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放消费券”应该缓行

韩和元 原创 | 2020-03-13 09:59 | 收藏 | 投票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早于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高达58.8%。到2018年时,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更是高达76.2%。其中,服务消费占民间消费的比例高达50%,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30%以上,都要依靠民间服务消费。也就是说,就当下而言,第三产业已然成为在GDP中所占比重最高的部门。而在疫情影响下,首当其冲的就是第三产业,其中涉及“吃、游、看、运、学”的行业受影响最大。事实上今年春节的消费,较去年已减少了至少70%。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极强,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也较大,反过来就业又将直接影响消费。

 
而2020年对我国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今年不独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基于原定的2020年比201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仍需达到5.5%以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稳住对GDP贡献良多的消费,也就显然异常必要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那么,如何找到一个能普惠14亿居民的刺激手段呢?久违的“消费券”概念,也被学者们借势再度提了出来。有学者就认为:“目前看来,能发挥该作用的工具就是‘消费券’,由政府部门发放,以财政收入为背书,给居民类现金补贴。”
 
确实,发行“消费券”形成消费回补的循环,并非独创,而是成熟做法。这些学者举了几个例证,试图来证明他们的建议的合理性。譬如:1999年,日本政府为应对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发放总额达6194亿日元的“地域振兴券”。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社零消费总额增速大降,成都、杭州等地发行了消费券,杭州的拉动扩大效应为2.06倍,家电、旅游等行业拉动效应更高。
 
但我们却认为,这种简单类比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无论是1999年还是2009年,当时的情况是:从供给端而言,表现为产能严重过剩,供过于求。而从需求端来看,则是居民消费意愿低迷。也就是说,当时属于典型的有效需求不足型经济危机。这时,采取发放消费券这样的“非常规”手段,确实能够迅速刺激消费意欲,以此来消化过剩产品,实现厂商和流通环节回笼资金,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但问题却在于,当前的情势,显然有异于当时。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看供给端。为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维护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防止疫情的传播扩散,自春节期间开始,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措施,要求辖内网吧、歌舞厅、影院、洗浴(足浴)中心等公共场所全部关闭,停止运营,取消各类大型集会和公众聚集性活动。同时,很多地区更是采取封锁管理,人员往来严重受到影响,春节期间返乡的工人无法返岗。同时受制于口罩、消毒水等医疗物资的供给不足,很多企业无法复工复产。更为重要的是,疫情已经在全球大流行。疫情最直接的冲击在供给侧,主要的影响是供应链断链。也就是说,受疫情影响,不仅消费还有生产,都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下降。尤其是国际供应链断链,在这种形势下,不是产品过剩,而是产品供给不足。
 
反观消费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没有走低,这点从近期各地的解封令一下,人们蜂拥而出,市场和餐厅挤满了消费的人群,可得到部分印证。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当前的消费状态,更近似于意外事件冲击所形成的限购行为,属于消费的被动压缩,这种行为其实就类同于压弹簧。简单来说,当前的情势就是:一侧是受制于疫情开工不足而造成的产能不足,一侧则是居民的消费意愿未减。可预的是,一旦疫情受控,这种限购行为也会随之解除,这种被压抑的需求大概率会报复性反弹。
 
包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消费券的刺激,只能影响需求面。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于供给侧,在于供应链的断链,包括降息和消费券在内的刺激手段,确实可以刺激消费意愿,但商店的架上没有货物,消费者又如何消费?正是基于此,如果在这个节点,又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推出消费券,很可能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一是物价直接飙升。当政府通过弥尔顿.弗里德曼所形容的那种直升机向下平均地撒钱模式,来向居民派发消费券,使得所有居民能同时获得。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那就是每个居民都会为他们平白多出的金钱为之欢欣鼓舞,然而整个社会却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更美好——可供支配的钱(消费券其实就是一种类货币)增加了,但受制于疫情,复工复产不足,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不能同步增加。当人们疯狂的冲到街上,使用这些增加消费券时,唯一的效果是,使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
 
 
二是财富的逆向再分配。消费券获得的时间,往往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这些理论上或可中立的消费券,一遇到购买力这个现实的问题的时候就不安宁了。那些最早得到这笔消费券的人,可使用这笔消费券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因为这个时候物价还没有受到消费券的影响。可随着这批消费券陆续入市,随着最早得到消费券的人的消费,慢渐的就抬高了整个社会里相应商品的物价。同样数额的消费券,那些后获得消费券的人,只能购买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这个时候,社会财富事实上被逆向再分配了。
 
当然,就政府可能发放的数量而言,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推出消费券所能造成的影响,主要在于第一种可能性。即在受制于供应链断链而造成的产能不足,但同时居民的消费意愿未减的大背景下,推出消费券会造成物价上涨。受制于疫情,经济低迷,但物价却被消费券抬高,造成了典型的滞涨,这反倒值得各方警惕。
 
就当前而言,如何从供给侧着手仍是关键。首先在于必须尽快让供应链重新运转起来,其次需进一步强化降成本。只有切实的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的价格才会随之下降。这时就会出现收入效应,即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也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在当下将具有丰富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故,我们认为,于供应链断链之际,但消费意愿不减的当下,“发放消费券”应该缓行!!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