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央妈创设CBS 降准是喂水CBS是输液

赵建 原创 | 2019-01-25 14:15 | 收藏 | 投票

  这几天政策层动作很大。央妈创设CBS流动性支持银行永续债,银保监会允许保险机构购买银行二级资本债。很多人不明白怎么回事,还是从过去那种量化宽松的货币主义思维来理解,所以有点迷惑。

  其实逻辑很简单,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过去的降准是给银行“喂水”,可惜胃肠已经饱和没法吸收进入血液;现在创设的cbs是输液,直接把葡萄糖输入银行的血液循环系统。只有把水转化为血液,银行的肌体才能向实体经济供给信用。

  这个从央妈的货币之水,向商业银行的信用之血转化,需要的是银行的资本。大家知道,资本是银行的道,是银行风险资产的“奇点”。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本钱充足,有足够的非预期风险缓释能力,银行的资产负债才能纲举目张。没有资本,就无法经营风险资产,也就扩张不了信用。

  以前的降准也好,增加各种麻辣粉特辣粉也好,其实都是在银行间流动性上增加空间,增加银行的备付金头寸,但并没有办法解决信用的问题。也就是我说的“货币拯救不了信用”,以及现在大家公认的,如何将宽货币转化为宽信用。

  从去年上半年,央妈实际上已经开始在流动性上放松,可以说是水漫银行间,但是仍然无法转化为信用的血液来支持实体经济。究其原因,核心的就是资本的问题。

  通常来说,银行是在资本,监管,流动性等约束下追求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首要约束就是资本约束。在银行可以自主经营的环境里,经济资本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约束,但是现在巴塞尔协议下,尤其是在中国,资本主要是监管资本,因此资本约束也就可以归入监管约束。

  银行不缺钱,缺的是资本。也不仅仅是银行会计的腾挪。不良核销就不用说了,虽然首先占用的是准备金,但是连着资本的,都是利润留存的嘛。当前最消耗资本的是大量回表的表外资产。可以说,就银行这点家底,在经历了几轮不良核销后,加上资管新规要求的表外回表,存量还自顾不暇呢,哪还有本钱来扩张增量信用。所以,只能白白的看着水漫银行间,只能买点利率债等资本不计提或计提少的资产。

  央妈降准和再贷款是“喂水”模式,解决的主要是银行的流动性约束问题。通过放松银行的流动性约束,强化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但是注意,现在很多人认为央妈向经济放水的模式是,央妈给银行钱,银行拿着央妈的钱给实体经济。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物货币的思维,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信用创造货币,银行贷款的同时,货币也就产生了。除非银行拿着现金贷给企业。

  先贷款在企业端形成存款,之后轧差盘头寸的时候流动性约束才出现。因此单纯的喂水模式,与银行扩张信用真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比如,银行a贷款给企业a,出账后马上形成一笔企业a存款,如果这笔存款的使用都是在银行a的账户上,比如企业a的上游付款企业b也是银行a的客户,那么银行a放的这笔贷款根本不需要流动性来养着。除非企业a要求转账的对象开户行不在银行a,以及两家银行间进行清算时轧差出现缺口,这时才需要拆借流动性。

  所以,水喂再多,解决不了资本问题,也无法疏通传导渠道。那就只好直接给银行资产负债表输液吧。注意,这里的cbs不是央妈直接买银行的永续债,而是给银行的永续债进行流动性“赋能”,一是可以换成高流动性的央票,二是可以成为各种辣粉的合格抵押品。这就提升了永续债的吸引力。

  永续债是银行一级资本。那么二级资本怎么办?银保监会就出马了,允许甚至支持保险机构购买银行二级资本债。这样银行资本扩大的空间就出来了,信用扩张也有了基础。但是你又问了,核心一级资本怎么办?只能靠利润留存和增发。利润是有限的,而且必须分红,那靠股市再融资?破净的情况下又发不了。所以,银行最核心的“道”,还压着一座大山。

  资本的问题正在解决,但最好不要掩耳盗铃自我麻醉。资本本质上是风险最后的缓释,这是商业银行意义上的。对实体经济来说,资本是生产要素,是创造增加值和利润的,这是整个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如果只是交叉互持,只是会计腾挪,对真实宏观风险和系统性问题一点用处都没有。大国金融不应该这样。

  水漫金山了,胃肠吸收不了,就开始输液,强化资本系统,以强化信用扩张能力,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要知道除了资本约束,当前最大的还是监管约束,比如严监管这几年创设的监管指标,就像一道道绳索捆在银行身上。银行不是带着脚镣,而是被捆成了麻花,还怎么干活。比如同业负债的三分之一比例,MPA的广义信贷增速,等等。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节。

  然而还是老问题,这只是银行供给侧的一厢情愿,在实体经济的需求侧,还有多少满足银行风险偏好的资产?

个人简介
青岛银行经济学家,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闻道智库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学者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