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师一起思考——富兰克·奈特《经济学的真理》读后感之一

傅子恒 原创 | 2020-01-13 18:14 | 收藏 | 投票

  《富兰克·奈特文集:经济学的真理》(Selected Essays by Frank H. Knight: "What Is Truth" in Econonics?),这本书结集了富兰克·奈特先生著作的第一卷,涉及的议题包括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学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成本”理论与失业研究等。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奈特先生以其新古典经济学者与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主要奠基人的身份,以及培养出了包括弗里德曼、布坎南和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诺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应大师级学生,而闻名于世。奈特先生出生于1885年,在20世纪初叶即已成名,时至今已近百年,如今离他去世的1972年也已经50多年了。而令笔者惊讶与感叹的,是其经济思想深邃和前瞻性,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的演进如此吻合或者接近,使笔者觉得重新“发现”一个常读常新的大师(当然也很惭愧,因为是首次阅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犹如美酒的积淀,愈久而更见其香。

   经济学与科学、与伦理学、与哲学与人的意识、与行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部文集里,是奈特最为关注的重要方面,奈特在这篇文集中有多篇论文试图直接阐述这些问题,散布于论文中的金句比比皆是,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对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也许并非巧合与偶然的是,近几年以关注与现实世界主流焦点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创新著称的经济学诺奖,颁发给了经济学与行为心理学、创新与消费福利以及伦理学等交叉的研究领域,也算是距今数十年之隔的奈特先生的远见,在现实世界的一个映射吧。而经济学与科学、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一直都是现实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显然仍待理论方面的新的突破进行更具体阐释。

   科技发展带给人们怎样的伦常冲击?人类发展最终会屈从于自己一手创造的人工智能吗?从十数年前的“多利羊”与“克隆人”,到两年前战胜人类顶尖级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AlphaGo),再到近期流传出的在美国试验成功的“杀人机器人”,每一次的被称为“科技突破”的重大事件发生,都依旧会对已经“适应”甚至“疲惫”了科技与社会剧烈变化的人类神经,对人们的认知和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引发人们对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对行为心理与人伦关系演变的关注与关心,而与这种关注、关心伴随的,还有深度的忧虑和焦虑。

   如果说上述几个例子有些极端、话题过于宏大的话,那么将镜头切近拉长,关注我们日常的生活变化,我们也能够发现,这种周期日趋缩短的变化之剧烈,其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的积累,所带给人们的冲击,同样的深刻与强烈。有一个近期在朋友圈流传的段子很能反映这种情绪。这个段子是这样的:

   人类发明的什么东西最厉害?

   原子弹吗?不对,最厉害的是手机!

   手机干掉了谁?干掉了电视机,干掉了电脑,干掉了手表,干掉了座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手电筒,干掉了镜子,干掉了报纸,干掉了游戏机,干掉了钱包,干掉了台历挂历,干掉了银行卡,...... 未来还可能会干掉眼睛和颈椎,干掉健康,干掉婚姻,干掉家庭,干掉传统礼节,干掉下一代...... 这个段子令人或会意,或莞尔,或沉重与忧虑一笑——视乎个人的际遇而定——的同时,毫无疑问的是,也足够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

   科技带来消费的迅速升级与叠代,这是过去若干年——其实也就十几、二十年所发生的事。说手机干掉了电视、电脑、照相机也许仍属夸张,但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手机为载体的娱乐、消费、阅读乃至于工作的多元功能,正在替代(至少是部分替代)与重塑上述提到的传统只是单一的生活、娱乐与工作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应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报纸与收音机这两个曾经的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流方式及其延伸的产业链为例,昔日的“主流”变成了“小众”,曾经的职业遭受淘汰(比如收音机维修等),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对时光的流逝,对时代变化的加速,有调侃,有感概,也有对科技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这个段子要说明的,还有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危害的警示。

   科技会天然带来进步吗?意识与哲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发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回到奈特关注的初始话题,奈特认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地与伦理相互影响和塑造。科技进步迎合人们追求舒适与便利的天性,这是正面与中性的评价,但技术进步也迎合并可能加深人们懒惰的天性,以及强化获取不合理需求的便利条件,这却是负面的。而笔者延伸的思考是,科技使人们变得理性,理性是一种正面的评价,但与理性相伴的是许多神话与美好幻念的破灭。比如,科技进步打破了以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神秘感和敬畏心,于是月亮变成了冰冷的岩体,广寒宫的桂花树、吴刚与嫦娥都不见了,闪光的星星变成了岩石、火球或气团,牛朗和织女不见了,人们变得现实和功利;科学在许多方面消除了神秘感,使人们变得对自然与生命不再那么敬畏,也由此消蚀了由敬畏与神秘感相伴的那种朦胧之美。与这种进步相伴的难道没有退步或者遗憾吗?你可以说得益于科技的巨大进步,人们在对抗盲目与迷信方面,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科技带动了人们巨大的物化需求和抗抵自然时的过度自信甚至膨胀,与神秘和美好相伴的人类心灵的丰盈是否受损,那种葆有诗意的、在敬畏中探索世界的精神是否被损害?却鲜有人去认真思考。而人类对自身、对自然、对生命其实还广泛充斥着无知或者说认识的浅薄,却表现出如此的不敬和过度自信,谁又能说取得的只是进步,而没有退步与缺损呢?

   当科技本身成为一个信仰,演变成唯科学主义,而唯科学主义真的就是合理的吗?这个争议与思考由来也久,契合着奈特对经济学与科学局限性的揭示和怀疑,以及对现实世界与人类未来的关怀,而继续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思考。

   对社会变迁、变化还有一个具体而微的观察:三十年来的悄然改变的还有我们日常的语汇和认知。比如“广场”可以是写字楼,传统的被认为阅读纸质版的读书看报,变成了对电子屏幕的阅读。介质发生了变化,今后相信还会有诸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进步还是遗憾、或者说进步中有没有遗憾呢?

   而追随大师的足迹,沿着他的观察与思考的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奈特对人类命运、对经济与行为心理变化虽充满怀疑,但总的基调是积极和乐观的。科技进步的变迁有不利的冲击,但更多的却是可以称得上进步的变化。是的,人类追求舒适与便利,也可能会变得懒惰,一些行为得以根本性地改变了,但是人类总体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一部分习惯会濒于消失,一部分习惯会被替代,也必然创造出新的在伦理上更健康的行为。比如对于竞争的伦理学,人类竞争是一种本能,而因为市场机制的引进,竞争在自利的同时,经由分工与交换,却也可以变得利他与文明,这一本能依旧得以保留,无法消弥,但是竞争的模式和方式却被改变了;技术进步使物质丰盈,人类由着眼于衣食温饱进行的领地争夺,其间相伴的相互的野蛮杀戮,演变成了现代体育场上的竞技夺冠,以及更文明与开放的对外太空探索、对自身生存环境改造、对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竞争。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保有与发挥积极方面,抑制克服消级的方面。这才应是符合时代进步与伦理要求的正确的认知和行为。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期盼。

   在这一基础上重新审视这个具象的问题:手机下一步会干掉什么?其实从积极角度的考虑,不如问手机下一步会带来什么?在怀疑中饱有坚信,奈特的期待(至少笔者觉得是隐含着的期待),是良好制度与机制的施行,以及良好社会规制的推进。且让我们站在奈特的肩膀上,共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吧。

   (本文发表于2019-11-23《中国证券报》读书版,有删节)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