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热点观察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血荒来袭 季节性血荒只是季节问题?

血荒来袭 季节性血荒只是季节问题?

  春节前夕,河北廊坊的杨先生因患胃部肿瘤,住进北京某三甲医院。手术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浆,没想到医院竟然没血。近几年,北京各大医院“缺血”情况一直存在,用血量较大的手术多需患者家属“互助献血”。

  杨先生的儿子和他的一名亲属分别提供了400毫升血液后,还缺400毫升。打遍电话,再也找不上一个能献血的人。最后,还是花了1500元,从“血虫”那里买了400毫升血。杨先生虽然心疼儿子,但还是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据了解,在血荒最严重的时候,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库存不足2万毫升,是应达库存的1/20。医院每天储备血量,连一台手术都满足不了。无奈之下,有的医生亲自带着危重病人的申请,来到血液中心取血。

  从去年12月开始,南京一些医院陆续接到“限血令”。南京市第一医院一天的用血量最少要1万多毫升,A型血和O型血最缺乏。血库负责人介绍,原来向血站申请多少,就会给送多少,但现在最多只给1/3的量。

  南京鼓楼医院血库负责人介绍,去年医院只有春季和秋季大约两三个月时间不缺血,血站每天只给少量的急诊用血,只能满足车祸、大出血病人的紧急用血。

  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网站上,A型、O型血轻度紧缺的黄色预警信号一直醒目地滚动着。上海市医院都在根据预警减少源头支出,但这只是缓兵之计。随着各类手术量的增加,血液供不应求、择期手术需要排队的现象更加突出。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说,用血限制得越来越严了。一般来讲,当患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色素的含量低于6克时,就属于贫血,需要输血。但现在一些慢性贫血、血液病、癌症晚期患者只有当血色素低至两三克,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才可能输上血。在处理急诊大出血病人时,以前有可能给患者一次输800-1000毫升的血量,现在一般只有两三百毫升。很多时候,不得不让患者通过互助献血的方式保证用血量。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血荒逐渐蔓延至全国,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缓解,血荒已经成为常态。

“靠天吃饭”的无偿献血

血荒蔓延  血液供给量增长的速度,不及临床血液需求增长的速度。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约12万人献血。

  春节前夕,由于高校学生放假和农民工返乡,南京街头采血车的业务冷清了许多,血库也再度紧张起来。南京市新街口一辆采血车上的工作人员介绍,从上午9点半到晚上9点半的12小时内,一般只有20-30人献血。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血液中心分布在城区和郊区县10多处采血点,每天只能采集100人左右的全血,有的采血点甚至一天采不到1人。

  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目前还不能利用科学技术人工合成,不能大规模生产,适龄健康人群的无偿捐献是临床病患用血的重要来源。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强调,血液不宜大规模长期贮存,血小板最长保存5天,全血最长35天。血液的特殊性在于人体是唯一的供给渠道,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不易缓解。

  目前,我国血站的库存血液100%来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被认为是“靠天吃饭”,天气好坏对献血量多少有直接影响。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采血点算是北京献血量最大的血站之一,一般来说,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下雨、下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到40人左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因人流量增加,献血人数高的时候能达到每天300人以上。

  “靠天吃饭”的街头采血量,在逐年递增的用血需求面前捉襟见肘。郭燕红说,血液供给量增长的速度不及临床血液需求增长的速度,我国无偿献血的工作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血液的需求区域和流向不太均衡,这与医疗资源的布局不平衡是相关的。

  安徽省血液中心主任冯书礼认为,由于血液资源和库存时间的有限性,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短期内临床用血紧缺的情况也无法避免。随着医保体系的完善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量逐年增加,临床用血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冯书礼坦言:“从安徽的情况来看,2011年1至11月份,血站总体采血量和献血人次比上年增长了5%和8%,但是这一速度仍然远远赶不上临床用血需求的增长速度。由于人员、设备、采血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采供血资源配置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以目前的硬件条件看,安徽整体采供血的增长几乎到达极限。”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愿无偿献血人次由2006年的675万增加到2010年的1180万,增幅达到74.8%;年采血量由2006年的2295吨增加到2010年的3935吨,增幅达到71.5%。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9%。然而,血液供应增长仍跟不上需求增长。2010年与2009年相比,手术人次增长18.6%,而采血量增长只有7.7%。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目前,全国年采血量为3935吨,每天需要约7万人献血,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初步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约12万人献血。但目前供需之间尚存在较大缺口。

  我国的人口献血率仅为8.7%。,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的标准仍有差距。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说,我国血液事业发展需要经历五个阶段:血液买卖、以计划为主的义务献血、以流动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以预约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以固定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而目前我国刚刚基本实现自愿无偿献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血液供应紧张的“制度性短板”

血荒蔓延  引发我国血液供应紧张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业内人士将其概括为“制度性短板”。

  “制度性短板”最突出表现是无偿献血者稳定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成都市血液中心主任王乃红说,四川省对无偿献血公民在临床用血后实行“先缴费后退费”政策,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后需回献血地办理退费。“区域的限制、繁琐的手续让许多献血者及其亲属未能充分享受到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不仅影响公众献血积极性,还容易造成‘百姓无偿献血,血站卖高价’的误解。”

  采供血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发展不均衡,也是影响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

  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偏低,社会参与度不高。虽然四川省去年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省,21个市州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市州,但在四川个别县(市)区献血量尚不足当地用血量的30%,献血和用血比例严重“倒挂”,部分大城市用血多、采血少,而一些中小城市采血多、用血少。

  另外,不合理用血也引发用血紧张。四川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刘成说,虽然四川鼓励医疗机构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但没有具体要求。目前,全省仅6个市州的医疗机构开展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业务,且比例较低。

变异的血荒“荒”于失信

血荒蔓延  2011年11月13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全国“血荒”将成为常态。近日,聊城市中心血站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该市的情况并不乐观,采血量远远不能满足用血量的增加。

  对于聊城市中心血站宣布的“血荒”状况,网友们并不买账,且对该血站目前的献血体制、血液成本不透明乃至员工待遇等问题激辩连连。另有网友反映,在申请免费用血时存在着程序繁琐、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等诸多问题;部分网友甚至义愤填膺地表示,“再也不会去无偿献血”。

  血站成本不公开 市民质疑存暴利

  近日,网友“人间讲和美”发帖《聊城现血荒,到底谁无耻》称:“血荒,说到底还是政策不到位,采血、用血不透明,归根结底还是血站等采血单位自身的原因。‘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政策,引起大家的不满,虽说采血、储存等有成本,但这个成本到底有多少,民众是一头雾水,这中间有没有暴利,也只有采血单位知道,老百姓是不知道的,要我说,从血站人员的高工资、高福利来看,这里面肯定有暴利!”

  该网友言辞犀利,直指聊城市中心血站,立时引来回应。

  网友shiguan6356说:“我07年以前献血8000毫升,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去过。我们的血,无偿捐献,凭什么到医院后要500块一袋(400ml)。不要告诉我说这个费用是血液中心的存储化验费,以及医院的一点点手续费。我不相信!”

  该网友在表示对市中心血站成本的不信任时,还大声质问其“良心何在”,并反问道:“敢晒晒明细吗?敢摸着自己的良心说没有猫腻吗?敢摸着自己的良心对捐献者说你们对得起我们吗?!”最后用“无耻”二字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网友“wzb090909”跟帖道:“就跟红十字一样,我们献的爱心献到哪里去了?献的血给谁谋福利谋利益了?不 透明,我们为什么傻乎乎地去献血?是,我们无偿献血,让有些人去卖,赚了钱归他们……”

  市中心血站成本不透明被网友质疑存在“暴利”,并指责其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俨然已演变成“刻意追逐经济利益的罪恶手段”,道德作为的立场荡然无存。

  网友“狂B的蜗牛壳”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如果站在商业角度通俗的分析,血站收血的成本不是很高,就一个采血、储存的费用;卖出去,赚啊!巨大的商业利润推动力!站在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看,人民用血还得花钱!又是血汗钱!难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站在人民币的基础之上的吗?”

  对此,聊城市中心血站副站长牟先生说,市中心血站属于市直单位,是预算内管理,人员的工资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生成的职称工资,不存在暴利行为。

  此外,血站的成本并非血液价格,而是采集血液、运输、保存、检测、分离所产生的费用。例如,血袋每个就要50块钱左右,再加上检测成本、离心机的成本及专业的冰箱保持温度,使得最终成本升高,“单单这种冰箱每个就要10万元”。

血荒蔓延  免费用血程序繁琐 让人“跑断腿”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前款规定的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按照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前款规定的费用。”

  “前款所规定的费用”即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亦为通常所说的“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然而网友反映的情况却是:无偿献血鼓励,想免费用血?程序很是繁琐,服务很是恶劣,免费很是困难。

  网友“再见小昭”说:“自己的血被高价卖给需要的了,自己报销个血费能跑断腿,态度还极其恶劣。”

  网友“凡尘书生II无名”谈到自己尴尬的遭遇时表示“再也不会献血”:“献血好几年了,一次有亲人用血,我说我献血好几年,可以免费吧?医院的回答可以,要申请,等批复。大致问了一下,呵呵……病人等用血,还要等批复,还是花钱算了……以后果断不献血。”

  网友“wzb090909”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父亲生病的时候,因为献过血,本来想抵用,结果跑了N个指定的办公室后,就直接放弃了。没时间,没精力,没工夫折腾……太恐怖了。”

  亲属等着用血,而繁琐的免费用血程序无疑会贻误治疗的时机,权衡过后依然要为高价的血液买单,“凭借无偿献血证件,可以免费用血”的承诺就好像不曾存在过一样。

  对于申请免费用血程序,牟站长表示这项工作并不在血站的管理范围之内,而是医院的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是由于材料提交不全。在每个医院的血库,都有免费用血的说明发放,根据每个医院不同的情况来提交申请材料,很多人在申请的时候要来很多次,可能是对程序不清楚。

  聊城市中心血站:只能献400ml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然而,正值聊城市“血荒”境地,市中心血站的“每次必须献血400ml,否则不予接受”政策,让诸多市民望而却步。

  网友“虫子”笑言:“一年前第一次献血,本来要献200ml ,结果人家没200ml的袋子,要400ml,无所谓400就400。前段时候又经过献血车,上去逛了圈还没200的袋子,就目前用血不透明来言,懒得献了。”

  血库吃紧,还设置这样的苛刻条件,网友“hdy1217”言简意赅地称之为“血吸”。

  网友“yxdysl”说 :“如果真的有人需要,可以考虑直接献给用血的患者,坚决不献给血站。”

  也有网友指出,“一对一”献血在实际操作中是难以是实现的,因为血液要经过重重检验才能使用,但网友们激愤的心情可以理解。

  为何献血车上没有200ml的血袋,必须要献400ml?牟站长解释说,一般的临床用血量都在400ml以上,200ml的血袋采集的血基本用不上,为了规避血液疾病的感染风险,所以一般都会一次性采集400ml的血液。

血荒蔓延  “血浇兰花” 引发信任危机

  聊城市中心血站宣称“血荒”,市民们却并不买账,献血热情低迷的背后潜伏的是市中心血站的信任危机。

  网友“不再偷懒的小虎”称:“可以搜索下‘血浇兰花’ 。”

  “血浇兰花”是指,2009年网友“来来回回”在中国兰花交易网发帖《要入冬了,二老婆们也该补补了》,图文并茂地介绍他用血浆兑水浇灌兰花的过程。在上传的图片中能清楚的看到血液编号、献血者编号、及采血日期。随后的调查显示此血浆系从成都市血液中心流出,可最终的处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看到医病救人的血液竟沦为私人花草的肥料,那些曾无偿献血的人们一阵心寒,不管是监管不力,还是流通有误,这无疑都糟践了献血群众的一片赤诚之心。

  事实上,有关于血站的信任危机还不仅如此。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彻底拉下水,与之相关的各血站也相继沦陷成牺牲品。据深圳市的一项调查,高达15%的市民表示“不会献血给红十字会”。这份高额的拒绝率也彰显了市民献血热情低迷的背后,悄然孕育着的是对血站的不信任。

血荒背后的人为浪费因素

血荒蔓延  血荒背后的人为浪费因素是惊人的。2008年的数据显示,北京协和医院平均每台手术的用血量为172ml,而同期发达国家每台手术的平均用血量仅为87ml;2009年四川省卫生系统调查显示,370名临床医生输血知识正确率仅为67%,不合理用血普遍达到20%~30%。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有专家估算的那样,近些年来持续出现的血荒中,由于人为浪费的因素,可能导致50%左右的临床用血被浪费。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浪费率,一方面是不合理的使用,另一方面是过度的治疗。如果说前者是显性浪费,那么后者就是隐性浪费。在医疗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一些医院为了怕麻烦,很少使用小包装的血液袋,而是普遍使用200ml甚至400ml的血液袋。由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血量少于一袋的话,剩余的血液就只能被白白地浪费掉,这种浪费现象大量存在于患者一次使用血量比较少的儿童医院。

  至于说过度治疗对于血液的浪费,同样也是惊人的。在医疗实践中,由于过度治疗,大量存在着“安慰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医生在手术后,为了尽可能免除责任和风险,对于那些失血量并不大的病人还要输入一些实则多余的“保险血”。正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主任李碧娟曾透露,在一些省、市综合性医院病历抽查时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血的比例超过50%。

  更进一步讲,除了不合理使用和过度治疗对血液的浪费外,还有诸如“自体输血”应用率不高、“成分血”献血不够普及、血液储存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宝贵血液的浪费现象。这样看来,当我们面对血荒时侯,还是先别费尽心力地想着如何通过激励手段让更多人去献血,而是如何止住不停被无端浪费的“血液”,毕竟,一定程度上讲,止血比输血更重要。

急病乱投医--无偿献血挂钩评优

血荒蔓延  1月29日,在首都献血服务网本市血情提示栏中,滚动播出的血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红细胞均显示为“紧急献血”,而血小板一栏中,除B型和O型分别为“欢迎献血”和“尽快献血”外,A型和AB型亦均为“紧急献血”。

  1月30日,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其已下发文件要求,将恢复献血车定期进校园采血模式,方便师生献血及献血工作与志愿服务。在无偿献血与大学生综合测评、社会实践学时以及党团组织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的同时,还将建立高校无偿献血宣传服务志愿者和无偿献血应急志愿者两支队伍。

  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要将无偿献血工作与高校担负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职责相结合。

  《献血法》《管理办法》中明确“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但此次卫生部门出台的举措主要是针对高校和团体无偿献血,没有涉及到国家工作人员。

与评优挂钩能否根治“血荒”?

  大学生是各大城市无偿义务献血的主力,所以,一到放寒暑假,许多大城市常常出现血荒。但将献血组织化,和评优考核相结合,却很不合适。所谓无偿义务献血,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不沾锅”,更多是建立在个体道德层面上的权利表达。其前提是,无论是献血者,还是相关部门都有着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形成权利逼迫或义务附加,否则就失去了无偿的本义,造成道义上的捆绑和权利上的伤害,使“无偿”失去了应有之义,让献血者在献血的同时,还伤了心。

  济南血站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当地献血人群中,52%是大学生,20%是打工者,公务员仅占2%。所以一到寒暑假,各地就开始闹血荒。这说明,现在先献血再免费用血的激励制度,对有公费医疗的人群没有实质性吸引力。而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如果不能吸引这一大批人,那就需要思考政策上是否出现了偏差。义务献血不仅是个纯粹的道德问题,人们出于救死扶伤、帮助他人的精神,捐献出一管热血,其实本质上是慈善。

  血荒的困境跟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困境是一样的,都是一颗爱心,却因制度而变冷。缺少透明和对知情权等权利的保障,导致类似慈善事业止步不前。

让“血染的评优”成为多余

血荒蔓延  卫生局的决策,或许确有无奈之处,毕竟“血荒”是不得不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都在努力追求无偿献血由计划向自愿转变,因为这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是公民社会成长的必要养分,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原因所在;但是,无偿献血制度实施以后,“血荒”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卫生行政部门也为之苦恼不已。

  生命高于一切,实事求是地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行政计划性”无偿献血的办法也不是不可以实施,但仅仅将对象锁定在高校师生这个特定的群体,何况高校学生一直以来就是自愿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之一,给人的感觉是变相的“能者多劳”,是捏“软柿子”,是给纯洁的评优进行“道德绑架”,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说,无偿献血是全民受益,理应全民参与,即使是“行政计划性”无偿献血,也应如此。高校学生积极,高校师生好组织,就先拿高校师生开刀,岂有此理?

  在社会行为方面,政府扮演着相关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公务员则具体承载了这种要求。公务员的一言一行,具有社会示范作用。“行政计划性”无偿献血为什么不从公务员队伍开始呢?己不正,何以正人?“擒贼先擒王”,变一个思维,为何无偿献血不从最不积极的群体开始呢?《献血法》更是明确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多省的调查都显示,军人、学生、农民、工人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相对显得不那么积极,即使这样,也不应该仅仅锁定高校师生,更不应该将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硬绑在一起。

  从教育的角度,虽然高校是培养高尚的地方,应在社会风气上率先而为,但这种率先而为,是基于文化道义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北京卫生局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在理论上,这是越权的行政规章,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对高校没有人事权;在现实性上,这根本就是办不到的,所谓的“组织领导机构”,也多会沦为应付检查的“虚拟领导小组”,所谓的“专人负责”,就更难了,不是校办某人兼负责,就是校医院某人兼负责了。

  退一步想,要解决“血荒”问题,真的难道只有“行政计划性”这一条路可走了?各种数据都显示,我国实施自愿无偿献血制度以来,公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率都是稳中有升的。少数公民自愿献血不够积极,是有多种原因的。2011年上海市一项涉及学生、家庭主妇、私营业主、工人、自由职业者等40余种职业人群的调查显示,市民“不献血”有十大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对血液和献血知识不了解”,占18.5%,其它依次是:工作忙,没有时间;担心健康受影响;不敢,怕疼,怕传染疾病;没有人邀请自己献血;我又不用血,献血与我无关;献血会发胖,多次献血会上瘾;担心血液被牟利;家人不理解、不支持;献血是做秀等。

  对症下药方是解决“血荒”的办法所在。近年来,一些积极人士建议,“改善目前的无偿献血宣传动员方式”、“应多发挥临床医生的科普作用”、“应给予无偿献血者更多的荣誉,用榜样的力量感染更多人”、“逐步取消有关单位给予各种显性隐性的补助”、“逐步向公众开放查询血液募集、检验、储存的成本”、“在异地用血报销上提供更多方便”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回应,这是应该让卫生行政部门深入反思的。

  高校是社会的良心所在,应该引领经济社会进步。即使北京卫生局的决策时无奈之处,但在客观上是对高校师生的一种侮辱。对高校师生来说,一方面不应该忍气吞声,应该对这种做法进行批判,这是为高校自身的发声,也是为社会发声,但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特别是高校教师,更应该检讨反思,为什么卫生局的指令首先指向了高校师生,高校师生要靠什么来证明卫生局的指令根本就是多余的。

附:国外如何避免闹“血荒”

  无偿献血是国际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推崇的献血形式。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达到医疗用血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无偿献血,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它们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血荒蔓延  制度保障方便献血

  在美国,为保证能够获得安全、可靠和稳定的血液来源,政府开办了众多采供血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分为三大块。一块是美国红十字会下属的各分支机构,一块是美国血液中心在各州和社区设立的分支,还有就是各家医院的血液科。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均为非营利性质,而且互相间存在竞争,从而促进了良性循环。此外,各机构均接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有关机构的监管,并不定期接受检查,违规者将受到严厉处理。

  作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手段,美国各家血站一直把电话招募和上门招募作为吸引人们献血的主要方式。工作人员接听打算献血者的电话,并通过打电话对潜在的献血者进行动员。工作人员还定期走访机关、学校和团体等人员集中的单位,实地招募献血人员。此外,各血站还与时俱进,积极在互联网上开展宣传和招募活动,为献血者安排时间,介绍有关献血的常识和注意事项等。

  由于高龄少子化导致的献血者数量不足,日本各县的血液中心也存在供血不足的状况。为此,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6年设立了由厚生大臣本人担任本部长的“献血推进本部”,除与相关部门联合确保血液的稳定供应和血液制剂的安全外,厚生大臣还亲自走上街头,向民众宣传献血的意义。为方便民众就近献血,日本红十字会的网站上还就全国各地固定献血站以及流动献血车的位置开展了网上搜索服务,想要献血的民众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最便捷的献血方式。

  加拿大血液服务中心是负责加拿大血液管理的非营利机构,在全国设立了43个固定采血站,还有两万多个流动采血车,深入大学、中学、公司、社区等。该中心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媒体联络官员安杰拉·普恩说,为了方便民众献血,他们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呼叫中心,鼓励人们一旦能够献血就马上打电话预约献血时间。另外,该中心有一个招募献血者的团队,经常到公司、学校等机构鼓励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献血。

血荒蔓延  宣传活动各出奇招

  尽管有比较完备的制度保障,但采血量不稳定的状况仍难以避免。为此,一些国家还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来推广无偿献血。

  加拿大血液服务中心会不定期地在全国各地开展多种推广献血的计划,“挽救生命的伙伴”计划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该计划鼓励人们与自己的同事、同学、好友等组成献血团队,制定年度献血目标,推出献血次数最多的团队成员。“挽救生命的年轻血液”计划则侧重鼓励17岁以上的中学生参加献血,并给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安杰拉介绍说,他们非常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大量媒体广告不断提醒人们每天都有人需要血液制品,努力增强人们对献血重要性的认识。

  在日本,厚生省与日本红十字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冬季献血宣传月活动,以1月10日成人日为契机,发动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志愿者群体,宣传献血的重要性,增强民众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日本还将每年的7月定为“爱心血液互助行动月”。

  日本民间层面在鼓励民众积极献血的行动中也频出奇招。10月30日,东京有乐町献血站前,一群装扮成吸血鬼模样的年轻人,手举热门影片《暮光之城》的海报,一边为影片造势,一边呼吁民众献血。11月2日,京都一家美容美发学校的学生在一个固定献血站免费为前来献血的女性提供化妆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

  程序安全一丝不苟

  由于大多数国家的献血完全是无偿的,高度安全的献血程序和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正是这种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使民众充分信任,从而让更多的人愿意加入献血的行列。

  美国对于献血者的身体和健康情况有严格要求。符合条件的人员需要在美国生活三年(防止在外国感染当地的疫病),年满17周岁,体重在50公斤以上。工作人员在抽血前会对献血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仔细询问其药物史、传染病史、其它病史、吸毒和性行为等,相关问题有数十个之多。采血地点也布置得十分温馨和人性化,以便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

  加拿大的义务献血者平均每年为加拿大贡献100多万份血样。去年,全国有42万多人参加了献血活动。在采血时,工作人员首先要献血者确认当天身体状况适合献血,然后会化验献血者的血红素含量是否适合安全献血。献血者还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涉及个人的健康史、性活动史和旅行史等,以便工作人员确定该献血者的血样是否安全。捐献的血样还要经过一系列化验,确保输血者得到干净安全的血液制品。一份包含献血者相关信息的档案会跟随其血样从采集直至最终使用的全过程。

价值中国网编 2012-02-02
手机版
最新评论 更多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统一人类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成果,认识的成果是精神文化,改造的成果是物质文化。文化是以认识形成与开拓人的精神世界——构筑灵魂——文化铸魂,驾驭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的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从盲目到理智,从迷信到科学,从谬误到…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社会和谐原理你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广义地说是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你的人生价值就有多高,你的德行就有多大,你的人品就有多么可爱,你的人格就有多么可敬,你的心灵就有多么善美,你的思想境界就有多…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社会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和谐,是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偏离和谐发展的任何理论与实践,都是背离真理的谬误。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机制,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必将实现腾飞似的发展。政治…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以他人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为他人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这一客观实际——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为标志,不是以拥有的权力、占有的财富、获得的荣誉、社会的地位、形成的势力——权、钱、名…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提高人性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不在物质(生理)结构,而在精神(心理)文明。求生存是人的自然本能,追求生存的深远意义、广泛价值、崇高境界、高尚人格,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能动精神、发展标志。这是和谐人性观的基本观点,…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和谐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是使真理在深度与广度上更多地变为现实,是使抽象的、观念形态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真理,是使具体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是提高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这是和谐发展观。和谐…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普世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是具体事物的属性,是具体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度量,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功能,是它的质,这种功能起作用的时空范围与强度——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它的量,是真理转化为现实的尺度。这样的价…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我们追求的真理究竟应该是什么?真理是有利于相关各方共同生存发展的合理关系,能够被不分民族、种族、阶级、文化、信仰与国籍的人类绝大多数接受,能够被人类历史最终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崇尚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
司建国 评论了 中国经济见底了吗?
不能仅从经济面上去讨论问题,政府会想方设法守住这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