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如何循环起来?

黄永刚 转载自 中智科博 | 2020-10-14 14:24 | 收藏 | 投票

  一、“出不去”与“进不来”,循环调整的现实需要
 
  “双循环”发展的政策思路之所以被提出,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原有循环,特别是国际循环部分,遇到了一些问题。
 
  部分出口阻力上升,“出不去”带来循环堵点。自95年以来,全球各国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立案数量震荡上行,由00年以前的个位数升至19年的超过100起,19年的立案数量同比增速也超过了20%。这导致我国出口中的一些品类逐渐面临“出不去”的问题。
 
  客观经济条件变化,同样引发出口阻力。一是随着人口数量红利的逐渐消退,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趋于减弱,像服装类出口增速近年来明显走低。二是我国部分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即便从全球需求的角度来看,也难以完全消化。
 
  部分进口遭到限制,“进不来”形成循环断点。特别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19年以来,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开始下滑转负,20年上半年美国对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信息通讯产品增速降幅超过15%,航天产品增速降幅更是超过60%。
 
  贸易多元化并非出路,循环格局结构调整。在原循环面临“出不去”和“进不来”的情况下,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贸易多元化的方式来重新畅通循环。但事实上,仅仅依赖于国际循环很难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国内和国际循环格局做出新的结构性调整。
 
  二、“双循环”新格局如何建设?
 
  1、扩内需着眼数字经济,调供给化解出口阻力
 
  着力扩大内需,发展数字经济。针对海外国家对我国部分出口的主动限制,可以将这部分需求转移到国内市场进行消化,进一步扩大内需,以便承接海外需求的转移。集中在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可以通过在国内大力推广5G来应对海外限制造成的需求缩水。
 
  预防储蓄倾向上升,疫情减弱消费意愿。扩内需根本途径还是在于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以及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解决消费后顾之忧。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的方式,来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加放心地将收入转化为消费。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足农民收入短板。一方面,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取消农村人口城市落户的限制,让要素的充分流动是的收入差距自然弥合;另一方面,通过脱贫攻坚、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等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补足农村居民收入短板。
 
  坚持供给侧改革,化解低效产能过剩。由于疫情蔓延所引发的需求低迷,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化解因供给端问题所带来的出口阻力。
 
  2、技术封锁创新突破,免税引进消费回流
 
  海外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突破。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价格大幅下滑,这虽然有利于企业扩产,但也使得企业生产更倾向于直接采购而非自主创新。而这次海外部分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限制,实际上也是倒逼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来实现技术突破。
 
  提高创新水平,供需两端发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离不开供需两方面因素的配合,一方面,要培育和扩大全社会对于创新行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在供给端做好人才、资金等资源上的保障。
 
  新基建降低创新成本,多省市公布行动计划。新基建作为新经济的基础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创新活动的应用和推广成本,值得政府和企业资金的合力推动。
 
  推进离岛免税新政,引导境外消费回流。考虑到疫情的影响短期还不会完全消除,民众对于境外旅游购物仍有顾虑,因此,可以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把境外消费转移到境内完成。
 
  三、新格局并非封闭循环,新经济有望实现扩张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需要明确的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原有循环遇到的“出不去”和“进不来”两方面问题所做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并不是无的放矢,因此,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不宜过于延伸。针对能够流畅运转的进出口商品和服务循环,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主动切断与国际的联系,“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也并非割裂关系,如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就有助于拓展我国的出口空间。总结来看,“双循环”的新格局建设主要围绕扩大内需、调整供给、自主创新和引进境内四个方面展开。
 

 

个人简介
擅长领域: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总部经济战略规划设计;产业投资机会及价值评估、投研;项目可行性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从事总部经济研究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乡战略等重大项目概念规划、投资可研…
每日关注 更多
黄永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