生产的道路。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呈现不顾消费和市场限制而无限扩大的趋势。“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的价值和最大限度的增值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的增加)。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作最大可能增值这个价值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4]而广大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处于贫困的境界,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日益激烈。由于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工人被迫从事雇佣劳动。资本的整个积累过程,一方面是资本家无限扩大自己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情况。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的提高,工人不断受到机器排挤,造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使无产者的贫困加深,支付能力进一步受限。这样,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消费需求水平矛盾更加尖锐化,而生产过剩的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猛烈破坏性表现。马克思重点指出:“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中情况,立求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5]

1876年发表的《反杜林论》恩格斯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另一个原因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使得社会生产失衡,无序竞争。盲目投入的生产力都朝向利润高的行业,而利润高的行业一旦生产过剩就出现产品滞销,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甚至因为过量的生产投入导致产品积压。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中肯的总结,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把以前复杂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总结,简化出获得大家认可的人类发展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引发的,是周期性的,也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自愈的结论,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他们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逐渐适应新的生产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应该在某次经济危机触发革命爆发之后。因此西方乃至整个学术界都非常重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资本主义有些国家相继实施了社会改革以缓解社会矛盾,如德国1863年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

十月革命爆发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使得资本主义社会重视马克思理论。因为马克思有关于资本主义必定灭亡的理论论述,使得资本主义学界将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视为洪水猛兽。这也使得资本主义学界无法正视马克思危机理论。即害怕又无法正视马克思理论,耽误了资本主义对经济危机的整治。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出台了种种的危机治理措施,但是经济危机还是周期性的爆发,无法根治。

(三)     凯恩斯经济危机论

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从研究财富增长开始,到研究价值,到研究生产与消费,再到研究市场。萨伊和李嘉图的无经济危机论导致了西方学界对经济危机研究的忽视。他们觉得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傍生特性,且相信资本主义危机会在自由经济这只 “无形之手”的调节之下自愈。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幅减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5%,法国下降28.4%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超过60%。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性迫使资本主义社会不得不正视经济危机研究。

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受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消费弹性和边际效用观念的影响,凯恩斯也深信消费对于生产的扩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危机的相关理论。

凯恩斯用来说明危机的理论有三个观点:

1.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这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最末的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呢?凯恩斯将消费提高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决定性地位。在凯恩斯看来,一切生产的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难以预料的变化;动机如防备不测的准备金;从事投资或发展事业;一流财产给后人等。凯恩斯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1)在收入增加时,消费也随着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时消费也随着减少,但不如收入减少的幅度大。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大都是基本性需求消费。(2)边际消费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这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长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的平均收入水平,如果收入变动是暂时的,那么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存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人群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销费倾向。(3)未来收入预期对边际消费的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减低使得萧条更加萧条。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这是凯恩斯递进的分析方法,先用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消费不足,再用边际效率下降并趋于无利可图来说明投资收缩和不足,致使出现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繁荣后期的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品之未来收益率做乐观的预期,故即使资本品日益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遏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的购买者都已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资者所在意者,亦不在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合理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边际收益率宣告崩溃时,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亦随着变为暗淡,不放心。”[6]

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是保持资本形态的规律。凯恩斯指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动机决定的:(1)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持有货币的愿望;(2)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持有现金的愿望;(3)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有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不敢轻易动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逻辑一致的三大规律,对于资本主义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那就是扬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和均衡分析,代之以宏观分析和非均衡分析。扬弃了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动大致均衡的自由主义思想,提出以需求分析,需求管理和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新思想。其主要的宏观经济思想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以避免经济危机。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在罗斯福实行新政后有所改善,而罗斯福的一些丝路就是受凯恩斯《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的影响。如“总之,我认为银行体系保持平衡的力量远大于下一种力量,也就是它强制现在通行的货币收入率脱离现有水平或自发变动所造成的水平而走向国外的情况或国内独断法令强迫更动而成的新水平力量。”[7]

此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更加指系统化,指明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家干预的路径,那就是采用财政扩张的政策来刺激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

(四)     资本主义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精英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劳动阶层和资本家阶层的矛盾是尖锐的社会矛盾,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英国在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1834年更改为《济贫法修正案》,改变了贫困是犯罪的认知,确认部分人贫困是因为社会的分配不公。《资本论》出版之后,资本主义社会更加意识到阶级矛盾的尖锐,为了更好的缓解社会矛盾,英国1911年颁布《失业保险法》、德国1881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规定劳动者可能遭受的疾病、意外事故、人身安全等享受国家保障的权利。德国是最先实施全面社会保障法的,这一措施使得德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空前高涨,是德国后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之后,人们相信政府就是守夜人,只是维持经济发展秩序,不应干预经济发展。但过了几十年后,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使得政治精英们思考危机问题的所在。为了缓解社会问题,政府开始小规模的干预经济发展。劳动保障法就是实例。

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生产下降46.2%,失业率为24.9%;全世界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全部生产都大幅下降,失业率也都是10%20%。这次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精英开始思考危机的危害与反危机措施。

1.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在世界性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经过了胡佛总统期的治理并没有成效。而反观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苏联却发展迅速。苏联不但没有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反而迅速的实现工业化,经济飞速增长。因此自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很多的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计划,也就是说主要靠国家计划来帮助经济发展。自此国家干预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选项,只是因为思想意识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大都不远承认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凯恩斯的宏观调控思想受到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启发。只不过凯恩斯将危机问题归结于需求不足。国家干预的模式改为增加财政指出以刺激需求。凯恩斯理论大行其道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可以发挥国家干预优势,又可避免限于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意识困局。虽然凯恩斯分析的需求不足有很大的学术漏洞,但急于寻找和发挥国家干预优势的资本主义社会很快的全盘接受凯恩斯理论。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统,下令银行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恢复工业和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发》与蓝鹰运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各企业制订本行业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工时等,加强对工业生产的全面调控。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稳定农产品供应和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即帮助工人又减少财政救助资费。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缓和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增加就业刺激经济需求。

(6)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养老、保险、工伤、失业等特殊状况都能得到政府的帮助,极大的强化了美国民众的归属感。

(7)建立急救救助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简单的总结:罗斯福新政实施了政府干预,对全国经济进行大调控,使得社会生产再循环的秩序得以维持。其要点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开辟了赤字模式对抗经济危机的路径,使得欧美各大发达经济体大都债务膨胀,难以为继。再加上西方民主化的短期政治效应,更加使得西方经济发展乏力,经济难以持续可循环发展。

2.大危机之后西方对抗经济危机方法概述

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利息通论写作于1936年,那时罗斯福新政才在实施之中,之所以,后来人们将财政扩张,赤字财政对抗经济危机通称为“凯恩斯主义”,是因为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凯恩斯就说明货币扩张刺激需求的效用。后来人简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方法,实际上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等人提出可以根据美国的具体情况,把凯恩斯理论作为政策理论基础。

汉森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危机时期利用扩张财政政策来恢复经济;在经济高涨期,用紧缩财政政策来抑制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爆发时对抗危机所产生的财政赤字,可以用经济高涨期的财政盈余来加以弥补,以保持长期财政预算的平衡。利用财政政策反危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税收增减和指出增减,促使社会购买力和社会总需求出现相应的变化,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或使经济收缩。以此来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了实现税收收入或支出的增减,联邦政府可以变更税收的数量和来源,扩大或缩小政府支出项目。当税收总额大于政府支出总额时,国民收入流量减少,社会购买力压缩,总需求减少。从而经济活动放缓或出现经济紧缩。当政府经济总额大于其税收总额时,便增加国民收入流量,扩大社会购买力和社会总需求量,从而使经济扩张。在特定的经济形势下,例如经济将进入危机阶段获奖走出低谷,联邦政府有意地采取与经济活动走向相反的税收和支出措施,从而推迟危机的到来或加快经济的复苏和高涨。”[8]

汉森之后,美国的萨姆尔森、托宾等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之上发展了需求管理政策。他们倡导补偿性财政政策,即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而扩大财政支出所造成的财政赤字,可以等待经济繁荣时期所获得的财政盈余来弥补。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财政赤字政策。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里有效,但赤字财政所积累的债务并不能像理论家们所构想的那样由经济繁荣时的盈余弥补。发达国家对抗经济危机所积累的债务不断的膨胀,这样的债务积累只能靠纸币的隐形贬值来弥补债务的利息支出和消减政府负债。货币的贬值在累计之后就造成了通胀压力,而对抗经济危机的扩张需求的办法并不能提振经济,只是将社会资源提前消费,以造成虚假的社会需求,并没有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实质性问题。长期的债务积累导致通胀,提前消耗资源,破坏的社会再生产的可循环秩序。由此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在几十年后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长期“滞胀”。“滞胀”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未曾有过的现象。在滞胀面前凯恩斯理论显得束手无策。

2)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

在凯恩斯理论无效的之后,西方政治精英反思经济理论,寻找新的对抗经济危机的办法。新自由派理论的实践例子是英国的撒切尔主义。撒切尔79年上台后,执行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针对的是凯恩斯主义时期政府干预过度,强调的是“自由市场”。主要表现为:A.经济上推行自由化,大力推行私有化,将之前执行凯恩斯政策所形成的很多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B.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公共支出,减低政府负担。C.控制货币发行数量,抑制通货膨胀。D.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公营事业的效率。

撒切尔的政策在开始效果明显,1979年的英国通胀率为13.4%,以后逐年减低,到1986年英国通胀率只有3.4%

里根政府执行的是供给学派的理论政策,主要有: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B.大规模减税,给企业以税收优惠,减少企业的成本。C.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规章制度等限制)减少政府干预企业。D.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控制通胀率。

撒切尔和里根在实行新的经济政策时,最初都有明显的效果,也即对于通胀控制有效,市场化和自由化以及减税也可以临时刺激经济增长。但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了后遗症。减税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而预计经济增长可以获得的税利却没有出现,导致政府长期出现赤字。过度的自由化又使得社会再生产出现无序竞争和资源平白浪费和无端消耗。可见自由化和供给学派理论也不能有效。

3)克林顿时期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政策由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主导,放弃以往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的政策,转而朝向利用利率和汇率来控制经济发展。利率的调控对美国的国内经济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美国的经济恢复主要是靠其货币霸权来实现。通过汇率的控制和对外资本输出,美国政府在克林顿时期出现了罕见的财政盈余。但克林顿时期,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和紧接着布什刚执政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区域性的,这些损失大都为美国所攫取。美国利用其国际货币霸权地位,美联储给美国企业额度,对世界各国输出资本。平常的做法是美国通过操控汇率,在美元进入资本需求过时抬高美元汇率,以多兑换资本输入国的本国货币;在美元回流时,抬高资本输入国的货币汇率(也即美元对相应国家的货币贬值),以多换取美元回来。通过这样的来回获得汇兑利益。特殊的情况是,美国通过评级机构对相应的国家进行攻击是他们发生货币大贬值,致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崩溃,资产大贬值,美元资本随即进入进行收购,之后等经济恢复时,美元资本在回流,通过金融危机获取暴利。这就是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获得财政盈余的秘密。

但是吃一堑长一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也想象克林顿时期那样操作,但美元资本输出却难以获得暴利,而且大量的美元资本输出,导致世界上的美元资产泛滥,使得美元资产出现抛售危机,危机美元的霸权地位。所以所谓的“第三粜道路”只能得逞于一时,是投机技巧,而不是对抗经济危机的好办法。

综合结论:西方对于经济危机的认识十分不足,他们从产品需求,到产品供应,再到人的需求效应和需求弹性等等因素,不断的分析总结。但对于总体的经济危机成因却很少触及。这当然会导致反危机的抵消或无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两个基本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企业和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人民消费需求相对下降的矛盾。但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必定消亡,因此马克思不会去思考怎么解决经济危机。

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分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虽然分析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关键点是企业生产的个别性与社会大生产的整体性矛盾;生产不断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相对降低的矛盾。基于马克思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马克思没有再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做再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指出对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办法。

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关键经济问题是,国家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部分接受和采用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模式。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坚持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已经含有很大一部分西方经济发展类似的结构和成分。这样,我国的经济就必定存在类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相同导因。为了使我们国家可以顺利避开资本主义类似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经济可以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再仔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研究怎么对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经济理论的一个任务。

(一)     财富泡沫.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时出现的特征是,失业、产品滞销、企业倒闭、通缩或通胀、财富蒸发等。前面有介绍,很多经济学家将产品供需作为研究对象,继而将焦点对准消费能力,认识到失业导致工人阶级的购买力下降。因此资本主义对抗危机的办法就是社会保障,保持失业工人的购买力,国家发起公共工程以多雇佣失业工人,一次解决消费不足问题。但都没能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真正办法。

财富蒸发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危机发生而发生的,这个问题却被想当然的认为必定发生,很少有人去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财富蒸发?这一节我们分析财富泡沫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下一节在说明财富泡沫为什会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1.     股票泡沫

经济危机的爆发首因是财富票证化,例如股票。将财富票证化,而且这些票证通过股票交易市场可以随时的转化为货币。人的私欲和获利欲望使得票证化疯狂和无节制,也使得票证脱离了原来的价值基础出现大量的泡沫。这样的财富泡沫一旦爆破,社会的再生产就会出现动荡,乃至发生经济危机。

股份公司的初衷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生产优势项目(资本主义社会以获利为标准来衡量)。

第一个股份公司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它成立于1602年。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打通了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海上航路,英国由女皇伊丽莎白特许成立东印度公司(1600年)。由于东方贸易的暴利性和风险性,使得荷兰民间的有钱商人非常向往,从1595年至1602年,荷兰相继成立了十四家以东方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公司之间相互过度的竞争,荷兰这十四家公司联合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雇佣兵、发行货币、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条约的股份公司。到了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受全球航行的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以及一万名雇佣兵。股息派送到达40%,就是这个时候,世界上称荷兰为海上马车夫。

自此新的经济组织结构“股份公司”被运用于很多风险性投资,大家按照投资份额承担风险和利益。股份公司在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创新性企业进步导向作用,但到了近现代股份公司大都成为了圈钱的工具,其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创新性产业的功能出现很大的退化。由于股份公司的畸形发展使得现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财富泡沫。下面详细分析。

(1)             股票市场

股份公司产生后,由于其分担风险的效用,股份公司被作为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进行风险性暴利企业的模式被广为接受。但初期股份公司并没有因此形成财富泡沫,也不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大的破坏。四百多年前的股份公司,确实起到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进行风险性投资的效用。这些股份公司如下特征: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成立董事会进行管理;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最高的权力管理机构;按参股股份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度,股东只承担出资股份额的责任;……等等。股份公司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股份公司迅速发展。由于仿效成立的股份公司众多,一些看好新股份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股东因为缺钱参与新的股份公司,他们只能靠卖掉其他股份公司的股份来参加新的公司。随着股份买卖业务的大量增长,社会就产生了将股份买卖集中买卖的市场。股票市场的产生使得股份公司这个新生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股份公司产生的一百多年后,出现了股票交易市场。英国最早产生股票交易市场(股票交易所成立于1773年),美国成立于1792年,日本股票交易所成立于1878,香港的股票交易所成立于1891年。股票交易所的开设使得股份成为容易变现的资产。股票买卖的价值基于股票的获利前景和原有股票的投资份额。这些价值计算最初开始于公司创建时的会计制度。例如一个募集一百万资产的公司,其最初价值是一百万,那么股票的买卖价值就由公司盈利前景决定,这只是与预估价值相关,还没有出现泡沫。

在股份公司流行起来之后,有些生产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他们采取募集资本金的形式,这与最初形态的贸易股份公司不同。例如一百万资产的生产性他们以自己资产为股本发行新股募集资金,一百万资产作保募集生产资金一百万,那么在会计登记中这个新的股份公司的可计算资产实际价值就是原来一百万资产加上募集到的一百万现金,按照会计递加规则,这个股份公司的会计资产就是两百万,如果在加上预计获利的前景,那么股份公司的原股份价值就要超过两百万。这就是资产溢价。

股份公司为了避开不懂业务的人干涉公司的运作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初始的股份公司规定,拥有公司股份的人只是在账面上确认拥有股份公司的财产权,但并没有拥有对股份公司的实际财产控制权和经营权,股份公司的财产控制权和经营权由占大多数的股东决定。也就是说,股份公司的股票财产,只能在股票市场上交易得到现金才是真正的财富,一旦无法变现,那么这些股票就只是账面上财产,而不是真实的财富。

股票交易所的功能是使得股票可以便利的变现,有利于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和社会资本的聚集。股份公司常规上有四种基本职能:

A.积累资本。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来为公司发展募集资金。上市公司的股票委托给证券经销商,证券经销商在股票市场上将股票发行给股票投资者。随着股票的发行与流通,资金就从各投资者手中集中便成为一定量的资本流入上市公司。

B.转让资本。股票市场为股票交易提供了场所,使得股票发行得以延续。如果没有股票市场很难想象股票将如何流通。当一个投资者选择银行储蓄或者购买债券时,他不必为这笔钱的流动性担心,因为无论如何只要到了一定的时限,他就可以受到利息和本金。而股票是没有固定的股息,也不能向股份公司要回本金。如果没有股票流通市场那么股票就会变成死钱。人们对于购买股票就会心存顾虑。有了股票交易市场就会让人们消除顾虑,这有利于股份公司股票的发行。为人们提供公平合理股票交易价格与平台是股票发行的需要。

C.转化资本。股票市场使得社会闲散的资金成为发展生产的资本,为非生产资本的闲散资金象生产性的资本转化提供必要的条件,股票市场的这一职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初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D.给股票赋予价格。股票本身并无价值,虽然股票象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其价格多少与所代表的资本价值无关。股票的价格只是在进入股票交易市场后才表现出来,股票在市场上流通的价格与票面金额不同,票面金额只是股票持有人参与红利分配的依据,不等于其本身所代表的真实的资本价值。股票的流通价格由股票的预期收益,市场的利息率,以及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所以说股票市场具有赋予股票价格的职能。

股票市场由以上第二职能衍生出第五种职能。那就是股票因为可以随时变现,因此股票也具备货币的一部分功能。如储藏手段、资本增值等。可以说股票是另类的货币或变形的货币。

分析股票市场,这第五种衍生出来的职能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股票是另类的货币这个概念。我们知道货币的价值是由政府的信用保证的,相对稳定。而股票的价值由企业的经营情况决定,一般来说股票的交易价格由股票的分红能力决定的。政府对企业的股票没有担保或责任保证。但由于股票可以随时变现的能力,使民众错以为股票也具有与货币一样的储藏功能和增值功能,对股票就像对货币一样的信任。

股票的定义是表明投资者拥有多少份额的企业所有权,而没有经营决定股权。如果投资者获得了绝对大的份额成为大股东,就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有决定权。这在微观局部看,好像是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但宏观来看就有欠妥当。例如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六百万亿,那么国资委拿出来到国外发行,只要保持控股权,我们就有可能套用百分之四十多的资金,也就是两百多万亿的资金(还没有计算溢价),而且企业还在我们手里,我们国家的生产不会受到影响,一样出产品,一样缴税,国外发行的股票价值多少不影响我们国企原来的生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经济推演结果呢?究其根本,西方的股票理论有其弊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国资委假如这么做,那么六百万亿的国资在一番上市操作之后,就变成了一千两百万亿。但是大家清楚我们的国企现在还没有变化,财富还是那些财富,没有变多。这多出来的财富就是泡沫,是股票泡沫。虽然这些是一些假设,但整个股票市场的泡沫缘起大致相同。

2.货币泡沫

整个货币泡沫的形成过程说起来有些复杂,例如有些人会说我们引进来的美元也是财富。而事实上美元并不是财富,而是美国利用其国家信誉发行的纸质价值凭证,美国利用其国际货币发行地位运用印刷的纸质美元到其他国家套取实物利润,再进行分利。为了更好的理解股票泡沫和财富泡沫,我们这里要详细的讲解货币泡沫。

(1)             纸币

早在前面的一个章节我们就讲解的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是自生秩序,货币是储藏财富的手段。货币是商品实物交换后的某种形式代表。在实物货币阶段,人类社会也会偶尔有通货膨胀的现象出现,例如西班牙发现美洲后大量的输入黄金与白银,使得西班牙的物价飞涨,黄金与白银贬值。但黄金与白银毕竟是真实的商品,其生产过程包含了人类的劳动价值,因此不管怎样,都不会出现急速贬值,只会在短期导致通胀,市场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交易价值。

纸币是实物货币的一种变形,由于实物货币笨重不易携带,因此在商品交换发达地区就产生了用纸质的信用凭证,替代实物货币的交换过程。在中国的宋元明三代都出现过纸质货币。宋代称为交子,元代是宝钞、盐引、茶引,明代是大明宝钞。这几代的纸质货币都早于西方的纸质货币,这是这些纸质货币的使用由于政府获利轻易,而无节制发行最后都导致信誉丧失而出现崩溃,被废弃。

西方最早的纸质货币出现于1690年。“1690年马萨诸塞地区发行纸币,总价值是7000英镑,也是英帝国最早的纸币,它的模范作用激励了约翰劳将纸币引入法国的实验并导致1720年的纸币同伙膨胀。”[9]纸质货币由于发行成本低廉,很容易就出现纸币滥发的现象,最早的货币泡沫就是密西西比泡沫。

约翰劳被称为“纸币之父”他最早的将纸币在法国全面使用。约翰劳1671年出生于苏格兰,其父是一位金匠。金匠的寒夜规矩是收到要加工的黄金时出具收到黄金数量的收据,并凭此回收黄金物品。这以形式的演化,出现了金匠黄金收据的货币化,人们将金匠的收据当作商品交易的媒介,方便携带,安全妥当,就此在英国金匠成为了较早的银行家。

从交换经验中人们发现金匠开出的收据可以多于他所持有的贵金属数量,因为同时要求兑付的情况不可能出现。约翰劳作为金匠的儿子熟知行业的奥秘,并且将之进行深入研究。1705年约翰劳出版了《货币和贸易的研究以及一种国家货币供应方案》。他设想以土地为担保发行纸币作为法定流通物,利率定为3%,这样一来固定资产如土地就转化成为可流通的形式,从而刺激经济活动并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约翰劳在保守的苏格兰难以推销其纸币方案,到经济发达地区荷兰推销,经过郁金花泡沫的荷兰人冷静的拒绝了约翰劳的纸币方案。

1714年约翰劳转而到法国推销其纸币方案。在此之前法国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频繁发动战争,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积欠大量的债务,国家出现财政困难。1975年路易十四去世,继承人路易十五年仅五岁,由奥尔良公爵摄政。奥尔良公爵是约翰劳的赌友,钦佩约翰劳的财务能力,因此接受约翰劳的建议,在1716年设立一个私营机构通用银行,资本金约合25万英镑,股息为4%。政府授权银行从事贷款存款贴现以及发行可以兑付的黄金以纸币发行时所代表的黄金重量和成色为标准。因为“法国人对于本国货币成色降低记忆犹新,在此之前的两年里,货币的黄金含量减少了30%[10]最初的法国纸币类似金匠的提单,很有信誉。通用银行的最大债务人是政府,隐含象政府发行纸币,政府则用这些纸币支付开支,削减债务。171610月,政府要求奶水人以银行券的形式支付税收,由此通用银行的银行券成为法定货币。银行券发行最初两年由于坚守金匠原则,不随意增加纸币发行,因此银行券获得普遍信任,交易的便利以及货币的稳定使得两年内巴黎的商品价格下降8%。之后,通用银行领导下于17178曰成立溢价矿业与殖民公司,公司从法国王室手中获取路易斯安那州的管理权,以路易斯安那的权益抵押发售一亿里弗赫(约合417万英镑)。人们居于以前西班牙在美洲大量获得金银的事实,普遍认为路易斯安那也一样会获得大量金银。1718年通用银行更名为皇家银行,老出任董事长,国王保证纸币的信用。银行向人们许诺12%的股息。约翰劳成功的将15亿里弗赫转化为公司的股票。约翰老不断的宣传公司在密西西比的获利消息,还不断的提高股息,将股息提高到不可思议的40%。并且限制公司新股的认证,由于亲王孔蒂不能获得认证新股,一气之下,拉着公司发行的新老股票到皇家银行要求兑换黄金,就此戳破约翰劳的“密西西比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第一次发行法定纸币,也是一次典型的货币泡沫。货币从实物货币发展到纸质货币是因为经济活动中的需要。纸质货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人们只是为了便利而使用纸质货币,纸质货币只是一种信用凭证本身并没有价值。“每个人都接受这些纸,是因为他坚信其别人也会接受这些纸,这些绿色的纸具有价值,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他具有价值;而每个人都认为它(纸质货币)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在经历中它们之前就具有价值”[11]。纸质货币发行成本低廉,不负责任的政府胡乱发行货币就有可能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就是货币泡沫。

纸币是货币自生秩序的一个演化结果,纸币是一种信用凭证。纸币符号化,以及脱离实物货币的低廉成本使得纸币可以无限制的发行。美国货币专家在《美国货币史》中说纸质货币的表象具有欺骗性,“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几乎一成不变的药方,而通胀是几乎一成不变的结果。”[12]

(2)             货币泡沫例子

A.   民国时金圆券

背景是抗战失利后,国民党为了准备与中国共产党作战大量投入购买武器装备,军费的急速高涨是迫使民国财政部滥发纸币的主要原因。抗战前法币的发行量是14亿,抗战胜利时是5569亿,1947年初是35千亿至7月就增至10万亿以上,到19488月更换金圆券前更是达到604万亿。[13]

金圆券是民国时,1948年发行的。法定金圆券含金0.22217厘。规定金圆券折300万原法币,折东北流通券30万。并同时规定不允许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违者没收。民国政府并且强行规定冻结物价,如有违反实行罚款或抓捕。金圆券发行总额最初规定为20亿。

并以以行政手段实行市场限价,使得市场有价无市,商人们面对亏本买卖时,只能停止销售,尽量保有货物。致使市场商品交易量大幅萎缩。

金圆券在发行两个多月后就到达发行限额,19481111日行政部修订金圆券发行法,取消金圆券发行限额,准许民众持有黄金外汇,金圆券原来是亿美元兑换4金圆券,取消发行限额一公布金圆券马上贬值5倍,变成一美元兑换20金圆券。1948年底,金圆券发行已达81亿,至1949年增至5万亿,至六月则增至300万亿,比十个月前的发行额增加24万倍。

剧烈的通胀使得民众完全不相信国民党政府,致使其迅速崩溃、垮台。

B.   津巴布韦货币

津巴布韦是非洲国家,本来并不著名,但却以发行100万亿为单位的货币文明世界。

津巴布韦1980年独立时与美元的兑换比率是1津元兑换1.47美元。由于推行强制土改,破坏了原来的经济结构,致使经济萎缩,财政入不敷出。津巴布韦政府开始印刷纸币应对。津巴布韦的通胀无法用正常的数据来衡量,动辄百分几百几千的通胀。

剧烈的通胀使得正常的货币数字无法适应,2008年五月津巴布韦央行发行1一亿元和2.5亿元面值的新津元,时隔两周再推出5亿面值的新津元(大约值2.5美元),不到一周又在推出25亿和59亿面值纸币,同年7月津巴布韦央行发行100亿面值纸币。2009年一月津巴布韦央行发行100万亿面值纸币。自此宣告津巴布韦纸币完全失效,经济停顿,民间以外币替代交易,后来政府被迫承认外币流行的合法化,美元成为替代货币。现在是人民币与美元南非兰特等外币在津巴布韦并行流通。就此津巴布韦成为了没有央行的主权国家。货币失效使得津巴布韦经济长期衰退。这就是纸币实施之后的货币泡沫。政府如果发行纸币不受限制,那么民众就会遭受财产损失。

C.   美元

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最初的美元坚挺源于其世界第一的经济生产能力,和货币与黄金的可兑换。

最初的美元纸币每一元发行成本是两美分,现在说每一美元的印刷成本是八没分,但相对于票面价值来说美元都是低廉的。美国政府利用其纸质货币和符号化之后的货币美元购买其他国家的工厂、土地、矿山、资源。这些用美元购买的资产常年为美国提供利益。人们通常将之成为铸币税。美元的发行数据被美联储当作最高等级的机密保护起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零星记录来看美元的泡沫性。

以美国物价变动为例1937年技术是100,到了1988年就是569[14],这是美国国内的通胀。而美国用美元换取其他国家物资,引发其他国家或者说世界性通胀则很难哟数据说明。我们职能从黄金实物价格上略微看出端倪。1945年一盎司黄金可以兑换35美元,而现在的黄金价格是一盎司奖金1300美元。也就是说19451美元购买的东西要现在40美元才能买到。这是概算。另外一种概算方法是从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看。“特里芬为波音计算机服务公司所做的一向报告说,19786月间,外国持有的美元达3730亿美元,其中不到1500亿为外国官方拥有。”[15]再看2016年各国的外汇储备前30名外汇加总是10万亿美元[16],按照各国持有外汇中美元的最低比例折算,2016年各国政府手中持有的美元之少是六万亿美元,如果减去1978年的1500亿,那么,美国在38年间就使用符号化美元套取了5800亿美元的各国的资源(贸易赤字),从而形成了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而实际上美国发行于世界上的符号化美元比这数字好药庞大。还有就是纸币,美国发行的纸币有三分之二的纸币是在国外流通的,其中损耗的就是美国的得益。举保守估计流通于美国国外的纸币最少是7000亿美元,大量的美元纸币银行是不收的,因为纸币不同于符号化电子货币,纸币不能生息还要折算贴现转换成为电子化货币,贴现率很高。而且美国政府为了防止自己国家通胀严格限制境外的美元流入美国,规定凡是携带一万美元以上的现金入境美国必须申报,否则违法。申报之后接下来的很多麻烦如繁琐的询问,来源证明等等使得外国人不敢携带美元纸币入境,这就防止境外美元流入,导致美国通胀。

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和机构通过比对分析得出美国的货币发行状况,故意将美国的会计结算年度定在每年的九月底,与其他国家十二月底年度会计结算大不相同,为的是混淆数据,使得数据不具可比性。

3其他财富泡沫

其他的财富泡沫也是因为货币抽象符号化之后产生的,像股票市场一样。比较显著的有衍生品市场泡沫和房地产市场泡沫。

(1)             衍生品市场泡沫

“期货、期权和互换协议是衍生品的例子。一个衍生品(derivative)简单的说是一种衍生工具(或更简单的说是两个人之间的协议)它的价值由别的什么东西的价格决定。……衍生品可以被看成是对某种东西的打赌。”[17]

对某种权益进行对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如明清时对于粮食和棉花收购进行先期权益购买,这就是现在的衍生品。衍生品在实物货币年代只是权益赌约,并没有放大。而在货币抽象的符号化之后,种种的权益协议就通过符号化的货币便成为财富象征,而这些对赌财富协议通过层层替换之后就使得本来的一份财富便成为无数的财富价值,层层加码使得财富泡沫化。

最为明显的衍生品泡沫例子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源于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为刺激经济美国在1938年成立房利美公司,房利美至200870年间为美国58百万户家庭,提供5.7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融资。房地美于1970年由美国国会成立,旨在开拓美国第二抵押市场,增加家庭房屋贷款与房屋租金的收入。至2008年房地美的抵押担保证券和债券达到3.2万亿美元。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源于一种俗称CDScredite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衍生品,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一些经营金融业务的公司倒闭,如雷曼倒闭、AIG濒临破产,从而引爆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最后由美国政府出面,利用政府信誉,全面接管房利美、房地美,为AIG输血,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无抵押贷款或低保证贷款,由政府出资购买市场多余的债券,由此金融危机有所缓解。人们俗称为“量化宽松”,也即美国印刷钞票来承接风险,避免了连续断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分为优质抵押债券和次级抵押债券。次级和优质的区分是以违约率来确定的。具体的是以工资收入高低和还款能力来确定违约率高低。违约率是一种数学概率的运用,那就是一千例个案中有多少个类似违约,通过统计得出来的。而统计数据是全社会和全行业的发生案例,其中发生的案例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统计得出,因此所谓科学的统计,具有不科学性。如过去违约率才5%的优质抵押贷款,在金融危机中就有大量的违约,违约率大大提升。而衍生品的设计是根据违约率来设计保险金额的收取。保险的原理是用大概率事件的低费用来覆盖小概率事件的高费用,保险公司赚取其中的差价(水钱)。但是统计得出的违约是根据整个社会或整个行业来进行的,并且保险公司之间是松散结构,统计的数据会出现偏差,不能覆盖整个社会真实发生的案例。所有的保单不会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因此就会出现个别保险公司无力赔付的局面,也就会出现保险公司破产。由于衍生产品的不断掉期、套换、再衍生,个别保险公司的破产就会使得很多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企业被牵连。因此美国政府为了救市才不得已政府出钱增资AIG、向大量金融机构提供无担保贷款才缓解了矛盾,从源头阻断金融企业的持续断链。

衍生品泡沫是一份财产经过多次的符号化转换成为多份财产凭证。如次级抵押债券,这本来是银行出于防范那些违约率高的房屋抵押贷款的保险,是已经事实发生业务,其根本就是房屋贷款。而转化成为衍生品之后,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包装成为资产包,售卖给各金融机构,而即溶机构再分散风险进行保险或转换成为其他资产包,再售卖盈利。不断的层层加吗,使得财富泡沫不断的增加。

衍生品泡沫不单单是这些CDSCDO,还有很多的期货保值套利,期权价值保证,远期风险规避,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这其中利用衍生品(各式协议)使得整个世界的财富出现大量的泡沫。现在有人约略统计,全世界的衍生品交易量每年超过700万亿美元,而我们整个世界的年实际生产总额也就60多万亿美元。从世界每年的实际总产值我们可以看出虚拟财富的泡沫程度。

衍生品市场是财富泡沫化最快速的一个节点,因为协议的增加和变换所需成本低廉,数额巨大。但由于是赌约,需要一定期限之后才看到结果,而这些赌约又有交易市场可以随时变现或转换为其他有价值的凭证。因此衍生品监控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事,所有政府在这收纳柜面都必须有所警惕。

(2)             房地产泡沫

我们在前面讲解过城市房地产价格高是因为人群聚集,便利与交换和实现商品价格。还有城市因为人群聚集自然形成管理秩序和规则,城市因此比其他非任期内聚集地区更加的安全。这些是城市房地产价值的最初来源。再加上人们生存必须有居住场所,所谓的安居乐业,最先前提就是居住,因此住房是一般人所需要的,也是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财富。经年累月的发展使得人类在潜意识中易经认可房屋就是财富的事实。这观念就像货币是财富的观念一样深入人心,抵达潜意识层面。

现在以日本为例说明房地产泡沫。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经济发展迎来的二战后的一次高峰,因为战败国影响已部分消失,美国不再苛求和限制日本,日本发展生产可以为美国大朝鲜战争提供战备资源。朝鲜战争结束后,政治惯性使然,美国不再限制日本经济发展,使得日本可以便利的利用西方科学技术。1955年开始日本的经济开始摆脱二战失败的影响,逐渐恢复原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高速增长其GDP增长率甚至超过10%。即使在经济增长末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5%以上的增速。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快速城市化,在1975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5.72%,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土已经城市化。

我们前面章节已详细讲解城市化导致房屋、土地增值的原理,因此日本的快速城市化是日本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基础。首先日本本国人相信土地是稀有的,因为日本是岛国土地有限,再加之城市化中地铁、交通、通讯各类城市辅助基础建设使得城市的附属土地大幅增值,这就导引民众和企业争相投资房地产。而日本采用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民众和企业可以借助金融工具增持房地产,这更加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在加上日本原有的东方经济理念使得人们更加愿意持有房地产资产。“1985-1992年间企业购买的了约47.3万亿日元的土地,企业购买量占家庭出卖土地量的比重从1984年的10%,迅速攀升至1985年的46%,最高点达70%。”[18]而房地产的低保有成本(房地产财产税不学习西方)。几个因素叠加使得,日本房地产价格居于世界房地产价格高端。曾经有人说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经济。这就是日本房地产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房地产快速增值是日本财富迅速增长的一个窍门。人们称之为房地产泡沫的原理是这样:一般城市化会使得城市房地产价格上升。因为原来的一亩地10万,经过城市化,十年间就可能使得一亩地价格变为3百万,而原来的市政府假如拥有2000公顷土地,其财富价值就无形的增长了30倍。

房地产泡沫指所以形成是金融机构进行加杠杆后形成的,贷款的低首付和资产证券的再抵押就会加速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几个因素,一日本的房价高涨使得日本中等的工薪人员已无法取得平均性住宅,因为房屋贷款的数额已超过中等高薪人员年薪收入的五倍。这就使得房地产销售收缩。二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这使得日本的房地产国际价格高涨,限制了国际游资购买欲望。三日本大藏省采纳巴塞尔协议,提高贴现率原来的2.5大幅提高至6%,使得房地产持有成本增加。四日本1990年爆发股灾,股价下跌使得很多企业出现亏损不得已大量抛售房地产。巨量的房地产一时涌现,而原来的需求又因客观原因缩小,使得房地产供过于求,价格急速下跌。

房地产泡沫是因为金融贷款的高杠杆,而且金融发展使得资产融资有了很多的渠道,不断膨胀的金融资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首要因素。归根结底财富虚拟化、符号化使得经济发展虚拟演化,导致价格高涨。在价格高涨初期,整个社会的财富值大量增加。这是暴富国家的通病。因为这些增长的财富可以随时转化为可见的货币,因此容易获得认可。四小龙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贡献是明显的,房地产价格高涨使得GDP快速增长,社会财富量激增,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增。考究各国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房地产价格的普遍飞涨是国家财富增长的源头。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使得日本经济失去十年,有说是二十年。就是经济增长停滞。房地产泡沫产生后,日本政府迅速调整,使得存款利息接近0有些甚至是负利率(就是存款没利息收入还要付费),迫使大量储蓄投入市场。而存款利率的下降也使得贷款利率大幅下降,大大的缓解的企业和民众因为房地产贷款的破产。

另一房地产泡沫就是美国次贷,虽然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因为衍生品泛滥,但也是房地产泡沫的一个缩影。

财富泡沫除股票、货币、衍生品、楼市泡沫外,还有很多,如债券泡沫、权益票证、比特币等虚拟化货币、承兑汇票、旅行支票、期权保证、艺术品等等泡沫,种类繁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大家只要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存在很多财富泡沫就可以了。

(二)     财富泡沫对经济循环发展的影响

我们开宗明义的讲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导向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与可循环发展。而财富泡沫早宏观上影响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不得不在复苏、繁荣、危机、衰退的几个阶段周期性发展。这样的周期性发展明显存在这很大的不科学性,每一次的经济发展调整都是被动性的强波发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下面我们再详细分析。

1.     财富泡沫形成归因

财富泡沫与虚拟经济同步相生。虚拟是财富的符号化,财富是劳动产品的蓄积。在劳动产品蓄积过程中,由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得财富蓄积主要通过货币积存来实现。

在实物货币阶段,由于实物货币(如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本身就是含有人类劳动价值的商品,因此经济发展和财富累积,难以出现虚拟化,即使出现虚拟化也难长期存在(如中世纪意大利热那亚出现实际中根本不存在的金斯秋道[19],只是一种用白银衡量的货币符号)。汉武帝时的白鹿皮钱、交子、大明宝钞等都是历史存在过的符号化货币,但由于价值不符实际无信用,很快这些符号化货币就被废弃。

虚拟经济的最初产品是股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是:有价值的资产,又可带来剩余价值。可是证券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只有价格,但却可以带来附加价值。因此马克思将这类资本称为“虚拟资本”(FICTIONSECONOMY)。虚拟经济特指这些抽象化后有价格的证券运行。虚拟经济主要内容是权利收益交易和资本市场运行。

理解虚拟经济必须先明白两个概念,一是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物,货币高度发展的形态是纸币。二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经济是全体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总称,生产与消费在实物形式上的表现就是工厂与商店,而工厂与商店的主要联通物是商品,商品要通过货币来表现和交易,巨量的商品交易要通过中介物货币来实现,大量的货币交易与结算又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进行。可以这么说,经济的代表性表征是金融。

虚拟经济的基础是票证,票证是政府等权威机构对于财产或收益权利的确认凭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法律规则下,有效用的权威机构的确权才有用。虚拟经济的运行是票证的交易,也就是说票证权益转换是通过货币来完成的。交易场所和许可票证交易是虚拟经济运行起来的基础。但虚拟经济的主体是股票、债券、期货、衍生品。可以说在1990年之前中国基本没有虚拟经济,虽然过去中国经济中也存在一些权益票证的交易,但由于没有股票、期货、衍生品,因此9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基本还是实体经济。现在引入股票等虚拟经济运行,我国的虚拟经济成分已接近50%,而很多欧美国家的虚拟经济成分已接近或超过95%

前面章节讲过,所有的票证价值必须通过货币来表现,而虚拟化经济发展之后出现众多的泡沫就是因为货币的纸币化符号化。纸币化货币被大众接受之后,使得财富价值抽象化,可以无限扩容膨胀,因为衡量财富的不再是商品形式的实物货币,而是符号化之后的纸币。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转换通过纸币这一通道实现,所有虚拟经济中的财富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转换为货币,因此虚拟经济被广泛认可。

股票是一种伪装的商品,没有价值,却具有价格。因为随时可以变现,与货币类似,被大众认同为财富储存手段。股票的家孩子只能由企业负责,没有国家强大保证做后盾,就会出现投资者买了股票失去或减少原有价值的可能性。股票市场的存在使得,股票具有变形货币的功能。因此股票的大量发行会消弱货币的正常功能。我们知道在纸币发行的最初阶段,由于没有实行定量控制很快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后来通过实践,经济学家发现纸币发行必须与社会物质财富相符才不会引发社会混乱。

股票市场成立是在纸币流通之后几十年才创立的(英国创建于1773年,美国创建于1792,日本创建于1878,香港创建于1891)。可以说股票交易所创立是财富虚拟化,泡沫化的最初因素。而后发展出来的期货、衍生品等等则将财富虚拟化、泡沫化推向顶峰。

在虚拟经济中财富认定规则已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世界的财富认定规则。在虚拟经济运行中,交易不断的推高票证的价格,而高价格的票证又随时可转换成为货币和商品。这样的虚拟运行实质上是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进行稀释,受害的是一般大众而获益的是大资本家。

大家可以设想,实体经济中最高的行业利润是医药化工,他们的年利润率一般都不会超过20%,而虚拟经济中一年不是增长十、几十,而是年增长百分之几百,或者是百分之几千。所以财富泡沫产生的主要源头是虚拟经济的膨胀和发展。

2.     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用

虚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用是客观存在我们只要客观的看待虚拟经济发展的优缺点才可以扬长避短。

(1)             虚拟经济优点

A.动员社会储蓄转向投资。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储蓄额在攀升,过高的储蓄率又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很多生产过程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模式集资有利于吸引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进入生产过程,但由于发行成本和分红、分利使得成本高昂,有时这些成本会超过投入生产后的利润所得。但由于虚拟经济的虚幻性使得人们高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的价值。人们通常将这些票证预估可以得到的长期利益加总核算进行转换,使得这些诶票证在短时期内价值暴增。虚拟是财富泡沫的肇因,但虚拟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增加社会生产,扩大社会总供给和需求的效用。

B.虚拟经济发展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投资风险成本。虚拟经济使很多有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可更安全保有的金融资产。而虚拟资产的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以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资本存量的积累。虚拟经济通过金融工具,促使实体经济中风险部门分散风险。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陶器保值和转移风险。同时虚拟经济还可以减缓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使实体经济活动的障碍减少,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C.虚拟经济有利于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实体经济中资产的产业转移存在着两方面的障碍:一是不同产业部门因其产品不同,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以及相应生产设备的不同,使得专业生产性资产难以实现产业转移。二是资产的产业转移会存在知识障碍,从一个行业到另一行业生产的变化是需要巨量知识做背景的,每个人的知识都有限,不可能行行精通。虚拟经济使得产权商品化、价值化和证券化,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实物资产转让的各种困难,而且也打破了地区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的界限。虚拟经济使得生产能力可以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的本性,通过产权分割、裂变转让、组合和控制等复合手段来实现资产价值的资本流动,开辟新的经营领域提高运营效率。如中石油头投资美国石油企业就是打破所有制隔阂,将中国企业优势和美国企业优势进行组合。

D.虚拟经济加速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巨额的国际游资是现今虚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便利了国际贸易融资,有其是短期贸易融资。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另外国际游资在世界各市场之间迅速转移缩小了各国资本市场利率、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等方面的差距,使得世界各市场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机制和结构逐渐同化,趋于一致。可以说交易制度、金融制度和贸易制度等的世界性趋同,虚拟经济影响巨大。

E.传递投资信息。传递实体经济发展效果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收集和整理企业经营的信息需要付出高成本,这可能妨碍资本流向最有效益的项目。如利率变动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股票债券价格与企业经营的业绩密切相关,产权交易提供了资产重组的信息。可以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F.调节国民经济。虚拟经济通过资本、产权的证券化运动调节实际的资本流动,使得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早就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如中央运用金融政策调节实体经济总量和结构,以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产权交易促进资产存量的重组或改变原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进行新的产权结构安排。

G.虚拟经济对一国培育和繁荣金融市场只管重要。虚拟经济基本等同于包括货币、原生金融和衍生金融三大金融板块。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要发展金融市场,就必然要发展虚拟经济。这一方面看,虚拟经济对健全金融和各类交易制度极为有利。如我国199年发展股票制度后,金融就大力发展,其后的各中市场交易制度急速发展起来,与国际接轨极快,使得2000年我国可以很快的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

H.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加强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对实体经济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虚拟经济是西方主要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资产增加的扩大倍增器,发展虚拟经济使得各主要工业国和后进快速发展国家资产倍增的捷径。越南等国家就是例子,而亚洲四小龙也是例子。相反朝鲜和古巴则因没有虚拟经济而发展迟缓。虚拟经济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I.在宏观层面上看虚拟经济又改变一国的经济定价机制,虽然存在泡沫,但价格机制随着改变被国际上广泛认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等都是以GDP来进行核算的。大家泡沫对泡沫,这样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就会减少被剥削的成分,而且我们这样大的贸易体量国家,虚拟经济的泡沫化使得我们实际得利大大增加。避免了改革开放前我们贸易损失。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发展使得我们避免遭受西方国家在价格机制上剥削。

2虚拟经济的弊端

事物是两面的,有其利必有其弊。下面简述虚拟经济的弊端。

A.虚拟经济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流动性很大,是投机家们乐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脱离的更远,流动性更强。更可以共权益所有者突然实行大数额、远距离运作,从而对一国、一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从“疯狂的郁金香”、“密西西比骗局”、到“南海泡沫”;从29年世界性大危机、“黑色星期一”、“十月大屠杀”到2008年金融危机都使得实体经济为低端的倒金字塔经济结构出现大的动荡,每一次危机都造成经济错位,需求与供给难以匹配,需强力消耗大量社会资源来弥补错误。

B.符号化的抽象纸币过量发行和银行呆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自从纸币的出现,特别是后来到了账面上货币和电子货币产生,人类进入虚拟货币时代。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使货币的供给具有足够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弹性,但也使货币过量发行的问题更加严重。通货膨胀成为了虚拟经济发展伴生物。通胀使得银行金融资产严重贬值,也促使更多有智慧的企业大量贷款,以获得同伙贬值的获利。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动摇了整个整个经济体稳定运行的信用基础。

C.虚拟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在泡沫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都可以得到实体经济中难以企及的高利润和高回报。高回报率又使得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致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使得实体经济停滞乃至萎缩;同时,股市、金融、汇市和房地产的高收益又使得大量的人才流入这些部门,使得实体紧急生产部门因劳动力缺失,造成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抬升,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生产的竞争力。

D.虚拟经济破坏一方面促进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金融系统的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泡沫经济活动中投机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的提高利率以获得港高的收益。高回报,高利率有促使银行加快信贷扩张,放松对信贷质量的核查和可行性审查,使得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汇市、房地产市场等过度投机市场。同时,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银行利率,而使得正常的生产资金受到极大的抑制,使得扩大再生产规模实例大幅减少。整个社会在虚拟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实体生产部门都不会有大幅的增长,不但不增长而且会相应的萎缩。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滞胀的奥秘。

E.虚拟经济过速发展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泡沫经济引致出现虚假繁荣景象,而虚假繁荣景象又扭曲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习惯。可以说虚拟经济是过度消费的总根源,因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大量财富泡沫存在,使得民众都以为很有钱,而这些财富是膨胀之后的财富只是数量上的膨胀,实际的财富增长并没有那么快。假象使得民众超常消费,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进口的增加与出口的大幅减少是虚拟化高度发展国家的共同特征。此外,泡沫经济可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引致出现系列社会问题,对涩会安定构成威胁,破坏整个社会再生产秩序。

F.虚拟经济增长导致财政风险。IMF规定一国财政赤字超过GDP3%,国内外债综合超过GDP60%就会发生财政风险。实践和理论论证表明,财政风险的源头是虚拟经济的过速发展。因为虚拟经济的长期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使产业空洞化。这是因为旧产业萎缩,新产业不能及时产生生产能力造成的后果。长期的发展虚拟经济会使得实体经济萎缩,而所有的财政收入都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发展初期,财政收入会快速增长,但虚拟经济长期发展之后,才真高收入就会减少出现萎缩,这是伴随这实体经济萎缩而形成的结果。实体经济萎缩不但减少了社会造富能力还减少了社会有效就业人数。不断的财政收入萎缩在初期都不会得到管理当局的重视,因为他们利索当然的认为财政收入还会增加,还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因此很多国家都会发债来弥补财政缺口,债务的快速发展会使国家信誉下降,影响国家货币的信誉,造成国家危机,是国家发展陷入困境。美国现在就是这样的状况。

G.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客观上要求重新分配国民收入,而众多投资商的加入,势必会加剧贫富分化。贫富分化会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并酿成政治动荡。“智利经济奇迹”、“日本经济神话”、菲律宾总统弹劾案、韩国大宇破产、印尼经济的持续不稳都无不与此有关。

从宏观层面上看虚拟经济最大的坏处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因为。泡沫吹起,要不断的破灭才可以持续。不可能存在可以一直吹大的泡沫。在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情况下,危机爆发是必然发生的事件,危机爆发民众的财富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怕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没有股市等这些虚拟经济成分,古巴、朝鲜、中国都不怕经济危机就是因为虚拟经济成分很少。97经济危机和2008年惊人危机对中国影响不大就是因为中国的虚拟经济化比较低。所以经济发展中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非常的关键。没有虚拟经济发展,在价格机制上会吃亏,在国际贸易中会被剥削。可是虚拟经济发扎过度就会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出现滞胀,或者是周期性的出现经济危机。

(三)     危机根源是财富泡沫

恩格斯分析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两个具体原因,就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生产的扩张与广大群众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萎缩之间的对立。并说这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矛盾的表现形式。这么说很笼统而且无经济学知识的朋友很难理解,下面我们从财富泡沫角度看危机如何爆发。

1.     财富泡沫导致需求失衡

我们知道财富泡沫是因为股市等变形货币的泛滥。货币抽象化符号化之后,人们认可的财富符号更加方便制造(纸质凭证)。通常的信用凭证都是由政府信用担保来发放。因此,正常的社会秩序下人民不会怀疑这些货币凭证的可靠性。但在社会实践中很多的商人会意识到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事实。商人们抵抗并获利的途径是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贷款,将各种自己可以拿到的财富凭证到银行抵押来获取贷款,进而投资生产性项目。因为通胀的原因,商人们在高通胀(超过5%)的情况下贷款生产就是有利可图的,因为银行利息基本与通胀率持平,生产中获得剩余价值就是获利。如果遇到通胀率更高则商人们不用生产就可通过贷款获利。银行则因为社会总贷款额的增加而增加收入。整个社会在财富泡沫化的初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如生产增加,用电量增加,采购增加等等。受获利驱动商人们大都采取增加贷款扩大社会再生产的模式来进行社会再生产。在经过几个生产周期的循环之后,扩大再生产所产出的产品多于社会总需求(总需求基本由社会劳动人口工资决定,而劳动工资的增长往往低于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增长)所需要的商品量,社会就出现产品滞销,社会在生产无法继续的状况。这就是危机的导因。逐利驱使政府滥发货币和纵容变形货币大量出现,进而形成财富泡沫。而商人为了逐利拼命贷款扩大再生产,商人们不但追逐剩余价值,还追逐通胀红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通病。产品超量生产,而劳动人口工资水平无法跟上通胀,使得社会需求相对的缩减,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再生产扩大,社会总需求相对萎缩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须周期性爆发来使股市等财富泡沫部分破灭之后,社会再生产才可继续进行。这就是危机必然周期性爆发的根由。

2.     财富泡沫导致社会生产萎缩

财富泡沫是股市等虚拟经济大量增长的结果。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储存的财富随着通货膨胀而逐渐缩水,存款的银行利息收入远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前面说了,商人们会贷款扩大再生产。而一般平民则无进行再生产的路径,他们只能投资房地产或者是股市等希望财富增值可以抵消货币通胀贬值的损失。一般平民的逐利和保值倾向使得大量的社会储蓄资金转而投向房地产等不是生产性项目。资金的大量挤占,进入非生产性行业会促使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萎缩。这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逐渐降低,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

大都数国家的经济增长无力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财富导向性出现问题使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消耗于,无法进行再生产的领域。而虚拟经济中的获利只是账面数字游戏,对于宏观经济来说无大的益处。中国的经济减速,还有东北经济的萎缩都是因为只注重房地产开发和卖地,忽略实体经济的扩大和增长。

虚拟经济的大规模增长错误的引导社会财富积累流向非生产性领域,导致社会再生产停顿,乃至萎缩。英国和美国有其明显。因为虚拟经济的利润通常都高于实体经济生产,这使得很多的企业主也缩减生产抽调资金投入虚拟经济等非生产性领域,致使社会再生产减少乃至萎缩。

经济生产停顿,乃至萎缩,货币还贬值通货膨胀,这就是“滞胀”。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受“滞胀”的折磨。而这种种都是因为虚拟经济孤独发展的结果。追根溯源还是财富泡沫破坏正常的社会再生产秩序。危机、复苏、繁荣、萧条的周期性发作就是对于财富泡沫的重整,是对社会再生产秩序的修正。财富泡沫的错误导向使得社会再生产咸鱼停滞乃至萎缩,不能适应社会的人口增长和需求增长,因此必须不断的破灭重整。

3.     财富泡沫使得数据统计失真

财富泡沫使得经济增长最为需要的统计数据完全失真。例如45年的美元购买力,与现在的美元购买力,相差近四十倍。1945年一盎司黄金是35美元,而现在的一盎司黄金是1280美元。

统计数据的失真使得经济衡量标准失真。例如上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的GDP年年增长,而很多美国民众感觉生活改变不大,而且很多都有生活不如以前的感觉,GDP增长并不能代表生活改善。而数据统计因为财富泡沫和虚拟经济的增长而失真,使得国家计划和企业生产发展计划形态虚设,致使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需求严重脱节。社会需求和生产不匹配,就导致社会再生产无法延续,那么社会再生产停顿或萎缩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

本节总结:财富泡沫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因为虚拟经济的发展,财富泡沫大量产生。财富泡沫的产生使得社会再生产的可延续秩序遭受破坏。因此社会发生经济危机,通过经济危机让大量的财富泡沫破灭(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弄不明白的财富蒸发问题),这样社会的再生产秩序才可以恢复正常。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澜霏和耗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是通病。

三.  破坏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其他原因

前面将的财富泡沫破坏社会再生产秩序,导致经济可循环可持续遭受破坏。现在这里要简略的指出西方还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一)         政治制度问题

西方的政治制度,因为实行的是多党制度,而且是每位公民都有一炮实行民主选举。看起来好像很科学,但实际这样的政治制度却破坏了经济可循环发展秩序,使得经济无序发展。每一政党上台都需要象民众进行许诺,大量的福利许诺都需要以财政支出为代价,财政收支无法平衡就迫不得已进行赤字财政。每一届政府执政时都会给后人流向客观的赤字。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长时间积累就会破坏整体经济。还有,因为政府替换,不同政府倾向性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无法延续,这使得西方政治制度呈现十分严重的短期化功利性,。而很多对国计民生重要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不是5年或者6年就可以完成的。总的来说,西方政治制度是短期化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可持续可循环发展不利。

(二)         西方的企业制度有些也不利于经济循环发展

1.     职业经理人

西方的有些企业制度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如职业经理人制度。职业经理人是西方企业制度的一个特色,股份公司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公司,公司视业绩情况分一定红利奖励高管。表面上来看,公司获利,那一定的比例奖励高管是应该的,合理的。但这样的制度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因为企业获利,有可能是政策因素,也有可能是恰逢其时,并不一定就是高管的贡献。而且高管的贡献也不值高额的报酬。因为企业制度是这些高管们设计的,他们就无限延伸使得高管的薪酬大量分散了企业的获利。获利高报酬,那么破产或者损失有没有惩罚?完全没有,高管们处于私利利用职权,设计高管报酬制度是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侵蚀。严重消弱企业的资本蓄积能力,破坏企业可持续发展。

2.     企业制度设计

西方企业的制度设计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如保险企业的赔付机制设计。一般的保险公司都是按照概率来设计运行的。通常用大概率事件的小资费来覆盖小概率事件的大费用。

这样的制度看起来科学,但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如忍受保险制度设计以前是按照70年平均寿命设计,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保险公司的养老不得不延长退休来解决问题。但人们因为长寿了,那些寿命延长保险获利则无人提及。还有,保险企业都是私有性质的,他们拿民众蓄积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失败则破产了事,最后的包袱还是需要政府来承担。因此保险制度需要更多改进。这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因为本章的字数幅度问题这里我们不对政治制度和企业制度对经济可循环发展的不良影响展开细述。大家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就可以了。

本章结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理论的关键。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因为财富泡沫,财富泡沫是因为虚拟经济的高度发展。财富泡沫破坏需求真实性,错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非生产性领域导致社会再生产发展停滞萎缩,是危机爆发的总根源



[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p27,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郭大力、孙亚楠翻译,作者亚当斯密。

[2] 1847年《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5-6年的危机周期更改为5-7年。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一卷,P78,人民出版社1995.

[4] 《资本论》第三卷,P278,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作者马克思

[5] 《资本论》第三卷,P548,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作者马克思

 

[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P273,作者凯恩斯,徐毓枬翻译,商务印书馆1997北京。

[7] 《货币论》下卷(作者注:此书写作于1930年),P304,凯恩斯著,蔡谦、范定九、王祖廉翻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北京。

[8]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结构与变迁》,P37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作者刘明远。

[9] 《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P44,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作者美国唐帕尔伯格,孙忠翻译。。

[10] 《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P33,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作者唐帕尔伯格,翻译孙忠。

[11] 《美国货币史》,P497,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翻译巴曙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 同上,P500

[13] 来源是百度百科,看来源引用是李守孔著的《中国现代史》73年版,台北三民书社,因为只是举例说明并不需精确数据,故而本书采用这个数据。

[14] 引用之《美国通胀历史与分析》唐帕尔伯格著,P177-184图表数据。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您版。

[15] 《美元的命运》,P14,,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美国马丁迈耶,翻译钟良、赵卫群。

[16] 引用自好金贵网站。2016年文章《2016年各国外汇储备最新排名》

[17] 《衍生产品市场》,P1,作者罗伯特L麦克唐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翻译钱立。

[18] 《日本房地产泡沫研究综述》作者:宋涛、尤方圆,发表于2013年九月的《学术探索》

[19] 《货币哲学》,P123,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作者德国西美尔,翻译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

辛一山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早年经商,从事国际金融与贸易,涉及行业众多。2004年顿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得失,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遂转而进入理论研究,现成为全职的理论研究者(偶有授课或开讲座)。诚恳地希望网友们给予指教。有学术探讨或指正观点…
每日关注 更多
辛一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