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凯恩斯(黄彩娟)

赵峰 原创 | 2021-06-06 05:54 | 收藏 | 投票

 呈现凯恩斯—经济学说史小组讲习追记

黄彩娟

2021-060-05

从三月底的选题到五月底的讲习,凯恩斯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日渐立体。回顾两个月来的学习与研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为其中存在的缺陷而深感遗憾。讲习结束,我们由衷地感谢赵峰老师和同学们,他们丝毫不吝啬地给予我们宽容与鼓励。

回过头看,所谓一次成功的讲习,我们只是尽了授课者应有的义务。我们像所有的小组一般,搜索资料、阅读文献、无穷尽地探讨。大学以来,我们都各自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展示。经济学说史课堂讲习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准备周期包括讲习时长远超前者,更在于讲习的目的是授人以知识。赵峰老师说,完成一次讲课,需要准备的很多,“你要装满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瓢水”。我们所做的,大抵是将自己摆在授课人的位置、而非展示者的角度,展开准备,对知识谨慎,为听者负责。

我们小组的成员大多早已相互熟识,遗憾的是,之前并没有机会,一同系统地探讨经济学相关的学术问题。关于选题,尽管我们起初希望选择更陌生、且直观感觉更具挑战性的“新制度经济学”,然而难耐“新制度经济学”实在太过于抢手。不过每个成员都是温柔又随和的人,我们还是轻松地接受第二选择——凯恩斯革命。适逢清明假期前夕,我们约定在假期内各自了解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成就等相关信息,并阅读《通论》。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热度尚未散去,我们对凯恩斯主义可以称得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翻开《通论》,简单地浏览,《通论》上仿佛赫然印着“劝退”二字。我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凯恩斯革命的讲习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

经过几天自主学习,抓着假期的尾巴,我们针对讲习的内容展开第一次线上讨论。刚开始,大家还有些拘谨。我们讨论的重心是讲习的基本内容,涵盖背景、生平著作、影响等等。随着问题的细化,讨论渐入佳境,我们提出各自的疑惑。我们不理解凯恩斯革命的范畴,凯恩斯革命是不是只讲凯恩斯呢?凯恩斯革命与凯恩斯主义又有哪些区别……我们一面解答相互间的疑问,一面提出更多内容上的建议,最终落脚于着重《通论》所含的经济思想,在经济思想中穿插与古典理论的对比,以突出凯恩斯革命的革命性。并于此前增加背景的叙述,后介绍某些理论的后续发展,展现凯恩斯革命的成就。根据主线“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思想—应用(发展)—对比”与侧重点,我们确立各自分工。

正如前述,我们希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授课者,让我们小组的每个人都深刻了解我们想要叙述的主题。因此我们的分工是流动的,我们不想明确区分内容制作与讲习的任务。所以每个人只是从所属板块出发,具体细致地搜寻、阅读文献。从某种程度上这保护思维的自由与发散性,可能也更有益于对内容的理解。

四月十三日,我们带着虽已经过整合,但还是尚显零散的初步成果,迎来与老师的第一次交流。在了解我们对于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布置后,老师为我们的讲习给出一个更为完善的框架。

我们欣喜,老师给出的框架大致在我们原有涉及的范围内。不过,其中还是有些我们没能覆盖的细节,例如凯恩斯的思想转变,其他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评价,以及利用《凯恩斯传》了解凯恩斯。关于内容讲述,互调“发展”和“对比”、弱化“理论”、强调革命性,解决了我们原先将“对比”调前又置后,却始终不太满意的矛盾性。结合新的框架与已有的内容,我们对任务展开进一步分工,并强调相关书籍的阅读。

讲习日渐逼近,我们的知识储蓄也与预期差不离了。于是我们正式开始PPT的制作。前有老师大半学期的风格熏陶,我们果断达成“模仿”的一致意见:摒弃花哨的模板动画,尽可能缩减PPT上呈现的字数。简言之,就是要简洁清爽,重点突出。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我们按分工,各自制作一部分PPT

五月十二日下午,不算上平日课间简短的当面交流,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线下讨论。备好PPT与讲义,我们给彼此讲解自己准备的具体内容,并表达该部分预期讲课的效果。在一点点了解准备的内容后,我们发现有不少交叉的部分,例如理论部分,很可能会成为无效的叙述。此外,许多内容还不够丰满,例如在生平部分,我们忽略了凯恩斯的思想转变与渊源。据此,我们对已有内容进行梳理,再确定缺少的部分,进行二次分工与PPT修改。

几天后的经济学说史课上,老师提醒大家PPT制作的注意事项。我们的想法与老师的理念 “不谋而合”(虽然我们本就是模仿老师的风格)。尽管当时我们的PPT依旧处于内部二次修改阶段,而且接下来的周末,我们就要将第一版发送给老师,我们对小组PPT呈现效果还是充满了信心。

周五周六,我们是不知倦的裁缝。“不留情面”的大段删除,一遍又一遍内容的调整,从整体衔接到标点符号,改着改着,后来甚至有些越来越看不懂的意味。但每个人真的认真又温柔。夜晚来临,随着大家的“确认无误”,我们的第一版终于完成了!

两天后,根本算不上两天,凌晨三点二十四,老师给出修改意见,在我们制作的PPT基础上,用红字仔细地批注。第二天的课上,老师善良地表达对我们的肯定。站在讲习结束的视角回忆,才发现,原来老师一直像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他从点滴渗透予我们严谨治学的观念;他同我们探讨准备过程中的疑惑;从标题到具体的一句话,我们感受到他认真的阅读与思考。深觉感动之余,我们更希望不负他望,尽可能讲授一堂精彩的“凯恩斯革命”。

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第二版PPT顺利通过审核。至此,该正式确定讲习人了。在前期充足的准备下,其实大部分人都可以完成这个工作。但或许也是前期准备耗时过长,讲习前大家又被各种事务缠身,因此留与讲习人准备的时间并不多。讲习人紧锣密鼓地各自准备,除了和制作者的交流,已有的讲义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五月二十八日,我们完成正式讲习。没有试讲,加上准备时间的限制,尽管已经删去一些内容,还是如老师所预料的,超出原有的七十五分钟限制。内容仍有缺陷,讲习效果尚感遗憾,不过老师和同学们还是专注地倾听我们的讲习,并表达了有些甚至让我们觉得受之有愧的赞美。

在“凯恩斯革命”亦或是别的主题中,有趣的故事和枯燥的理论总是并存,而讲习者和倾听者的感受不可避免地有些偏差。讲习者需要百分百的专注,才不至于被偶尔袭来的紧张搞得记忆错乱,不知道下一步讲什么。而倾听者只需要跟着讲习者,捕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此同时,阅读了很多相关文献的讲习者,面对仅有基础知识储备的倾听者时,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让听讲者记住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装满一桶水,既要分给口渴的人,又不要让人喝得太饱,以为大部分的水不过鸡肋。这个度的把控,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斟酌。

总的来说,作为学习者,凯恩斯不再只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人物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中。潜意识中,我们甚至对凯恩斯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情愫。另一方面,我们大抵算得上达到预期效果的授课者。在经济学说史的课堂,凯恩斯的声音,在我们的努力下,再次变得灵动鲜活。

2019级经济学-数学交叉班第一小组成员:黄彩娟,王楠,李喆,姚燕茹,张宇杰,徐烨。

PS:第一小组同学对于这次讲习准备时间长,组织工作细致,发挥了很好的协作精神。他们阅读了很多文献,对相关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构建了自己能够把握的解释框架。讲习过程中,两位同学把握住自己作为讲授者的角色,控制住节奏,把握好语态,与听者形成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整体而言,讲授者对理论的把握是到位的,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而且,课件制作恰到好处。总之这是一次有效的成功的讲习。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使自己增长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收获,甚至是带来了愉悦。作为听讲者的老师,我也从她们虽稚嫩却也成熟的讲习中获得了愉悦和欣慰。大家对第一小组的讲习给予很高评价,给了五个A的评价。课后,我让黄彩娟同学写了这个“追记”,与大家分享。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