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初学者(37):“市场失灵”·信息问题

赵峰 原创 | 2019-11-01 07:29 | 收藏 | 投票

 写给初学者(37):“市场失灵”·信息问题

2019-10-28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相对于计划调节,市场调节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促进企业竞争,丰富产品供应,刺激劳动者提高积极性。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市场调节是无效或低效的,是不甚理想的,这种情况叫做“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市场失灵”的情景,有信息问题、垄断问题、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收入分化问题几个方面。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信息问题。

信息很重要,它是经济决策的依据。经济行为主体依据经济信息做出自己利益得失的算计,作出生产经营的决策;经济行为主体依据经济信息了解市场情况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计划,改变资源配置的格局。从微观到宏观,从家庭到企业,信息对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相对于计划经济中的计划信息,市场信息尤其是是价格信息是灵敏的,及时的;以市场信息为依据的调节也往往是有效的。但是市场调节存在失灵的现象,有些市场失灵与信息问题有关。

市场失灵中的信息问题指的是,经济决策高度依赖市场信息,但市场在提供决策信息时可能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或者导致市场运行效率的下降,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导致市场失灵的信息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种,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

所谓信息不充分指的是,我们在市场决策时,通常不能得到完全和完善的信息,我们只能在有限信息条件下做决策,这样就存在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当然是信息越充分越好。信息越充分,对事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了解就越充分,所作出的判断就越有可能接近事物本来面貌,并接近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获得充分信息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根本上来说,世界是复杂的,而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没有能力获得对事物的充分完善的认识。再说,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对于决策来讲,当然是信息越充分越好。但是,信息越充分,就意味着越高的信息成本;而信息成本太高之后,可能会改变成本-收益核算的结果,使有利的决策变得不利。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接受不完备的信息,接受有风险的决策。

讲一点奥利弗·哈特(1948-)的不完全合同理论,它与信息不充分有关。奥利弗·哈特是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开创者,他因此理论贡献获得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基于世界的复杂性,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信息获得要付出成本,合同往往是在不完全信息背景下签订的,从而是“不完全合同”。不完全合同意味着,合同约定了某些事项和某些权利,而将某些事项或者权利留到以后相机处理。从股份公司的权力配置来讲,就有了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从企业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就有了合同收入和剩余的关系。合同收入是固定的,剩余是变动的;剩余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我们前面讲“月光下和树荫下的做工者”的故事时讲到这个意思。

不完全合同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与委托代理有关。我在街道口有个门面,可以进行经营活动。我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经验,就委托朋友来经营。我与他之间就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我是所有者,委托人;他是经营者,代理人。我们之间是需要签订合同的。因为信息不可能是充分的,合同就必然是不完全的。合同要求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来进行经营活动,但代理人有自己的利益,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合同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可能的机会主义规定周全的惩戒措施。这样,合同越不完备,合同漏洞越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就越有可能。

在宏观调控中,信息不充分也会带来问题。经济运行总会呈现周期性,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则会出现衰退,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则会出现膨胀。宏观调控的法则一般来讲是反周期的,衰退时制定和实施膨胀性政策,扩张货币供给或者减免税收;膨胀时制定和实施紧缩性政策,压缩货币供给或者增加税收。信息的不充分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信息不充分,可能会对整体形势作出错误判断,比如将局部问题整体化,或者将短期问题长期化;即使基本趋势判断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对未来变化把握不准,对政策实施的可能后果没有把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就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调整力度很大。经济有其自身的周期,衰退之后自然会有复苏。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有其周期。一般来讲,从货币政策落实到其发挥作用,有六到十八个月的间隔。这样,为治理衰退而实施的货币政策,在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可能经济已经复苏,于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推动力量。

所谓信息不对称,可以理解为交易双方之间,或者合同各方之间拥有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对称,有的处于信息优势,有的处于信息劣势。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信息劣势一方,所以信息不对称是机会主义的重要诱因。前面讲的委托代理问题中,从合同签订来讲存在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从机会主义产生的动因来看,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与委托人本来就存在利益的不相融,如果因为信息不充分而使合同存在可以利用的漏洞的话,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明显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就有更大的动力去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在此,给大家讲一点乔治·阿克洛夫(1940—),他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者,与斯蒂格利茨和斯彭斯一起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贡献分享了2001年的诺贝经济学奖。阿克洛夫的信息不对称思想,很好体现在他1970年的著名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所谓“柠檬”市场。指的是次货市场,或者二手货市场,存在售卖者与购买者之间显著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甚至会破坏市场存在的可能性。以旧车市场为例。假如市场上存在三个等级的旧车,六成新的,四成新的,二成新的,车主的评价分别是六百元,四百元,二百元。车主对于旧车显然是有着信息优势的,对于自己车子的性能,质量等了若指掌。潜在购买者对于每一辆旧车都是陌生的,他们处于信息劣势,他们进入旧车市场就像进入原始森林一样。因为处于信息优势,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购买者的出价将会是保守的。假如他出价六百元,可能买到的是六成新的,也有可能买到的是四成新的,还有可能买到的是二成新的;如果买到的是四成新和二成新的,就吃了大亏。这样,不管出售者对自己车子的性能质量如何夸夸其谈,信誓旦旦,购买者都将会将其看成是二成新的;不管出售者对自己的旧车要价六百,四百还是二百,出于保险,购买者考虑的出价都是二百。对于六成新和四成新的旧车的所有者来说,留在这个市场就没有指望,于是就会离开,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信息不对称可能会破坏市场。

说到了阿克洛夫,推荐大家读一读他和另外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合著的一本通俗著作《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讲的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操纵与欺骗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讨论了可能的政策含义。针对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欺骗和操纵多说几句。欺骗和操纵固然是破坏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它会损害整体的社会福利。可是,如果说一旦发生了这种损害行为就要求政府出面,要求政府干预,则可能是过于敏感,过于依赖了。十八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哥(1727-1781)是这样说的——“期望政府来防止这类欺诈行为的发生,就如同想要政府为所有可能摔倒的儿童都提供床垫一样。”“被欺骗的消费者将会从经验中学习,从而不再与欺骗的商人打交道,这个商人将会陷入信任危机并且最终因为他的欺诈行为而受到惩罚。”信息不对称固然是“市场失灵”,但某些一时的失灵却是市场可以自我矫正的。引入政府即使可以一时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有时候,“市场失灵”可能是虚晃一枪,是为某些利益的介入提供一个借口,对此要有警惕。

这里介绍的最后一个信息问题是信息失真。从事件的发生,到被人们注意和观察到,到观察者的识别-判断-分析-形成可传递的信息,到信息借助于某种媒体的传递,到决策者获得信息并进一步分析判断最后做出决策,再到决策信息进入实施环节,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可能存在信息的漏损,消减,变异等等;可能在决策的环节就发生了信息失真,也可能在实施阶段出现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就可能意味着决策偏离现实,也可能意味着实施偏离决策。信息的失真可能有客观的因素,因为信息传递渠道过长而导致的缺损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问题并不严重,而且是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的。信息失真更普遍的情况可能与机会主义有关。尤其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如果扭曲信息有助于代理人利益的实现,代理人就有充分的动力去扭曲信息。文明殡葬应该说是一项好的政策,但是去年江西省某些地方在推广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居然出现了挖人祖坟的事件。这样严重扭曲政策的行为,显然是机会主义的表现。

信息很重要。有人认为,上大学之所以重要,上什么样的大学很重要,倒不一定是因为上大学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不一定是因为不同层次的大学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教育,而是因为上大学和上什么样的大学具有显示功能,提供显著信息。能够上大学显示你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能够上211或者985大学显示你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多的发展潜力,更广的拓展空间。要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评可能很复杂,很麻烦,而简单化地用第一学历来评价和取舍就很方便,而且大致不会太错。看起来是庸俗的做法,其实是信息经济学的观念。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