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大国雁阵模式

黄永刚 原创 | 2022-01-07 13:54 | 收藏 | 投票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将致力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由于中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难度加大。从供给侧来看,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资本报酬递减、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潜在经济增速。从需求侧来看,收入不平等制约消费增长、投资潜力有限、外需不确定增强等不利因素影响潜在经济增速的实现。为此,中国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发力。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布局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之一。

 

一、雁阵理论

 

雁阵理论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类似于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拥有的产业档次不同,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会将低端产业转移至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很明显,该理论是用来解释国家之间的产业布局情况的。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地区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国家,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安排完全可以实现雁阵理论的预测。具体而言,东部沿海省份最先发展起来,而中西部省份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东部地区的低端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中国的大国雁阵模式。

 

二、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特征

 

1、中国已形成了大国雁阵模式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概发生于2007年,加工贸易转移大概发生于2010年。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持续转型升级,其国内增加值率在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沿着东部地区曾经的路径演进,其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率在不断下降。东部地区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西部地区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2、中国大国雁阵模式具有省份的异质性特征

 

东部地区不是所有省份都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也不是所有省份都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在东部地区,广东省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最突出。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承接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中部地区在承接加工贸易方面做得更好。从产业链所处位置来看,东中西部依次呈现出递进的状态,即东部地区上游、中部地区中游、西部地区下游。

 

3、中国的大国雁阵模式发展的速度较慢

 

按照现在的速度,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还是加工贸易转移,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这显然无法满足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目标。更令人担忧的是,产业转移并非是线性的,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是逆转的情况。

 

三、推进中国大国雁阵模式发展的策略

 

1、中国雁阵模式并非自然演进的,需要政府主动推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企业有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动力。但是,劳动力成本只是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劳动生产率等都会成为企业考虑转移的因素。为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大国雁阵模式的演进速度。

 

2、推动大国雁阵模式,应注意同一地区的省份异质性

 

东部地区一些省份仍有潜力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具备了承接低端产业的条件,但是许多省份仍无力承接。因此,中国在布局大国雁阵模式时,应该针对不同省份出台相关针对性的政策。不同省份的政府也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省的情况推动转型升级或者承接产业。

 

3、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产业链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以及产业链低端并非完全对应。加工贸易有许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地区分大国雁阵模式,并且定制个性化的政策。

个人简介
擅长领域: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总部经济战略规划设计;产业投资机会及价值评估、投研;项目可行性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从事总部经济研究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乡战略等重大项目概念规划、投资可研…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