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自己不关门,强大的步伐阻挡不了——德国之行的感触

潘向东 原创 | 2018-09-19 16:3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出国走马观花的机会并不少,但近期由于受国内股市低迷、民企举步维艰、中美贸易战升级、经济指标回落等悲观氛围的影响,心情像倒翻的五味瓶,这次再有机会在德国呆一段时间的时候,对他们的城市和企业,观察的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自然与以前并不一样。

  就像以前觉得德国人大白天很多人坐在街边喝啤酒聊天,似乎很惬意,但这一次似乎觉得他们的行为与国内有些人在街边打麻将、斗地主没什么两样,无聊的消遣时光。这种看法的变化可能与心情高度相关,可能会影响我的判断,但还是把它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

  德国企业家眼中的中国企业家

  在与一家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该企业的运营主管Marda,就好奇地问他,对中国企业家的印象。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也保持了德国人的严谨态度。

  他说:任何事物都符合辩证法,有好的一面就会有不好的一面,我就先说中国企业家的三大优点,然后再说三个缺点。

  三大优点:

  1、办事迅速,执行很快;

  2、办事灵活,很会变通;

  3、商业意识很强,能敏锐地扑捉到商业机会。

  他说既然符合辩证法,那么优点往往也就伴随着缺点,三大缺点也是优点衍生出来的。三大缺点:

  1、办事迅速,执行很快,但缺乏持续性,一件事往往缺乏耐心,坚持不了很长的时间;

  2、办事灵活,很会变通,但很多时候不讲规矩和程序,有些规则朝令夕改;

  3、商业意识很强,能敏锐地扑捉到商业机会,但很多时候只关注短期利益,不太关注中长期持续发展。

  看到Marda的回答,我们还会去怀疑老外不了解我们吗?

  AI技术的运用劳动力紧缺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离法兰克福不远的一个小镇,我们参观了一家给宝马汽车做配套零部件的企业。在生产线,我们看到除了有几个工人在做搬运,其他的流水线都已经是机器人在操作。

  带领我们参观的技术总监介绍,他们公司是从2014年开始引进机器人代替人工,这四年发展迅速。由于德国很重视劳工的保护,工会的力量很强,所以从生产线置换下来的工人,只能逐步裁减和更换工作岗位。在与工会谈判的过程中,他们会陈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经营的困境,并列举一些同类型企业已经开始把加工制造搬到劳动力便宜的东欧国家。他谈到,在德国只要理由充分,工会都会支持企业的决定。

  在与这家企业的管理人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德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自2014年之后,AI技术在德国的制造业企业得到加速推广。尽管推广AI技术在开始的时候资本的投入会比较大,但考虑到产品的良品率和后续的维护费用,AI技术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从这家企业了解到,生产线采用机器人之后,良品率能达到95%以上,以前采用人工操作,良品率只能达到60%—70%。

  过去我们一些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中国经济换挡走向低增速主要的理由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但从AI技术的运用来看,劳动力并不是制约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智能化工厂只需要一些后台管理人员和搬运工。

  这让我们联想到近期平安资管准备加大AI技术的运用,裁撤一些投资人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谈经济增长的时候,需要把劳动力修改为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研究也需从过去的索罗—斯旺模型过渡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未来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将是资本和创造技术的人力资本。

  这对目前工资成本上升的“制造业民工”和“金融民工”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迫于人工成本压力的企业可能更愿意选择技术替代。

  德国企业家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我们与一家被中国企业收购了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交流。他们的高管仍然由德国人担任,与收购前相比,变化不大。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问道目前一些西方经济体提到中国资本的收购都很敏感,不知现在德国的企业界怎么认为。

  他谈道,近几年来,中国资本确实在德国收购了很多企业,例如去年7月份以来,德国政府已审查50多起企业收购案,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与中国企业有关。这样德国的一些政治家就提出要求限制中资企业购买德国企业股份,还有的政治家建议审查中企收购德国公司股权的触发线,从目前的25%降低到10%。

  但他认为这是政治家的看法,作为企业家赚钱是核心,一个企业不赚钱很可能会经营不下去,政治家在台上和在台下都不会去关心、也关心不了你的企业能不能活下去,你要听了他们的话,企业经营不善,最后破产了,没有谁会对你的企业负责,况且政治家很有可能任期满了,下台了,想关心也关心不了。

  对于技术存在对中国溢出的影响,他认为,企业要是经营得不错,谁愿意被国外的公司收购?已有的技术让企业经营都很困难,都可能面临破产,这个时候还能被海外企业并购,并且还能卖个不错的价钱,对企业而言,并不是坏事。至于同行企业担心技术外溢,那他们可以来收购呀。就像他们企业,发出可以并购的意向很长时间了,可是欧美没哪家企业对他们企业感兴趣,现在中国资本进来,有什么好指责的呢?

  当然对于去德国收购企业的中国资本,他也建议收购后需要尊重和适应德国的企业文化,避免收购后出现企业核心人员的流失和引起劳资纠纷。

  德国人对中美贸易战的态度

  在德国的行程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与德国人交流当前中美贸易战,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的。交流的答案还是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期。

  很多交流的德国企业人员认为,中美都属于大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有14亿人口,而德国只有8千万人口,与两个大国比较起来德国属于小国,小国是很难得罪大国的。所以他们建议德国两边都不要得罪,努力地与两个大国都做好生意。

  尽管这些话可能是他们看到我们是来自中国,即便对中国近年来的快速扩张有怨言,出于礼貌这样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产品需要销往全球,中国和美国自然是他们的重点客户。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消费市场为主导的市场体系,没有哪个企业会去得罪自己的客户,也没有谁愿意去选择站在哪个客户这一边。

  德国人也开始担心“房产泡泡”

  在国人的印象中,德国对房地产的把控是最为成功的,国内一直把“德国模式”与“新加坡模式”相提并论,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效仿的楷模。

  假若新加坡更多是政府作为结果,那么德国是有一套针对房地产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例如:根据德国的《经济犯罪法》,如果房价超过指导价的20%就被认为是超高房价,如果不立即将价格降至合理范围内,出售者将面临最高5万欧元的罚款;如果超过指导价的50%,则被认为是房价暴利,除了巨额罚款以外,还有可能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在针对炒房方面,更是严格限制,在住房交易中,假若未住满10年就出售,需要缴纳25%的资本利得税。

  在与德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很多人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没有买房,哪怕首付只需要付三成,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德国人不像咱们中国人,他们青年人买房只能靠自己,不太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取到支援,这跟中国的年轻人不一样,国内的很多年轻人购房都是父母提供首付款。所以德国很多年轻人只能靠租房过日子。

  从交流的情况来看,德国目前购房和租房的家庭大概各占一半。为了稳定租金价格,德国的州政府与行业协会根据地区与收入差异制定了“合理租价”,一旦房东所定的房租超出“合理租价”的20%,即构成了违法行为。同时德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有效,合同一经签订后房东不能随意涨价,房东无权随意终止租房合同。2016年,执政的社会民主党(SPD)颁布了一项名为“禁止房产滥用”的法律,向违法短期出租手中房产的房主征收最多10万欧元的罚款。

  即便是这么严格的法律,也并没挡住这两年来德国房地产市场的剧烈升温。与我们一起随行的德国小伙子,一聊到德国的房价,就开始不停地抱怨,说两年前法兰克福的公寓新房才4-5千欧元/平米,现在已经涨到6-7千欧元/平米。他还说整个德国的大城市的房价都在上涨。

  在解释房价为何上涨时,他说道,柏林和法兰克福的房价上涨还可以理解,因为柏林出台了很多政策,吸引了很多搞技术产业和创新企业进驻柏林,人口增加自然对房地产的需求会增加。法兰克福房价上涨是因为英国脱欧,法兰克福将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很多金融企业的总部将迁向法兰克福,这将带动需求增加。但其他城市跟着上涨,很难理解。

  从公开的资料我们也可以看出近两年来德国房地产的情况。英国伦敦的房地产顾问公司Knight Frank最新公布的2017年全球城市房价指数排行榜显示,德国首都柏林房地产的平均价格上涨了20.5%,名列全球第一,汉堡房产价格14.1%的增幅名列全球第7,紧接着就是第8名的慕尼黑(13.8%)以及第10名的法兰克福(13.4%)。报告还称,在2016年房价涨幅超过20%的12个城市里,只有柏林一个城市2017年也实现了超过20%的涨幅。

  从中看出,只要存在价值洼地,哪怕限制条件很苛刻,同样会受到青睐。根据Knight Frank的分析,2016年柏林精品房的买主中,来自中国的买主占了14%,加上美国和中东的买主,这3个地区一共占了42%。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国际买主的加入,自然会打破已有的均衡,其他的城市在柏林、法兰克福等城市的带动下,有比价效用的作用,价格也就会跟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依然在加速,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自然旺盛,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改善性住房的需求也会旺盛,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实现房地产价格的相对平稳,就需要加大房地产的供给,加大保障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来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单靠严刑峻法、苛刻的政策调控是很难改变这一趋势。

  市场为王,过去是,未来也是

  中美贸易战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有缓和的迹象,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回落的迹象比较明显。此时大家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似乎在加重,目前“国运”一词也成为了网络的热词。

  由于改革开放之后,融入到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经济才迎来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与我们最大的出口国出现了贸易摩擦,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很多人担心中国未来的出口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压,也就顺理成章。

  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并且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对全球的企业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没有哪一家企业愿意放弃这么一个巨大的市场。政治正确对发达经济体的政治家而言也许是第一要务,但对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家而言,赚钱永远是第一要务。德国的企业家这么想,可以推广的是美国的企业家也会这么想。所以,只要我们自己不改变开放的国策,我们继续的融入到全球的分工体系之中,发达经济体总会盯着咱们这14亿人口市场的“肥肉”,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会是这样,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会停止,经济体量进一步做大的趋势也不会停止。

  因此,面对外部的压力,政策的关键是把内部经济激发出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14亿人口的市场,谁都会流口水!

个人简介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每日关注 更多
潘向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