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休息一百年

宋圭武 原创 | 2020-03-01 14:55 | 收藏 | 投票

         世界需要休息一百年

 

                             

 

内容摘要:新常态本质是发展的一种疲软,是世界需要休息的强烈信号。世界如何休息,在新常态下,世界需要新发展模式,新发展模式的本质是强素质,养精神,而不是扩数量,追速度,要更加注重静,而不是动。首先,需要更加注重制度文明建设。制度文明的本质是公平。如何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核心需要大力缩小贫富差距。其次,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再次,需要更加注重休闲文明建设。第四,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第五,需要更加注重农业文明建设。

关键词: 新常态  世界发展  休闲

    作者简介:宋圭武:1964.10--,男,甘肃靖远人,国家二级教授,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通信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路199号甘肃省委党校中特中心

邮政编码:730070;e-mail:gssgw007@sina.com            

 

    目前,新常态是一个热词报刊杂志,有许多文章都在探讨新常态问题。笔者认为,说世界进入新常态,本质就是世界应进入休息模式

    启蒙运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民主体制,市场经济,形成合力,共同将世界推上高速轨道。如今,世界列车已高速行驶了几百年,也该休息休息了,而且至少该休息一百年。正如人,剧烈运动几十分钟,也该休息十几分钟。

    世界不需要休息,或不能休息的理由有一百个,但有一个需要休息的理由,世界就需要休息。因为世界的发展,是由发展的短边决定的,而不是由长边决定。正如木桶,其容量大小,最终取决于最短板,而不是最长版。

    实际情况是,世界应当休息的理由已经过了一百个,而不至是一个。新常态就是发展的一种疲软,其本质就是世界需要休息的强烈信号。

    1972年一本名为《增长的极限》的书首次发行,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全球的工业化,人口,食物,资源使用以及污染状况等方面进行追踪。他们在模拟计算中所使用的数据最晚截止到1970年,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情景,一直向前模拟到2100年,不同情景之间的差异就取决于人类是否认真对待环境与资源方面面临的问题。如果人类未能认真采取应对行动,那么该书预言,人类文明将在2070年之前面临经济,环境以及人口的全面失控和崩溃。

    根据这本书中的观点,为了维持不断增长的工业增长,必须保证同样水涨船高的资源需求。然而随着资源逐渐耗尽,价格会出现上涨,获取资源的成本增加。而伴随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投入资源开采行业,人均工业产出效率将开始下降,根据书中给出的时间点,这一趋势将从大约2015年左右开始出现。随着企业成本增加,农业将出现减产,导致人均食物供应量下降。健康和教育服务将受到削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将从2020年左右开始导致居民死亡率的上升。从大约2030年开始全球人口将开始下降,速度大约是每隔10年减少5亿人,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准将倒退到1900年代的水平。

  根据该书中的表述,导致全球崩溃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限制。然而作者在书中同样也对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做了论述,包括污染持续加剧的后果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

    那么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正确?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收集了该书出版之后近40年间的实际数据并将其与书中的预测进行对比。他们对比了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的全球经济,农业和食物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在加上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以及英国石油公司统计数据等大量权威统计数据来源,结果显示在该书1972年出版之后的40年间,全球的各项数据基本沿着作者当年在该书中所做的预测路径运行。研究人员对数据的分析显示,衰退的第一阶段可能已经开始了。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经融危机以及随后的经济不振或许便是这种资源危机的先兆。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导致不可持续的高债务水平,食品和燃料价格水涨船高。石油资源已经濒临危机的边缘。许多独立研究者已经发出警告,称易于开采的传统石油资源产量已经到达峰值,难以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就连向来保守的国际能源机构(IEA)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石油产量的停滞可能是一场全球性崩溃的先兆。有些人说现在对页岩油,砂岩油以及煤层气的开采或许将能够缓解这种危机,但这里的问题是这些新的资源来源还需要多久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其开采可以维持多久,以及开采这些资源的成本有多高。如果开采的成本过高,其产生的连带效应将是广泛的。

    如果说《增长的极限》一书所设想的情况的确正在发生,这也预示21世纪,世界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是应进入休息模式。

  世界如何休息,在新常态下,世界需要新发展模式,新发展模式的本质是强素质,养精神,而不是扩数量,追速度,要更加注重静,而不是动

首先,需要更加注重制度文明建设。

制度文明的本质是公平。如何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核心需要大力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世界财富的不平等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发布报告称,如果目前世界不平等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所拥有的财富将超过其余99%人口的财富总和。乐施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财富在全球财富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2009年的44%增至2014年的48%,预计2016年将超过50%。2014年,在余下的全球52%的财富中,大部分(约46%)为其余人口中20%最富有的人所掌握。剩下的人口仅拥有约5.5%的全球财富,平均每个成年人拥有3851美元,仅是富人平均财富的七百分之一。

    财富的不平等,既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政治合理化建设。乐施会执行总干事温妮·拜厄尼马说,如果不解决不平等问题,扶贫的成果将倒退数十年不平等令穷人贫上加贫,他们从经济这块蛋糕中分得的部分越来越小,而极端不平等阻碍经济增长,最终整个蛋糕只会越来越小。另外,财富的不平等最终也导致政治权力不平等,民主政治会被金钱政治所替代。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建议: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真正实现按劳分配,这里尤其要大力提高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三是要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累进税;四是国家要加强分配的调控和管理;五是要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人道主义关怀。

    其次,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将世界历史拉入到了一个以科学和人为中心的时代,科学成了拯救人的主要手段。但这种启蒙有两个内在的缺陷。其一,有巨大的现世主义的成长力。由于人的精神渐渐远离超越界的制衡,人们的关注点会更加投向今生今世,而不是来世。其二,有巨大的物质主义的成长力。科学与人的结合,物质是最大的收益者,物质在科学的改造下,成为了人们的新神。而人的精神力量,仅仅变成了物质的外壳,其内含更多被公共交换价值或货币所替代。

    这两个缺陷最终导致了世界发展中的一些列新问题。其一,焦虑感的普遍上升。由于缺乏来世,人们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质主义的竞赛中,现世的竞争就会更激烈,这就容易导致人们焦虑。根据2002年“世界精神健康调查报告”在十八个国家收集的资料,焦虑已升格为席卷全球最普遍的精神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焦虑症患者联合会的统计显示,如今相当多的大学生患有焦虑,大约35%的学生在校内的精神健康中心寻求治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对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美国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她在研究报告中指出:90年代大学生的焦虑程度,要比50年代的大学生平均高出85%。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西方国家服用抗抑郁药的人数直线上升。而一些研究一致表明,信仰宗教的信众罹患严重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极小。为什么这些人很少受到精神折磨?他们不是不惧怕死亡,而是认为,生活是由比人类自身更伟大的实体塑造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身就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激情,从而也就减少了焦虑的根源。一些研究也证明,越是主张理性、控制的文化,社会成员越是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控制力。其二,形成自恋文化。人类对自身的回归,也导致了人类的自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一个人追求的不是臻于完美,而是拼命吸引众人的眼球,不是潜心提升造诣,而是无止境地夸耀自己。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来世,人类在内心深处是天然缺乏安全感的,这就导致人对意义的追求更多放在现世,并寄希望于更多现世的人的注意和肯定,而不是未来的超越界的肯定。其三,道德的滑坡。启蒙运动以来,一方面,是知识和技术的爆炸性扩张;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道德不断沉沦的过程。由于日益缺乏拯救意识,由犯罪而导致的内疚及不安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秩序和诚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其四,消费至上主义。在物质主义的氛围中,消费成了人们体现人生存在意义的主要手段。一些宗教节日,也变成了人们进行购物和消费的狂欢节。人们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为消费的竞争。今天一款车型,明天又忙于另一款车型;今天衣服是一种款式,明天又是另一种款式。似乎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的更新消费对象,并为此而奔波。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指出: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在极大繁荣的丰盛社会,由于欲望和需求不断被生产、被制造,消费变得无止境。消费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宰,它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物质精神满足,甚至是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全部过程。弗洛姆所指出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其五,文化的堕落。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文化本身也市场化和工业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作者认为文化工业是对大众欺骗的启蒙。文化与工业的结合,导致了文化的腐化和低俗化。文化工业让金钱成为文化的上帝,消费者成了文化欺骗的对象。文化本质是具有多元性的,但文化的工业化导致了个性的消失。人们消费文化就像消费标准化的产品,这本质是反文化的。文化工业也制造谎言,将一些廉价的东西偶像化,将普通人英雄化,如人为制造一些明星等。因为这样有利于推销产品,有利于放大广告效应等。另外,在市场化的推动下,文化也越来越远离其神圣性,越来越手段化,最终是物质和金钱成了文化的内容,而文化本身则成了外壳形式。物质和金钱成了衡量文化的标准,而不是相反。

    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人类社会面临全面的精神危机,人类需要重塑精神文明,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再次,需要更加注重休闲文明建设。

注重休闲发展更符合人的本质特性。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著名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柏拉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是劳累的人们,因而赐予他们一系列的节日,并由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他们的身心获得滋养,他们变得高大、正直。《圣经》中写道(上帝对人说): 你们要有休闲,才能感悟到我是神。约瑟夫·皮柏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中也写道:“我们惟有能够处于真正的闲暇状态,通往‘自由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敞开,我们才能够脱离‘隐藏的焦虑’之束缚。”(《闲暇文化的基础》【德】约瑟夫·皮柏  著  刘森尧 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47页)所以,休闲过程,也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

    休闲与懒惰不同,松姆巴特把懒惰解释为“蛰居家中无所事事”的懒散行为,借此和主动而勤于任事的工作者相对比。休闲与懒惰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休闲是积极的,懒惰是消极的;休闲是自由的,懒惰是不自由的;休闲是主动的,懒惰是被动的;休闲是道德的基础,懒惰是罪恶的温床;休闲是人对自己本质的一种肯定,而懒惰则是人对自己本质的一种否定。

    懒惰实质是一个人放弃了随其自身而来的责任,是他不想成为他自己的真正样子。克尔恺郭尔曾经这样说,懒惰是一种“软弱的绝望”,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绝望地不想做他自己”。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懒惰的意思指的就是,人不肯和他自己的存在相符,一个人在他自己的一切努力活动背后,他想脱离自己,在这里,哀伤代替了善良,绝望代替了希望。

     “懒惰”在英文里是idleness,在西方中古世纪,“懒惰”一词在拉丁文里叫做acedia。Acedia的意思是:人和自己的不协调。由于休闲的本质更多协调,其中包括人与自己的协调和和谐,所以,休闲实质正是对懒惰的一种否定。

    如何建设休闲社会,一是要放缓经济发展速度,要更加注重国民幸福度的提高;二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包括体育、医疗、卫生事业等;三是要大力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

    第四,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发展要实现将资源消耗降低到最小限度。法律对破坏环境行为要实行严厉制裁。

    第五,需要更加注重农业文明建设。

世界要进入休息模式,需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而重视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农业发展,要大力建设农业文明。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重视农业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作出贡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更不能忘记或忽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国应实现粮食的充分自给。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1版。

     2.陈鲁直:《民闲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4.宋圭武:《大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5.宋圭武:《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6.宋圭武:网络论文:世界需要新启蒙。

       具体链接:http://www.szhgh.com/article/history/25310.html

 

                         

 

 

                        

 

个人简介
宋圭武,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先后…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圭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