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幸福指数排名

刘植荣 原创 | 2019-02-03 20:17 | 收藏 | 投票

 下图VisualCapitalist引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2018年世界幸福报告的数据,列出了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25国和最低的25国。芬兰傲居第一,挪威、丹麦、冰岛、瑞士分列第2-5名。

幸福究竟在哪里?
作者:刘植荣


中国中央电视台近日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问道:“您幸福吗?”莫言答:“我不知道。”央视也曾问一位73岁的拾荒老人:“您觉得您幸福吗?”老人答:“我耳朵不好。”当央视追问一外出打工者“您幸福吗”时,这位农民工不耐烦地说:“我姓曾。”不少网友表示,这看似无厘头的回答,背后却有无尽的辛酸和沉重。

尽管幸福难以名状,但人们却一直追求着幸福,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

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就是饥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人活着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人权。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便有了最原始的幸福感。

吃、穿、住、医、养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又会产生对安全的需求,要求一个没有威胁的生存环境,过安宁的生活,也就是央视做幸福调查时一受访者所说的“生活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此时,安全感就成了衡量人幸福与否的一个新的指标,如果在某一国家的人认为没有安全感,不幸福,便会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去生活。移民,正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用脚投票”。

人是感情动物,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又有了对幸福的新的追求,那就是情感需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谊,公民之间的和睦。人对情感的需求,其实就是一个字“爱”,人只有感受到有人、有组织、有社会关爱他,他才会感到幸福,也就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说的“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也是墨子早就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停留在满足前三个层次的需求上,人还有尊重需求,就是要求自己得到社会的尊重,实现自己的社会属性,成为一个“公民”。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们都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人权。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等自由,其目的就是尊重所有公民的意愿表达,确保公民从受尊重中感受到幸福。

最让人有幸福感的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人在不受胁迫、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自我实现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主观上讲,它能让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彻底发挥;从客观上讲,它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众多的发明创造和新思想、新流派的形成,都是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中实现的,发明家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研究,思想家凭借自己的某种社会愿望而求索,正如英国20世纪伟大学者布兰特·罗素所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幸福感与他所在的各种环境休戚相关,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

例如,一个人在某公司工作,月薪5000元,但老板对员工漠不关心,只向员工要效益,同事间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相拆台,那他就感受不到幸福。如果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月薪同样是5000元,但老板不但关心员工的工作,也关心员工的生活,关心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同事间关系融洽,彼此信任,团结互助,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立刻有了幸福感。

由此可见,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只靠增加收入是无法增进幸福的,必须改善各种环境,满足人们对幸福的不断追求。上升到国家层面,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发展经济本身。如果GDP在蹿升,可人们的幸福感却在下降,这说明,发展经济的方向出了偏差,产生效率的同时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

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贫富差距过大。过大的贫富差距不但会诱发各种犯罪,还会让社会各阶层之间充满仇恨,穷人和富人都不会因此感到幸福。穷人认为自己受到了富人的剥削,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十足的改善,他们照样缺乏幸福感,因为他们在与周围的富人比较,尤其是那些不劳而获,靠不正当手段致富的人。富人纵然有金山一座,但同样也不会幸福,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在家到处安监控,出行雇保镖,成年累月生活在惶恐之中。 

所以,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要让效益让位于公平,在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时,要着实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和被边缘化的市民的收入水平,化解由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增进全体居民的幸福感。


不丹模式与公众幸福追求

作者:刘植荣

 

2012628,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宣布从2013年起,每年的320日为“国际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今天是“国际幸福日”一周年。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愈演愈烈,社会冲突不断升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于是,联合国近几年积极宣传不丹发展模式。联大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具有现实意义,在公共政策目标中对此予以承认具有重要意义。

2013320是第一个“国际幸福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辞说:“追求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渴望过上快乐、充实的生活,没有恐惧和物质的匮乏,与自然和谐相处。”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联合国代表还讨论了幸福的意义,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和平与总体幸福感是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真正指标。

19727月,不丹老国王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去世后,年仅17岁的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结束了英国的求学生涯回国继位,他说:“我可以努力做个爱民的国王,但我无法保证不丹代代都有好国王,为了不丹人民长远的幸福,我们必须推行民主,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辛格国王非常重视保护不丹的生态环境,使不丹原始森林的覆盖率在亚洲排名第一,并于2005年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辛格国王还勇于革自己的命,主动要求结束世袭君主制,还权于民。20083月,不丹首次通过选举产生了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使喜马拉雅山脉上这个神秘的袖珍国家走上了民主之路。

辛格国王访问印度时,有记者问他不丹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不丹国王这样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迷恋国内生产总值?我们为什么不关注'国民幸福总值(GNH)’?

为了计算“国民幸福总值”,不丹还提出了4个主要支柱、9个关键指标和72个不同项目标准。

不丹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受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并有一批经济学家专门从事“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在2012年举行的“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联合国会员国商定必须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个支柱结合起来,以平衡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给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在国内生产总值以外还应制定更广泛的指标来衡量进展情况。20125月,联合国环境与经济核算委员会正式颁布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建议各国把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考虑到国民经济账户中。

虽然对幸福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当人能够不受金钱和时间的约束而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各种合法活动,这就是幸福。这正如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写的那样:“人类最美丽的命运和最神奇的运气,就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获得报酬。”

美国芝加哥市的玛娃·柯林斯办了一所学校,专门教育那些有劣迹的孩子,她把这些人们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几乎都培养成了大学生。鉴于她对教育的突出贡献,里根总统和老布什总统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长,但均被她婉言谢绝。柯林斯太太认为,她在课堂上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教学过程给她带来快乐,让她感受到幸福。

金钱和物质性的财富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因为人在满足了温饱、安全这些生理和生存需求后,必然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实现公民权利。

心理学家蒂姆·凯瑟认为,时间上的闲暇比物质上的富裕更能让人感到幸福。时间闲暇,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去享受乐趣。相反,如果一个人为了温饱而奔波,为了一套房子而拼命,为了攒下足够的医疗费而忙碌,那么,他就必须时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上、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压力,就不会有幸福感。因此,在工作之余,休假以及退休成为所有人关心的话题。公民的幸福指数,会伴随合理和谐的休假而上升;而在长期的工作之后,在合适的年龄“光荣”退休,用丰厚的养老金度过安逸的晚年,更是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此外,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在2008年委任了一个“经济表现的评价与社会进步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认为,政治话语权可以让人幸福,是生活质量不可分割的一个维度。政治话语权能够矫正公共政策的偏颇,落实对公共机构和官员的问责,表达出公众的需求,增大在重大决策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让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公共生活的包容性都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要想让公众普遍幸福,就要做到财富分配尽量公平,让社会和谐,使同胞之间充满友爱,改善人的生存环境,给居民更多的休闲和自由,给公民提供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多的参与政治的机会。

个人简介
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qq:327954416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植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