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当保持定力 兼顾稳增长与促改革

盛松成 原创 | 2019-09-27 15:1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货币政策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对抑制短期内经济的急剧下滑有较大作用,但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通过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也并非没有代价,应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

  目前国外央行货币政策普遍趋向宽松,而中国货币政策仍保持常态。9月24日,人民银行易纲行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综合分析中国国内的形势和国际背景,中国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时期,货币政策除了考虑逆周期调节外,也要配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LPR报价下降不等于降息

  LPR(贷款基础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市场对8月20日的LPR报价颇为关注,因为这是改革后的第一次报价。从报价情况看,1年期LPR报4.25%,比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10bp,较此前LPR报价下降6bp;新增的5年期以上LPR报价为4.85%,比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5bp。9月20日,1年期LPR报价进一步下降,报4.20%,而5年期LPR报价与上月持平。

  有观点认为,LPR改革的实质是降息,我不这么认为。LPR报价主要是市场因素的作用,是通过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LPR形成机制改革和传统意义上的降息是两回事。降息一般是指央行下调政策利率。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降息,中国以前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加息或降息。在LPR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未来如果降息,主要是调整MLF为代表的政策利率。目前人民银行并没有调整这些利率。

  通过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LPR形成机制改革,实际上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8月31日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会议还强调,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供机制保障,提供动力支持,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

  以前中国贷款定价是参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这些基准利率已经有多年未变,因而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利率,比如OMO利率、MLF利率等,主要影响的是金融市场利率,但难以通畅地传导到实际贷款利率。此次LPR形成机制改革后,贷款定价有了新的锚,这就是LPR报价。而LPR采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定价方式,这是此次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样一来就打通了央行政策利率变化传导至实际贷款利率的渠道。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可以经由“货币政策利率—LPR—贷款利率”这一渠道来实现。

  货币政策空间充分、是否降息仍待观察

  就货币政策而言,首先,LPR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银行具备了更多的金融宏观调控工具,例如通过MLF利率的调整引导实际贷款利率走向。目前MLF的利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有较为充分的调整空间。第二,近期国外央行货币政策普遍趋向宽松,欧洲央行宣布重启量化宽松,美联储年内降息两次。这些都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更多空间。

  然而,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调整,除了考虑经济逆周期调节外,也要同时兼顾内外平衡,考虑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水漫灌的危害,一是造成通货膨胀,二是推高资产价格,三是不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因为这会提高改革的成本,而使应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得以延续。此外,还应考虑汇率稳定的因素。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也应避免大水漫灌。我认为,降准的效果仍待观察,而且我们还要继续关注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和中美经贸谈判进展的情况。

  货币政策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对抑制短期内经济的急剧下滑有较大作用,但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通过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也并非没有代价,应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除了容易导致通胀高企、资产价格承压外,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甚至可能阻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也是多年来中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根本原因。往长远看,正如易纲行长所言,“再过几年,如果哪个国家,特别是哪个主要经济体还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那么这样的经济体应当是全球经济的亮点,也应该是市场所羡慕的地方”。

个人简介
1956年0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