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傅子恒 原创 | 2019-07-04 16:37 | 收藏 | 投票

 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各项数据指标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运行较为平稳。数据显示,自去年宏观调控手段微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努力,去年三、四季度出现的中国经济短期“向下失速”的风险已大为缓解,而一些数据也说明经济稳定的基础依旧脆弱,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复苏需要继续进行积极有效的对冲努力。当前来看,由于内部矛盾积累与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外部一些因素的困扰和挑战,市场主体的投资与消费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一个不利因素打破这一因素,提升微观市场主体对中国经济、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预期,是当前阶段需要努力做好的一个重要功课。

 
                     经济失速缓解 对冲仍需着力
 
总量的指标显示了经济的这种稳定性。从传统拉动经济的增长三大动能来看,1-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8.1%,其中5月份增长8.6%,继续大幅领先于GDP增速,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5.6%,略超去年三、四季度的水平但尚未恢复到2018全年5.9%的同比增长水平;进出口总额1-5月累计同比增长为4.1%,较2018年的9.7%的同比增长下降较多,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物价表现方面,3月份之后,CPI同比增长回升至2%以上,5月份达到2.7%,PPI自过去3年的持续上升之后,进入2019年回落至0-1%的水平,从上游与外部输入等各种数据显示,全面通胀并无基础。数据说明,时至年中,年初市场一度出现的过度悲观预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纠正。
但一些结构的观察则显示稳定的基础并不牢靠。仍从投资来看,1-5月总量数据的5.6%累计同比属于较低水平,去年一季度之前这一数值在7%以上,去年四季度以来政策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主要只是在基建方面“精准发力”,从结果看,虽然对投资形成了对冲和平滑,但并没有撬动投资总量出现恢复性增长,投资乘数效应尚待进一步发挥。1-5月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由去年全年的9.5%升至11.2%,比重由18.92%提升至21.18%;第三产业投资由去年全年的5.5%增长至1-5月的7.1%,比重由59%提升至63.7%,但第二产业累计投资由去年的5.2%大幅下降至3.2%,比重由37.4%回落至33.62%。这些数据表明,投资总量的稳定主要依靠房地产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拉动,构成第二产业主体的制造业投资继续收缩。由于行业问题累积,房地产投资的边际扩张程度有限,并且继续扩张面临巨大风险,而第三产业投资的生产性后续回报不足,对照以制造业收缩,成为中国经济后续增长的隐忧,这些隐忧需要经济出现自主性增长方能消除,需要政策持续努力。
以下微观的数据可以强化景气回升仍需努力的判断。一是,最新公布的2019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2.3%,虽然降幅收窄,但仍处向下的滑落之中;二是中国制造业PMI指标3月份开始由升转降,5月重新跌破50荣枯分界线,反映生产者信心再度趋冷;三是外贸进出口数据回落,由于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虽持续下降但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2018这一数据为34%,低于十年前峰值的一半水平,高于美国20%、日本30%左右的水平。进出口活跃度降低对整个经济结构尤其是微观企业主体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各种影响,这是市场自主投资与消费层面信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根源。
而结构中的亮点在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在全民关注之下出现了突飞猛进式的增长,1-5月同比增长了11.9%,其中研发设计服务投资增长速度达到了27.1%,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了15%;外贸方面,多元出口的努力也逐渐见到效果,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外贸稳定的关键因素。
 
                  短期观察须建立在长期信心的基础之上
上半年经济表现需要进行多元的观察,笔者在此希望强调的积极信号在于,与2018年三、四季度深度下滑的数据相比,经历政策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初步摆脱回落失速风险,这是政策效应的最大收获。市场应该还能记得,在年末与年初的时候,各方对今年经济表现的预测普遍悲观,有声音甚至认为2019年将是多年以来“最为悲观的一年”,时至年中,政策的努力打破了这种极度悲观预期。同时,去年困扰中国经济稳定的一些系统性风险隐患,经过政策努力也得以明显缓解,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稳定,虽然结构问题较多,但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机率较小。这些都属于积极的变化。
中国经济短期的表现须放在长期趋势的背景之下进行观察。从经济禀赋来看,中国经济长期累积存在总量问题如许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彻底进入买方阶段,以及对比基数提升加大后续增长难度;也有结构问题房地产拉动与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远未完成新增长动能持续培育等;也有周期波动中的贯性叠加力量景气下行与低迷对市场信心压制投资与消费信心的恢复、激发与提升需要时间,等等。而外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叠加增大了上述压力与困难。从内外部环境因素角度,在如此激烈变化的基础上,上半年宏观数据的取来实属不易,政策对冲效果也预示着,对于经济出现的短期困难,中国是有办法进行应对的,中国经济具备韧性和回旋空间并非虚言。并且,一些数据表现存在改善空间也显示着,政策后续对冲仍具备巨大空间,对此应当具有充足的信心。
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笔者仅从两个方面进行提示。
 
首先从宏观基本形势与政策预期角度来说,6-6.5%的增速虽然是国内经济增长的新低,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旧保持了排名前列的速度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定在三成以上的水平,国内就业形势稳定。中国内需积累形成的巨大的消费购买力,在市场需求层面形成对各类创新的吸纳力,如果承认资本逐利的本质难以被长久抑制,那么,从长期来看,只要我们的政策对头并保持长久的定力和耐心,那些由人为力量暂时阻断的贸易与投资流出,最终仍将被重新吸引过来;由此,保持与巩固中国经济的市场吸纳力,将是政策制定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政策层面,决策层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判断的基础上稳中求进,着力化解各类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战略布局,也将可以奠定政策层面的预期基础。
 
其次,从长周期来看,中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上升的发展时期,依靠自身发展的路径惯性,以正确的战略决策、实施为依托中国国力增强的趋势将会保持这一判断的基础于,中国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由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力要素的优化整合配置带动的生产、消费扩张仍将持续;中国40年发展累积形成的物质、技术与智力财富将会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依靠要素生产率提升、尤其是持续的教育、智力、知识、智慧以及技术累积带来的劳动要素创造力的提升,将继续带来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中国东、中、西部递度推进发展过程中,中西部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趋近”本身所引发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而带来的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张,如此等等,都是后续增长的空间保障。如果承认这些事实具有的“确定性”,也就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并不以外部力量的干扰而逆转。
 
以下具体的几个数据可以对上述判断进行简要的“量化支持”。以总量数据对比,2018年中国GDP为13.6万亿美元,美国为20.5万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66.34%;按人均计算,中国刚刚超过美国的1/7,尚不及美国的1/6。另以这些年投资建设突飞猛进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这一领域为例,根据《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84.65万公里,公路密度50.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公里,铁路路网密度136.0公里/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数据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公路网密度为71 公里/百平方公里(2017年的数据),按照2018年增加0.76公里/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即便美国公路不再发展,我国公路网密度要赶上美国尚需要27年时间。而向先进与发达国家趋近本身,即是中国经济回旋与继续成长的空间。
               
以创新改革为市场发展注入新动力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需要融入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与决策之中。从政策与预期引导角度,笔者认为,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判断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牢牢抓住开放改革这一时代主题,依靠创新革为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将是宏观调控与政策施为的着力点。而创新改革的要义,在于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增量与存量改革应当并重;以增量改革为存量改革创造条件,同时以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在这一思路指导之下,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构建符合技术进步与市场创新要求的新制度、新机制,是激发市场原创活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及推动存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
 
从政策实践来看,去年四季度以来,决策层对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微调,表现为以基建精准投资方式对冲投资下滑,以顺应新形势要求、降低社会平均资本成本为特征的“中性货币政策”稳定市场流动性预期,以大力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方式带动增量改革,并且在存量改革中注重发挥市场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这些措施方向正确,假以时日,必将产生强化信心的实际效果,需要持续推动进行积极、有效地落实。
 
创新性改革对资本市场的正向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认为,科创板的创设,长期而言对于推动社会科技创新以及对生产力带来的增量贡献属于增量改革的重要构成;证监会日前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准入与购并条件的放松,可以视为希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盘活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布局,属于存量改革的重要构成。而沪伦通、中日ETF互通、A股指数加入MSCI与加入富时指数,等等,这些措施都显示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持续开放的步伐正在加速。笔者相信,对这些重要政策的布局与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被市场更深刻地感知。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定位提升,中国资本市场信心增强、活跃度增强与移健发展,也必将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推动力。
 
本文应约发表于7月2日《中国证券报》“观点与观察”版,有删节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