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发展战略如何调整?

黄永刚 转载自 中智科博 | 2020-10-13 10:28 | 收藏 | 投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意味着我国发展战略将进行重大的调整和转变。

 
  1、如何理解“双循环”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不意味着关门封闭,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
 
  2、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具备什么基础?
 
  从供给层面来看,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拥有了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多数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可以同时收获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
 
  在需求层面,我国拥有超大的市场规模,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目前有1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说明中国经济既有潜力,又有引力。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吸引全球优势资源,形成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市场需求为基础,可以使一些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品在国内产生“本地市场效应”,产生出口竞争力,从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实现这样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从供给端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我国经济循环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供给质量,同时要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重点是加快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并积极出台一系列针对居民的消费激励方案。
 
  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新格局的具体路径
 
  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新格局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其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指导,推进本土企业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追赶。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对内生创新的引致作用,而大国经济具有规模性、内源性、多元性等特征,对于一些作为产业基础的关键部门(如半导体的加工设备、电子产业的高档芯片等),是我国产业链体系中明显的短板,同时也是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下缺乏竞争力的部门,必须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进行“扬长补短”。如果某种特定产品的创新一旦成功,就能在全球产品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追赶。
 
  二是以国内价值链为依托,培育本土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一部分企业就可以通过掌握领先用户获得先行者优势,且最有可能成为该行业规则的制定者,有利于实现从供应商角色到发包商角色的转换,以及从全球价值链中的“被俘获者”到国内价值链的治理者和控制者的转型,同时也有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抓住细分市场的商业机会迅速填补市场缝隙,并在这些细分市场上精益求精,最终成为行业中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政府可以在产业集群初步成型之后有意加以培育,发挥我国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若干产业集群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对接,使之成为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四是以“互联网+”数字经济为契机,促进存量优化和增量创新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用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优化经济存量;另一方面,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创新经济增量,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塑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关键技术谱系的国际生产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新的任务和重要合作机遇,不仅要继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而且更要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国内价值链相互衔接,在沿线国家积极引入国内价值链上本土龙头企业的品牌和标准,塑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主的国际生产体系。

 

 

个人简介
擅长领域: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总部经济战略规划设计;产业投资机会及价值评估、投研;项目可行性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从事总部经济研究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乡战略等重大项目概念规划、投资可研…
每日关注 更多
黄永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