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把关税作为开国第一税种

刘植荣 原创 | 2019-06-18 11:49 | 收藏 | 投票

 美国为何把关税作为开国第一税种

作者:刘植荣 

当年,美国在组建联邦政府后,出台了《1789年关税法案》《禁运法案》《不来往法案》等法案,目的在于以关税等手段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做法的效果一直广遭质疑。可以说,美国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策源地。

本作者2019年6月1日刊发的《美国独立战争: 因抗击英国高额关税而起》,主要阐述了美国独立前殖民地时期的贸易情况。殖民地初期的自由贸易促进了殖民地的繁荣,但后来英国巧立名目对殖民地征收进口货物关税,阻碍了贸易自由,让殖民地人民失去了贸易机会,限制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这必然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本文继续论述美国独立后到内战爆发前这段期间关税政策的演变。

1.美国独立后的13年关税权归属各州

美国独立后的13年内既没有宪法,也没有国君,更没有政府机构,而各州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拥有关税权,并且各州之间也互征关税。

大陆会议1776年7月4日宣布的《独立宣言》,并不是以国家名义宣布的,而是以13块殖民地的名义联合宣布的,宣言中强调这13块殖民地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1781年生效的《联邦条例》也仅仅是一个盟约,联盟的名称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直译过来就是“美洲众国联盟”,当时,人们把派往联邦议会的代表就叫“大使”。最初汉译这个联盟名称的人把“State”误译成“州”,从此,中国人就一直认为美国一独立就是个统一的国家。

《联邦条例》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各州同意加入一个稳定的友善联盟,以便它们共同防御、保障自由、促进彼此间和整体上的福利”,“各州人民均可自由出入来往各州之间,享受同样的贸易特权,交纳同样的税赋”。当时的美国是比现在的欧盟还松散的一个联盟,联盟就有一个联邦议会,主要负责为独立战争筹款等事项。

 

美国独立战争来得太仓促,各州都拿不出钱来打仗,而当时大陆会议以及后来的联邦议会都没有征税权,独立战争主要靠发行的2.42亿美元的大陆券支持。由于美国宣布独立时,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普遍使用西班牙银元,而且这种货币在美国各州也流通,于是,大陆券便采用“元”作记账单位,并采用十进制货币体系,避免英镑货币体系里进位制的繁琐。

大陆券没任何实物资产支持,没有人愿意持有它,导致大陆券价格暴跌,到1780年,大陆券的价格跌到面值的2.5%,次年,大陆券一文不值。这是美国发生的仅有的一次通货膨胀(内战期间南部邦联也发生过一次)。

可见,发钞的本质就是征税,而且是人头税,人人都要交这个税。美国建国者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直言不讳地说:“大陆券的作用其实就是征税,是为大革命支付的税。”尽管发行了大量大陆券,独立战争结束后仍留下4000万美元的债务,这也是日后征收关税的一个理由。

1783年9月3日,美国与英国签订了《最终和平条约》,独立战争正式结束,但该条约仍把13个州称作是各自独立的国家,而征收关税是国家主权行为,因而,关税权一直被各州牢牢攥着,直到1789年美国通过了第一个关税法,关税权才被联邦政府收回。

2.《美国宪法》把征税权赋予国会

1787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在费城独立厅艰难通过,在出席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中,只有39名代表在宪法上签字,还有16名代表反对这部宪法。

支持宪法的人,主要是商人和企业主,他们希望通过宪法把各州组成一个真正的国家,由于关税属于国家主权,这样就可以废除各州之间的关税,有利于商品流通,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

而那些既不是商人也不是企业主的人则反对这部宪法,其中包括《独立宣言》的签字人。反对宪法的人认为,13个州之所以要独立,就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控制获得自由,现在,如果再创建一个国家来控制各州,把征税权等权利让渡给中央政府,这场大革命不是白闹了?

支持宪法的人叫“联邦人”,反对宪法的人叫“反联邦人”,在宪法起草和批准过程中,两派精英围绕是否要建立一个中央政府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联邦的人发表了85篇论辩檄文,其中51篇出自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之手,汉密尔顿也是美国关税制度的总设计师,下文会有更多的笔墨谈到他。

以“我们合众国人民”名义制定的《美国宪法》,赋予国会征收“财产税、关税、进口税和消费税”的权力,税收的用途仅限于“支付合众国国债、国防和公共福利”,同时还规定“未经国会批准,各州不得对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征收包括关税在内的任何税”。国会还有“调节与外国、合众国内部各州以及与印第安部落的贸易”的权力。可见,制宪者们已考虑到了贸易保护问题。

1788年6月21日,新罕布尔州成为第9个批准该宪法的州,《美国宪法》开始生效。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1732-1799)在临时首都纽约市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从这天开始,美国才有了中央政府,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州不再是“国家”。

有了政府,政府运转需要钱,可钱从哪里来?没别的办法,只有征税,但征什么税,这就属于政治技巧了。

 

3.美国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策源地

上文提到,独立战争留给美国4000万美元的债务,新政府要清偿这笔债务;另外,政府自身运转也需要钱。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税,1789年7月4日,他起草的《1789年关税法案》在第一届国会上通过。

汉密尔顿是出生在英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私生子,后成为孤儿,11岁便到美国当伐木工。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作为华盛顿的助手功勋卓著,独立后,为美国政治、金融、商业制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开创了美国政党竞争的先河,为美国留下丰富的政治遗产。

密尔顿在美国是知名度很高的建国者,10美元钞票上的头像便是他。2015年,百老汇还上演了根据他的人生经历改编的音乐剧《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设计的关税制度,除了筹款还债和维持政府运转外,还有一个重要考虑,那就是保护美国的幼稚产业。他担心英国会把美国限制在农业和原材料生产上,遏制美国工业发展。他认为,新兴的美国要想在世界上获得真正的独立地位,就必须经济独立。而要想做到经济独立,就必须通过关税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汉密尔顿1791年给国会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贸易保护理论,他指出,美国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的服装是家庭生产的,食品也大都是由家庭生产的。如果不限制英国价廉货物进口,这些家庭企业必然受到重创。所以,政府必须通过关税保护美国的幼稚产业,必要时甚至可以禁止某些货物的进口。他还提出,把征收的关税拿出一部分补贴出口,把美国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此带动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华盛顿总统对汉密尔顿提出的关税制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790年1月8日,他在发表《国情咨文》时说:“自由人民的安全和利益需要发展制造业,在重要物品尤其是军事物品上不能依赖他国。”

1807年,国会通过了《禁运法案》,阻止英国货物来美国倾销,导致美国自英国进口的某些货物下降了一半以上,有的变得非常昂贵甚至很难买到。1809年通过的《不来往法案》进一步筑高贸易壁垒,作为对英国和法国的惩罚。

由此可见,美国组建联邦政府后便立即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想以此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贸易保护理论。正因为如此,美国经济史学家保罗·贝洛奇称:“美国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策源地和坚强堡垒。”

4.美国建国者们为避免百姓抗税征收间接税

征税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处理不好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爆发革命。英国因征税不当不但弄丢了北美殖民地,在历史上还引爆了几次革命。

英格兰国王约翰(1167-1216)在位期间,对封建贵族的遗产税涨了100倍。1215年6月10日,贵族在伦敦市民的支持下发动暴动,劫持了国王,并于6月15日强迫国王签署了《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商议并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英国的另一个国王查理一世(1600-1649)因征税遭到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民众的抗议,引发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内战,战败后被送上断头台。又经过几十年的动乱,1688年“光荣革命”颁发的《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批准的税收和王室开支均为非法”。

对一些政治家而言,征税是门技术活儿,必须权衡各方利益,既要把税征上来,还不能引起百姓抗税。法国易十四(1638-1715)的财政大臣让-巴蒂斯特·科尔贝(1619-1683)说:“税收技巧恰似拔鹅毛,在拔毛的时候不要让鹅叫。”

在过去,王室或政府都是征收直接税,就是对百姓的财产和收入征税,纳税人直接把税款交给政府,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税。所以说,直接税也叫阳光税,就是把税征在明面上。

正因为直接税太明显,百姓知道自己交多少税,征收直接税的阻力很大。于是,政治家们就设计出间接税,就是对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征税,如关税、增值税等,这个税先由商人垫付,然后再把税加进价格里向消费者索回,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所说:“尽管你费尽心机去征想征的税,但商人们最终还是把他们自己交的税转嫁出去。”由于商人可以把间接税转嫁给消费者,当然不会抵制这个税。所以说,间接税也叫隐蔽税,政府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税款从百姓腰包掏走了。

美国的建国者们当然懂得这些道理,作为刚刚建立的脆弱政权,不敢对百姓的财产和收入征收直接税,怕引起全国暴动,于是,就打起了间接税的主意,关税便成了首要选项。

当然,政府对征收关税的解释可不是“拔鹅毛”,而美其名曰“缩小与英国的巨大贸易逆差,保护美国幼稚产业”。

汉密尔顿对人们担心关税会提高物价也有一套说辞,他解释说,如果从长远看,关税保护了本国制造业,等本国制造业发展起来,就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商品供给,物价自然就降了下来。

可见,美国把关税作为开国第一税种,并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而是吸取了其殖民宗主国英国的征税教训,征收关税这种隐蔽税,可避免遭到广大民众的抵制。

5.内战前关税一直占美国财政收入80%-95%

最初,美国征收关税非常谨慎,并非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对课税进口货物关税税率也不尽相同,不需要保护的成熟产业关税税率就低些,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关税税率就高些,但平均税率也就是5%的样子。

依据《1789年关税法案》,在国际海运商船抵达美国港口后,先由财政官员上船征收进口货物关税,然后方可卸货。由于是整船整船地征收关税,关税征收成本很低。为了打击走私,美国于1790年成立了缉私局,该部门后来演变成海岸警卫队。

从1792年至1812年期间,关税税率提高到12.5%。在1812年至1815年英美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关税税率翻番到了25%。

《1816年关税法案》继续执行英美战争期间的高关税政策,重点保护美国的棉花、羊毛和钢铁制品,关税税率在1816年高达36%,到1820年达到了40%。《1928年关税法案》更是把关税税率调高到65%,工业发达的北方州一片欢呼,而以农业为主的南方州却极度不满。1829年民主党上台后,积极呼吁下调关税,经过南北双方议员激烈的讨价还价,于1833年通过了《关税妥协法案》,规定在10年内把所有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降到20%以下。

到183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公债都已清偿,无债一身轻,此时民主党下调关税的法案通过并未遇到多少阻力。

辉格党1841年执政后不久,再次把关税税率提高到10年前的水平。民主党在1845年夺回政权后,又把关税税率逐步下调到低于20%,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关税税率基本上不超过20%。

不管关税税率高低,美国从征收关税那天起到内战爆发,关税一直是美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关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80%-95%。

6.关税真的保护了美国的本土企业了吗?

独立战争期间,各州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仍与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进行贸易,既进口军需物资,也进口民用商品,但进口货物量急剧下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这刺激了本土企业的建立,美国人民自己生产短缺商品,如布料、啤酒、威士忌等,但大都是手工业制品。

到18世纪末,美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纺织工业,独立初期的布料几乎都出自手工,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价格极高。

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失败后,试图发起对美国的经济战,从经济上把美国拖垮。当时,英国纺织品价格仅是美国的十三分之一,英国通过禁止向美国销售纺织机械阻止美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逼迫美国购买英国的纺织品。

汉密尔顿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提出,也是针对英国的经济战。通过限制进口廉价货物,保护本土幼稚企业,这样,本国企业没有国外产品的竞争,就好比被锁进了保险箱,可以安安稳稳地发展。

美国独立后,农业、商业、工业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高速发展,但关税是否在其中起了作用,如果关税起了作用,作用力度有多大,这也很难下结论。

1793年至1815年,英国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这期间,英法两国商船都被政府征用投入战争,这为美国的国际贸易提供了绝佳发展机会,加之美国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美国港口成为大西洋西部贸易的集散地,美国从战后的萧条中迅速复苏,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代。

这个繁荣时代归功于贸易保护,还是归功于英法战争给美国让出了发展空间?要想得到可靠的答案,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和大量的数据分析。

再有,1830年至1860年,美国关税税率开始下调,并在大部分时间保持较低水平,但这期间恰恰是美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30年,经济发展与关税税率负相关也对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了挑战。

7.专利保护胜过贸易保护

通过征收关税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土幼稚企业,这种理论一直广遭质疑。但不容置否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始动力。

1787年《美国宪法》授权国会对著作权和专利权进行保护,在利益的诱惑下,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积极性,美国很快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发明大国。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自己好不容易发明个东西,结果被别人仿造复制,自己连研发的本钱都赚不回来,就没人愿意从事发明科研。 

伊莱·惠特尼1793年10月28日申请了轧棉机专利,1794年3月14日获得批准。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改写了美国的历史。轧棉机剥离棉籽的效率是人工的50倍,这极大地刺激了棉花种植,美国南方棉花产量从1800年开始几乎每10年翻一番,到内战前的1860年,美国南方棉花产量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棉花增产刺激了国内纺织业的发展,美国在1808年只有15家纺织厂,一年后的1809年纺织厂数量达到了90家。

但美国国内市场无论如何是消化不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棉花的,大部分棉花还是要出口,85%的棉花出口到了英国。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出口货物总额的三分之二。

大量的棉花出口又促进了美国国际贸易的繁荣和海运业的发展,美国帆船制造技术很快超越了欧洲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帆船平均吨位在19世纪20年代只有300吨,到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1500吨。快帆船航速达到了每小时29公里,一天航行约700公里,即便是今天的远洋货轮,也很难达到这个速度。这些快帆船在远洋运输中极具竞争力,主要用于美国与中国以及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运输。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美国的家庭企业逐步萎缩,被大工厂替代,1860年,美国制造业雇员人数达到了153万人(此时的农业就业人员为588万人),其中制鞋业12.3万人,棉纺织业11.5万人,男士制衣业11.5万人,木材业7.6万人,钢铁业4.9万人,机械制造业4.1万人,毛纺织业4.1万人,造车业3.7万人,面粉业2.8万人,皮革业2.3万人。从1810年至1860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值从2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工业产出国,但此时的美国的农业产出值要远远超过工业。

科技进步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美国制造的商品有了国际竞争力,贸易保护主义也逐渐淡出美国政治舞台。(本文发《羊城晚报》2019年6月15日A8版) 

个人简介
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qq:327954416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植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