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初学者(40):“市场失灵”·“马太效应”

赵峰 原创 | 2019-11-04 11:00 | 收藏 | 投票

 写给初学者(40):“市场失灵”·“马太效应”

2019-10-29

《圣经·马太福音》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远游,给三个仆人每人一笔银子谋生。三年后主人归,甲仆说用主人给的银子经商赚了二倍,乙仆说用这些钱放利赚了一倍,丙仆说为防丢失将银子埋进了地里。主人对甲、乙奖银,对丙则收回了原来给的银子。这就是“多的,再加给它,使之更多;没有的,连它仅有的也夺过去”。

经济学中常常用“马太效应”来描述市场经济调节下的收入分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出售要素来获得收入。个人天赋不同,持有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市场对其所提供要素的评价不同,获得的收入就不同。一个建筑工人持有的搬砖的要素与一个软件工程师持有的写代码的要素是不同的,市场的不同评价决定其不同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流量,累积成财产就是存量。收入的分化会形成并加剧财产的分化,富者越富而贫者越贫,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收入和财富分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信息技术的大进步和大发展进一步成为成为收入和财富分化的助推力量。

经济学上用赫希曼指数(即基尼系数)来描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其分值指的是最富1%人口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比如,赫希曼指数为0.2,说明这个社会最富1%人口占总财富的20%。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赫希曼指数就是0.2。根据国际标准,赫希曼指数0.4是安全边界,超过这一水平说明收入分配不平等已经达到危险的水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干预;我国前些年的赫希曼指数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水平,达到0.56(有的经济学家的评估更高一些,也有的经济学家评估更低一些)。最富1%人口占有全社会总财富的56%,这是相当危险的不平等程度。我国的赫希曼指数由改革开放之初绝对平等的0.2猛升到相当危险的0.56,说明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确实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解释一下,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这个指标一般叫做“基尼系数”。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个指数实际上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1915-2012)提出的,它与某位叫做“基尼”的人没有什么关系。阿尔伯特·赫希曼是德国犹太人,二战期间后来去了美国;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思想家,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在经济学的很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创造性贡献。

一个国家在收入分配上保持一定的差距是合理的。没有收入差距,所有人维持相同的收入水平,必将削弱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人是自利的,人对经济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得到收入的激励。只要开放市场,只要让市场来评价人们提供的要素,收入差距自然会产生并扩大,个人为谋取更多收入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不过没有必要担心差距不大,而要担心差距过大。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收入差距过大不是一件好事,可能蕴含着危险。收入差距过大,会让处于收入底层的人们产生受剥夺的感觉;会让人们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感觉再努力工作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收入差距的凝固化还可能加剧社会阶层流动的困难,使社会板结,让人们在丧失进取心的同时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一个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可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成为一个火药桶。

可以讲一点赫希曼的“隧道效应”。赫希曼的这一思想来自他的一次驾车遇堵塞的经历。他驾车来到隧道口,遭遇堵车。心情渐渐变得焦躁。后来发现车流开始慢慢动起来,心情也渐渐放松,有些舒适。很快,这种放松和舒适灰飞烟灭,而且变得更加焦躁。因为自己所在车道虽然也在走,但像蜗牛一样爬行,原先跟自己等在一起的隔壁车道的车子已经将自己远远甩在后面。赫希曼用“隧道效应”来告诫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国家要处理好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虽然改革和发展能给所有公民带来好处,但是如果收入差距扩大而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话,收入落后的阶层会产生更大的不满,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危险的。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变化,经济学家往往是乐观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1901-1985)的研究表明,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而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阶段,收入差距将会缩小。在以横轴表示时间或经济发展,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坐标系里,收入不平等变化呈现“倒U”形状。这就是“库兹涅茨倒U曲线”。经济发展早期之所以收入差距扩大,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好处被少数人即富人占据,而一般收入阶层还未能充分分享到经济发展的利益。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一般收入阶层有了更多参与经济发展,更多分享发展利益的机会,于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降低了。导致一般收入阶层参与经济发展利益分配的因素中,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富人和穷人之间,在积累物质资本,或者利用物质资本获得收入的能力上有着天壤之别。而在积累人力资本方面,富人并不比穷人有多少优势。就接受教育的能力而言,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应该是相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收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教育的发展及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的增强,富人相对于穷人的获得收入和积累财富的能力下降了。

库兹涅茨的研究给人们带来了乐观的想象,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之后,人们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各国的收入差距事实上是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尤其如此。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帮我们打破了“库兹涅茨神话”。皮凯蒂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主要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表明,“库兹涅茨倒U曲线”并不存在,资本主义收入分配总体上是趋于提高的。从库兹涅茨选择的研究时段及其数据材料,确实可以得出19131948年间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的结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收入比(即资本存量对国民收入的倍数)大约是67倍,而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数据降低为3倍左右;美国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也从45%50%降到35%左右。但是,当皮凯蒂将研究时段拉长之后,他发现,“倒U”现象消失了。美国的不平等现象在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大幅下降之后,在五十到六十年代之间低位徘徊,而到了七十年代之后,又开始急剧上升。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收入比已经回升到6倍左右,而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本世纪初的最高水平45%50%。这样来看,被库兹涅茨看成是规律的不平等程度降低,只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皮凯蒂相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可能加速。从上个世纪二十到五六十年代的收入差距缩小并处于低位,与国家干预主义有关,与市场权力受到约束有关,与福利国家政策有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收入差距的加速扩大,与自由主义的兴起有关,与国家放松经济管制有关,与市场权力的泛滥及资本对劳动的放肆剥夺有关。

皮凯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为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歌功颂德的;皮凯蒂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勇气正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有胆量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值得尊敬。为此我推荐大家阅读他的《21世纪资本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必然现象。既然在解决收入分化问题上市场是失灵的,政府干预就很有必要。我国的收入分化曾经达到很严重很危险的程度,不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些年我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上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很多切切实实的成效,这应该是针对市场失灵有责任的政府的作为。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