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的聚奎书院

蔡律 原创 | 2020-10-07 11:12 | 收藏 | 投票

  钟灵毓秀的聚奎书院

  聚奎书院  蔡律摄

  一、聚奎书院

  聚奎书院是中国五十大书院之一,为川渝两地仅存且保留最完好的清代书院。

  聚奎书院始建于同治十三年(1870),由当时的白沙团总张元富和盐商邓石泉等捐银3600两动工,一年修成正室五间,因经费用尽,张元富去世,停工五年。光绪五年(1879)由当时的江津知县国璋出面劝募,得银5000余两继续修建,建成于光绪六年(1880)。占地21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

  现在我们看到的第一重大门行书阴刻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进门后为灯光球场,书院的学生经常在此举行篮球赛。旁边的香樟是黑石山树径最大的一棵,树干直径4.8米,树龄在400年以上。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

  第二重大门隶书阴刻对联“德星长聚五百里,广厦颜开千万间。”。

  聚奎书院正中大厅为讲学处,抗战时期,白沙人文荟萃,聚奎中学每周周末都邀名人来校讲学,如:冯玉祥、陈独秀、文幼章、欧阳渐、台静农、佘雪曼等。现在是作为学校的会议室。四周小屋原为师生学习室兼宿舍,现在是学校的行政办公室。

  院中有百年以上红山茶数株,冬至前后开花,春分前后才凋零,花期长达三月,春节时最盛,满树朵朵红花,艳丽动人。另有白杜鹃两株,初春盛开,洁净如瑞雪盈枝,非常可爱。后院有罗汉松一棵,高约18米。为500年以上古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多绅张元富、邓清连同知县国璋(满人)等将白沙镇黑石山之聚奎义塾改建。光绪六年(1880)正式成立。正中为讲学厅,后为孔子堂,两侧为学生自习室,周围为教师住所。 

  教学除授“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孝经》外,还课以《汉四史》、《方舆纪要》、《文献通考》等。白屋诗人吴芳吉曾就读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卞鼐曾为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聚奎学堂。

  民国后相继建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抗战后,举行建院60周年纪念,台静农教授赞道:“聚奎能屹然一隅,延续至六十年之久者,诚我国近代教育史所罕见。”

  陈独秀、吴玉章、冯玉祥、黄炎培等均到院参观,无不交口称赞。至今原院规模及碑刻等,均保存完好。院内参天古木簇绕四周,幽静典雅。大门石刻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院门石刻联:“德星长聚五百里;广厦颜开千万间。”院内石柱联为佛学大师欧阳渐题:“是英雄铸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所钟。”现为聚奎中学。

  二、聚奎书院对联

  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近代邓鹤丹题大门

  德星长聚五百里;

  广厦颜开千万间。

  清代佚名题院门

  是英雄铸造之地;

  为山川灵秀所钟。

  近代欧阳渐题院内石柱

  渊渊大振闻三界;

  沨沨高扬播四洲。

  清代袁志沅题鼓亭

  一声晓彻云霄外;

  五姓咸归佛法中。

  佚名题鼓亭

  驴溪三叠天飞瀑;

  马鞍高峙地流杯。

  邓少琴题黑石山门

  到此步步升高,巨石星罗,如蹉如磨,山中自有读书好;

  相逢济济多士,英才玉立,亦文亦哲,世间最重少年时。

  邓少琴题黑石山门

  江声远关白沙外;

  诗冢长留黑石中。

  王利器题黑石山门

  一周怪石;

  九曲青池。

  罗昌一题镜桥

  倚紫园而建学校,听晨钟暮鼓;

  辟丛莽以构精庐,看怪石奇峰。

  清代佚名题院舍

  师生互切磋,饮水思源怀黑石;

  立达相勖勉,利民济世仰青松。

  王维祯题院舍

  寸草浴春晖,犹记三秋沾教益;

  群星聚黑石,不拘一格降人才。

  程智铭等题院舍

  三、聚奎历史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乡人在此开设的义塾。

  清同治九年(1870年),义塾由时任白沙团总的张元富正式命名为“聚奎义塾”。

  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由程绥仁任斋长,“聚奎义塾”更名为“聚奎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天下书院改设学堂,一律兼习中西学科。聚奎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为聚奎学堂,原书院斋长邓鹤翔转任堂长,除留下部分年幼的书院学生外,开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学,全学堂学生共有56人。次年,招四年制高小男生入学。

  民国元年(1912年)聚奎学堂改成聚奎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年聚奎学校定名为“江津县立聚奎初高等小学校”。由于学风好,质量高,两年间学生增至297人,被白眉初著《四川地志》称为“川中模范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于军阀混战,土匪猖獗,黔军进驻黑石山,学校被迫迁到白沙镇桓侯宫与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次年(1923年)又迁到遛马岗(原新本女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又重新迁回到黑石山。

  民国十七年(1928年),学校邀请校友吴芳吉制定校旗,编写校歌并首次撰写校史,写成《聚奎学校史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建成了能容纳1300人的仿罗马歌剧院式建筑鹤年堂。

  民囯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5年―1940年),学校三次获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特令嘉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川东名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学校增办三年制高中,但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于女生人数减少,男生女生实行合班上课。

  1950年,聚奎中学与新本女子学堂合并,更名为“奎新中学”。

  1952年,江津县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学,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并于秋季开始招收高中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逐渐停课。

  1970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当时学校虽未复课,但“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的校名并未明令撤销。

  1972年开始恢复办学,再次招收高、初中新生。

  1978年,恢复校长责任制,同时恢复新生入学考试,学校被江津地区确定为重点中学。

  1984年6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称为“四川省江津县聚奎中学校”。

  1987年秋,江津县人民政府将黑石村小学划入聚奎中学将其设立为“聚奎附小”。

  2001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

  2002年,被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2003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绿色学校”,同年获评重庆市“诚信文明单位”。

  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聚奎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2年9月26日,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四、聚奎文化

  聚奎校训   蔡律摄

  “事不避难,志不求易”

  释义:

  “事不避难,志不求易”语出《后汉书·虞诩列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由聚奎校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亲笔题写。

  其义为立志务求高远,不求轻易成功;做事勇往直前,绝不回避困难。旨在告诫学生: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也要明白任何高远志向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志向高远,脚踏实地,敢拼敢闯,迎难而上方是成就美好人生的不二法宝。

  校训取意古远又充盈现代精神,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既是历代先贤和新时代聚奎人志存高远,不怕困难的精神的融合;又是该校悠久、厚重、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 

  聚奎学风

  “崇德”“笃学”“勤思”“力行”

  释义:

  “崇德”,语出《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就是要崇尚美德,增强道德意识。“崇德”是要求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笃学”语出《论语·秦伯》“笃学至善”。《三国志·吴志·孙瑜传》云:“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就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专心好学。要求聚奎学子做到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

  “勤思”“勤”意谓努力、经常。孔子《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勤思”要求学子们努力进取,不断创新,不能安于现状,默守成规。在学习中必须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力行”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求学生在力行学校精神的前提下,培养他们果断坚毅、敢于拼搏、言行一致、锲而不舍的品德。

  校园文化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组织开展“我运动,我快乐”、“歌声伴我去学习”、“我的座右铭”、“我的一天”、“风筝节”、“跳蚤书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元旦文艺晚会”以及“我爱聚奎”等活动,使学生学习中劳逸结合;学校还成立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20多个社团;并成立“聚奎电视台”。学校形成了以“国学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三个主题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聚奎校歌

  《聚奎校歌》是重庆市聚奎中学校校歌,由陆孟弟、曾德平作词,曾令瑞作曲。

  词谱:

  驴溪河畔,黑石山巅,聚集着我们华夏少年。

  沐浴春风,荫庇樟楠,迎时代曙光接力前贤。

  发扬聚奎精神,创美好明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校风学风牢记心间。

  为振兴中华把重任担在肩,为振兴中华把重任担在肩,重任担在肩。

  蔡律综合百度、聚奎书院(中学)官网等等

  聚奎中学:用“翻转课堂”为百年名校增光添彩

  来源:央广网

  张渝江老师为来宾讲解翻转课堂特

  央广网重庆5月18日消息(记者胡碧莹)聚奎中学办学始于1870年的聚奎书院,历143年之久,从未间断,学校的发展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缩影。其间有梁漱溟、陈独秀、佘雪曼等名人在此传经论道。

  如果在2011年以前说起聚奎中学,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它优美的校园环境、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而会想到它是重庆市重点中学,有着不错的高考升学率。如果现在再说起聚奎中学,最先跳入你脑海的可能就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让孩子学习充满活力

  当前,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竞争严重,高考升学率几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聚奎中学虽为重庆市重点中学,但由于地处农村,学校的发展一直受到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吸引到优质生源。聚奎中学如何“继往开来”?又如何“突出重围”?

  2011年4月,聚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张渝江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遂被其新鲜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所吸引,“能否将翻转课堂引入聚奎中学的课改中来呢?”经过教研组讨论后,他把这个想法向校长做了汇报。

  作为普通一线教师的张渝江,提出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板电脑设备,打造聚奎“翻转课堂”的设想,就并不是偶然。 翻转课堂的提议,很快赢得了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学校组织科研骨干、专家,多次开会专题研讨,论证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互联网视频技术的使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空、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把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录制成视频提到了课前,节约了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练习反馈更加及时,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教学形式的翻转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翻转课堂适应了不同能力和兴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速度快的可以提前学习后面的视频内容,掌握更多、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则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学习,并寻求同学、教师的帮助。

  理念改变带来学校发展新契机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让聚奎人认识到,简单模仿移植不能带来理想效果,只有根植于学校实际的借鉴创新,才能打造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的初步成功,激发了学校师生主动参与学校改革的积极性。最终,聚奎中学提炼出“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即要求学生、教师和学校做独特的自己,找到自身的特色,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过去的自己比,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尽可能发展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聚奎中学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己任,确立培养学生“五会五能”的目标: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一门乐器、会锻炼,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一篇好文章、能用熟练的外语在网上了解外国国情、能绘画、能创新。并将培养“五会五能”渗透于课程、活动、环境等学校的方方面面。

  一小时锻炼、大课间、“我的座右铭我的一天”“歌声伴我去学习” 等每日常规活动有声有色;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越野赛、跳绳比赛、野外拉练、摄影展、书画比赛、演讲比赛等年度活动,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