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全力拼经济

蔡律 原创 | 2023-02-03 14:34 | 收藏 | 投票

  重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全力拼经济

  综合传媒消息,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结了我国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今后经济工作,并对2023年我国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全力拼经济是2023年的总基调,释放了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提振各界信心的信号。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教育、科技、人才,更加强调科技政策的三个统筹。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正广泛地向各个产业、各个领域渗透融合,深刻地重塑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由于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各不相同,与之相对的服务生态存在较大差距。以创新服务业为例,总体形态呈现“小、散、弱”特点,难以满足企业日趋增长的发展需求,亟需创新服务机构联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所长,为企业提供以创新为内核的整体解决方案。

  注重六大统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高度重视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鲜明特点。

  强调政策“加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提振经济工作信心。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信心”,做出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重大判断。这表明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央提出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政策举措出台。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五大任务之首。国内投资、消费的需求总体偏弱且有继续下行风险,国际上全球经济增长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美国甚至出现衰退风险,这必然也会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增长,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和谋划应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我们就能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引导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努力做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也就有了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这也就是要从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和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等方面入手。而要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不断突破,向各产业、各领域广泛传播和渗透融合,数字要素正不断赋能新产业,重塑产业竞争新格局,并将深刻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效率,也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平台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能够运用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充分赋能,对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潜力。

  突出稳增长,全力提信心

  1、2023年经济工作切入点为改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当前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需求疲软及信心不足,本次会议明确2023年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具体部署包括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财政货币政策双加力、扩大内需、地产政策再发力等。

  2、宏观政基调不改,货币政策“精准”对应的是结构要“准”,“有力”表明货币政策基调并未出现明显调整。财政政策延续“加力提效”,明年仍将担起稳增长的大任,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或回升至3%以上,专项债规模或达到3.9万亿元水平。

  3、依靠内生动力的恢复将成为2023年经济修复的主要特点,当前的工作重点已明确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必要性阶段性下降,消费和投资仍是明年的工作重心。消费层面,重点强调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投资方面突出激发民间参与投资热情。

  4、产业政策延续二十大定调,统筹安全和发展,重点关注“数、绿、智、安”四个方向。制造业整体将成为明年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投资成为支撑经济修复的重要一环;产业政策重点在于寻找安全与发展的交集,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领域有望得到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

  5、外贸、地产和平台经济政策变化是重点。一是外需下行压力加大下稳外贸必要性突出,疫情防控举措优化为保外贸提供支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和“三保”是当前工作重点,房住不炒仍是底线,但并非当前首要矛盾。三是平台经济政策定调更加积极,下阶段政策方向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和规范监管两个方面。

  6、股票市场方面,股票市场方面,2023年或呈现结构市、双创牛,重点关注两条主线。本轮市场估值调整已接近尾声,在2023年美联储加息大概率退坡、重大改革预期继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三重驱动之下,2023年有望提估值,其中在改革大年及流动性边际变化的背景下,市场或呈现结构市、双创牛。行业配置布局制造强国、安全资产,一是关注传统制造业成本下行带来的毛利率改善,以及主动补库和产能释放带来的盈利复苏,看好工业母机、专用设备、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等赛道。二是关注政策支持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的计算机、电子和军工等细分领域高景气延续。布局信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航空航天和军工电子、医疗设备、风电、储能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此外,主题投资关注“一带一路十周年”、“AR与MR”与“全面注册制”。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反复扰动等。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并就2023年经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通看全文,本次会议通稿全文共4765个字,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字数(4717个字)接近。结构来看,本次会议内容相比于2021年通稿的主要不同在于政策安排及重点任务部署两个方面。一是本次会议着重强调了五大政策(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相协调,相比于2021年的七大政策(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和社会)更加精准和突出重点;二是本次会议通稿从五个方面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前两大任务分别为扩大内需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伴随近期国内防疫举措的加速优化,2023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在经济修复和发展。此外,本次会议通稿表述在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定调方面基本延续12月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并对部分内容进行细化。

  本次会议延续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表述:(1)内需依旧疲软,外需支撑作用明显减弱。今年以来内需疲软成为主要矛盾,消费在疫情反复、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不足的扰动下低位波动,地产则成为本轮经济下行的主要拖累项。从近期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来看,疫情冲击下消费和地产表现进一步下探,内需疲软的问题仍然突出;另一方面,今年三季度起我国出口正式确立下行拐点,四季度下行斜率加快,外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转弱。(2)供给端面临长短期双重因素冲击。短期因素来看,疫情措施优化下近几个月全国各地或相继迎来感染高峰,对物流再度造成冲击。长期因素来看,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链部分关键零部件如芯片、专用设备等,或受到风险偏好事件的冲击。(3)预期转弱的担忧持续存在,2023年提振市场信心是经济工作切入点。当前主要体现为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全球安全发展问题等扰动。而近期高层多次出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也正是对应着市场预期偏弱的现实。2023年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具体部署包括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财政货币政策双加力、扩大内需、地产政策再发力等。(4)除了传统的三重压力之外,当前经济仍然面临着部分直接风险,如地方财政问题、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地产企业风险问题等。

  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速目标有所淡化,保持经济增长的任务主要落在六个经济大省上。本次会议提及“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意味着明年经济增长仍存在潜在的目标约束,同时考虑到2023年是新一届政府上任第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对应的政策或更加精准有力。对于本次通稿内容的政策部分,我们从宏观、中长期政策及产业政策两个维度展开,其中宏观政策以精准、有效为特点;中长期政策以扩大内需为支点,产业政策凸显安全和发展。

  其一,着力稳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要求宏观政策连续协调,政策节奏或延续前倾。货币政策方面,将2021年“灵活适度”的定调转变为“精准有力”。“精准”对应的是结构要“准”。今年以来央行创设了交通物流、普惠养老、设备更新等结构性工具,2023年也将进一步发挥结构性工具“精准滴灌,有进有退”的作用。“有力”表明货币政策基调并未出现明显调整。12月17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总量政策既需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需要,也要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财政政策的关键词为“加力提效”,会议强调“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意味着财政政策仍将担起稳增长的大任,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或回升至3%以上,专项债规模或接近3.9万亿元水平,准财政工具有望在明年继续发力。

  其二,扩大内需为首要任务,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2月14日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消费、投资等八方面对下阶段扩大内需工作做出整体部署。依靠内生动力的恢复将成为2023年经济修复的主要特点,当前的工作重点已明确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必要性阶段性下降,消费和投资仍是明年的工作重心。消费层面,本次会议明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既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意愿。重点强调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意味着后续结构性政策仍将针对上述领域做出安排。投资方面,今年投资主要是以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发挥主要作用,考虑到投资主体的可持续性,激发民间参与投资热情是后续固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保障。

  其三,产业政策延续二十大定调,统筹安全和发展,重点关注“数、绿、智、安”四个方向。本次会议强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今年9月央行出台再贷款工具重点支持教育、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财政政策给予贴息,预计2023年仍将延续这一支持工具。此外,本次会议强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一是表明制造业整体将成为明年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投资成为支撑经济修复的重要一环;二是产业政策重点在于寻找安全与发展的交集,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领域有望得到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经济形势和宏观及产业政策分析之外,我们重点对外贸政策、地产政策、平台经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外贸政策方面,外需下行压力加大下稳外贸必要性突出,疫情防控举措优化为保外贸提供支持。本次会议突出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考虑到四季度外需回落明显,叠加出口同我国制造业紧密相连,稳外贸同样意味着稳制造业;同时在近期国内疫情防控举措出现明显优化的背景下,12月以来山东、浙江等经济大省相继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2023年政策出手稳外贸的特点将更加明显。此外,近几年逆全球化抬头,大国博弈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入新阶段,下阶段我国外贸领域将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有序深化现代服务领域开放程度,加大市场准入开放力度,推动高水平开放;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更多领域给予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相同待遇,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与之相对应的贸易、金融等政策措施值得重点关注,此外,2023年为“一带一路”提出十周年,也需特别关注。

  地产政策方面,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和三保工作是重点,房住不炒仍是底线,但并非当前首要矛盾。本次会议通稿中关于地产的表述,首先强调了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地产链条涉及面较广,中央财经委副主任韩文秀在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近几年房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概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等相关产业达到14%左右;同时房地产贷款加房地产抵押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接近40%,房产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近60%,地产领域的平稳发展是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其次,放在地产内容第二位的提法是扎实做好三保工作,11月以来地产领域债券、股权融资相继松绑与本次通稿中“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的表述相呼应。再次,放在地产内容第三位的表述为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作为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支柱,当前地产政策的主要思路仍是维稳,此前约束性表述的地位在当下环境有所弱化。

  平台经济方面,政策定调更加积极,下阶段发展方向在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和规范监管两个方面。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近两年随着平台经济反垄断见效,政策由此前的规范发展逐步向支持发展转变。考虑到数据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平台经济在就业、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下阶段平台经济政策整体以支持为主,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更趋稳定。此外,下阶段监管将以明确的政策红线,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进行规范,推动平台企业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发展壮大。

  股票市场方面,2023年或呈现结构市、双创牛,重点关注制造强国、安全资产两条主线。本轮市场估值调整已接近尾声,在2023年美联储加息大概率退坡、重大改革预期继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三重驱动之下,2023年有望提估值,其中在改革大年及流动性边际变化的背景下,市场或呈现结构市、双创牛。行业配置布局制造强国、安全资产,一是关注传统制造业成本下行带来的毛利率改善,以及主动补库和产能释放带来的盈利复苏,看好工业母机、专用设备、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等赛道。二是关注政策支持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的计算机、电子和军工等细分领域高景气延续。关注信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航空航天和军工电子、医疗设备、风电、储能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此外,主题投资关注“一带一路十周年”、“AR与MR”与“全面注册制”。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反复扰动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2022-12-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李强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会议认为,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会议指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大局稳定。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要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强化安全生产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经济工作。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加强学习,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要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科学精准问责,为担当者担当。

  会议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新华社 2022年12月17日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来源:央视新闻

  2、定调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来源:众科联

  3、突出稳增长,全力提信心——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来源:新华社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