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何注重中长期规划指导?

黄永刚 转载自 中智科博 | 2020-09-23 14:47 | 收藏 | 投票

 


    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中长期发展规划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五年一个台阶,十年一个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当前,“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和认识中长期规划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规划
 
    首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按比例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共同要求。马克思指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无政府、无计划性,导致周期性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彻底祛除这一病根,要求国家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和流通,以计划的自觉性、能动性去消弭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经济发展的有计划性有组织性越来越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趋势。当然,计划的实现条件和呈现方式不仅需要各国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摸索和创新,而且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也有所不同。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自觉推进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历史地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新社会的诞生都是因为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已经成熟,为了适应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新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后“破壳而出”。由于这一更替过程并没有某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称其为自发的实现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则是一个自觉的推进过程,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政府除了要为经济活动创建制度规范以外,通过中长期规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赶超型特征决定其建设进程的计划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划线,我国面临西方大国长时间的集体封锁。我国的现代化道路起点非常低,如果没有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实难突破低收入陷阱和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新中国利用计划手段,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为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巨额物质资本,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果断放弃了指令性计划管理手段,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但是我们并未放弃发展的计划性这一制度优势,而是继续制定并实施五年计划。“六五”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五年计划的定位和功能逐步转型。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一五”将“计划”改成“规划”,内容更加突出战略性、政策性和综合性。十七大报告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五年发展规划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联结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当前与长远的纽带。
 
    五年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如何发挥
 
    五年规划见证中国发展奇迹。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六五”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绝大多数“五年计划(规划)”制定的指标都提前并且超额完成。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缩影:“六五”让国民经济迈进稳步健康发展轨道;“八五”期间我国提前五年完成翻两番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期间,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估算,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今年,“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标志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五年规划是如何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的?
 
    一是组织动员。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来观察,五年规划就是一个有效的激励体系,通过它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国家设定奋斗目标,规划发展蓝图,可以动员全党上下、社会各方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其次,五年规划的执行依赖于目标管理体系。尤其是针对约束性指标,中央政府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总体目标被分解为地方目标、部门目标、年度目标、重点工程目标,层层化约、层层分解,直到成为无数个体参与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行动。上级部门还要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督促检查,从而不断地促进目标实现。
 
    二是统筹协调。五年规划充分贯彻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的是“两点论”。首先,规划部署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及重大改革任务等,都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深层次重大问题。比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有160多项,涉及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五大方面。这些工程和项目在各领域发展中一般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和战略性作用,既惠及当下也立足长远,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潜力、引领未来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其次,五年规划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有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的时空安排功能,有利于从宏观上协调各类跨时期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总体而言,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维护国家发展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避免或者减少贪大求快、目光短视行为,减少公共资源浪费。
 
    三是目标导引。五年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还具有“举旗定向”功能。对微观市场主体来说,由于市场形势像天气一样始终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此时,中长期规划确定的国家战略目标、经济政策取向等信息,就起着“天气预报”的作用,帮助它们了解国家战略意图,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市场主体的行为理性,减少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性。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计划不仅仅是宏观调控的手段,而且在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着统领导向功能。各类政策的目标、手段、工具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同单纯依赖经济手段相比,此种体制机制设计能够从根本上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宏观调控体系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政策协同性,形成调控合力。
 
    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具有巨大的体制优势,它已经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证明。本质上看,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党和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这完全不同于新自由主义那种由自发市场主导的经济治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我国开创并且日益完善的由中长期发展规划引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来源:上观新闻
个人简介
擅长领域: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总部经济战略规划设计;产业投资机会及价值评估、投研;项目可行性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从事总部经济研究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乡战略等重大项目概念规划、投资可研…
每日关注 更多
黄永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