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初学者(8):“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赵峰 原创 | 2019-10-12 06:02 | 收藏 | 投票

 写给初学者(8):“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2019-9-28

对初学者来讲,方法论问题才是最让人困扰的。我们很多的认识偏差和错误,我们很多时候理解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可能是因为方法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是经济学的,我们还没接受经济学的方法。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初学者在方法论方面最容易出现的偏差和认识误区,与抽象分析有关,与分析过程中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有关。由于这一认识偏差的存在,有时候我们很笃信的东西,其实似是而非。

抽象分析不仅是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甚至可以说研究就是抽象分析。就其内容和功能而言,研究就是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就是通过分析把握规律。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要掌握大量的现象,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现象;“抽象”即抽去其表象,揭开其表面的覆盖或伪装,让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呈现出来。或者说,充分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中发现其共性,一般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从商品开始。商品是什么呢?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那些那些东西,面包,服装,住房,手机,电脑,电视,都是商品。可能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作为研究的材料的不是面包也不是衣服,不是手机也不是电视,它们都是具体的商品,却又不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商品”。马克思通过研究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就隐藏在“商品”之中,却不在每一个具体商品的表象之上。所以,需要借助于“抽象力”,将这些成为具体商品的商品的表象抽去,将其丰富多彩的特殊性抽去,使其共性和一般性呈现出来。抽象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商品是两个因素的结合: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个作为抽象分析结果的商品是可以研究的,而每一个具体的商品却不能作为商品而进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现代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和“资源稀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来考察一下“经济人”概念的构建。“经济人”即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人,它是一种特殊的构造,一种抽象分析的结果。经济人有两个要素或者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自利指的是人的经济行为的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家庭追求收入最大或者效用最大。所谓理性,一则是指人的行为总是有目的性的;二则是指人具有获得充分信息并迅速作出成本收益分析以得出最优方案的能力。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这两个条件都可能牵强。比如,人不完全是自利的,人们有时会有利他的行为动机;人也不完全追求物质利益,有时候非物质的激励也可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至于说人是完全理性的,则受到更多质疑。我们很容易认同人是理性的,但是对完全理性则同样容易持怀疑态度。不过,“经济人”的这两个特质,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来把握和理解的,并不是说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是严格意义上的自利和理性的。经济人的这两个特质是从经济活动中大多数人身上体现出来,而不是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描绘。其实,也只有这样的抽象的人才可能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都不能成为我们借以研究一般意义的经济学的对象。

抽象分析的另一个任务是揭示规律。规律在事物运动当中,在事物关系之中。规律客观存在,却不会在表象上呈现出来。我们在事物的表象上,看到的是偶然性和特殊性,而规律是必然性和一般性。揭示规律,认识规律,需要想象力,需要抽象分析。因为社会经济现象的高度复杂,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事物之间的一般的规律性的联系隐藏在表象之后,我们只有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抽象思维,才可能从表象的背后发现实质,从特殊性中找到一般性,从联系的内部看到规律。为了抓住事物的本质性,为了解释现象间关系的规律性,我们需要将影响事物存在和事物关系的某些因素暂时撇开,放在一边,集中注意力于某些因素。这样做,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或者不存在。这实际上是一个思想上的“可控条件实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就是营造一个可以控制的实验条件,方便我们在有限条件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要研究供给的变化规律,就是供给与影响供给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当影响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供给会随之有什么样的变化。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供给的变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成本,价格,需求,收入,税收,货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我们显然不能将影响供给的所有因素都纳入研究进程——纳入所有影响因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何况即使纳入也无法展开讨论——因此需要抽象,需要抓住主要因素,而将其他因素暂时放在一边,也就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我们可以暂时先研究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得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然后,再顺序引入其他先前被暂时撇开的因素。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很重要,它能保证我们的研究进程逻辑的顺畅,保证我们基于前提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初学者在作抽象分析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最容易出现的偏差,就是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而一旦在研究进程中改变了初始条件,分析的进程就会发生偏转,结论自然也相应变化。我们研究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得出的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是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有的同学的分析却不是这样的。在他看来,价格提高,供给增加,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是,价格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需求会减少,供给适应需求,也会相应减少,于是供给曲线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之后就向右后方折返,成为向后拐的曲线。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有问题的。有特殊的供给曲线是这样的,但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原因就在于分析过程中未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我们的前提是讨论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其他因素是被抽象掉了的,是被假设不变的。而我们这位同学在分析过程中,不小心打开了后门,将“需求”因素悄悄放了进来;改变了前提,也就改变了分析的进程,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一个错误分析得出的分析错误。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是抽象分析的重要法则,也是经济分析的一般原则。我们在对不同方案比较时,只能是在限制条件下讨论问题,也就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否则我们讨论就得不出结论,或者是得出毫无意义的结论。上上个学期第一次课,讲“经济”概念时讲到选择和“机会成本”,举了弗里德曼端盘子和卖国旗的例子。弗里德曼中午有两个小时,可以端盘子得到价值十五元的午餐,可以卖国旗得到二十元的收入;经济的选择当然是卖国旗。课后有同学发邮件提问——关于您上课举的一个例子,端一中午的盘子换一顿价值十五元的午饭和打一中午工换取二十元哪个比较经济,您说获得二十元的比较经济,但是我觉得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打工和端盘子哪个的付出更多,进而选择更经济的方案。我的回答是——我们是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讨论问题的,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既定条件就是,弗里德曼拿出中午两个小时的时间资源进行配置,两种配置方式中,除了收入不同之外其他都相同。这样的结果就是确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抽象分析?抽象分析中为什么要“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呢?一来因为事物的复杂性;二来因为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世界是高度复杂的,影响事物存在和联系的因素有无限的多样性,纷纷扰扰且变化多端;而人脑是有限的,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既无法获得事物存在和联系的一切信息,也没有能力同时对这无限的信息加工处理——即使借助于高级计算机也不可能。于是,在我们有限认知能力基础之上,就只能采取抽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这样一个认知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吻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过程。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