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热点观察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硕士当城管”与人才浪费无关

“硕士当城管”与人才浪费无关

  2月27日,有消息称江苏常州城管一线共有12名硕士,而且这些硕士城管队员中有的就是从事沿街巡查工作。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称,初中生就能干的工作,硕士去做,这不是人才浪费吗?

  尽管城管部门列出了种种理由证明自己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而硕士城管们也现身说法试图打消公众的疑虑,但这样的解释能从多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信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稳定的工资收入,外加种种福利以及体制内的身份带来的各种好处,这样的筹码压过来,即使是手中握着高学历的资本恐怕也很难抵挡住诱惑。

正方:赞成,期待双赢

硕士当城管  硕士生当城管真是浪费吗?或许在一些人看来,硕士既然叫硕士研究生,就该研究点儿什么,而不该从事一些不需要太高学历就能胜任的工作,至少应坐在办公室里,而不是在大街上被风吹雨打。之前有大学生当掏粪工引发争议,此番硕士生当城管也引来质疑。或许其间确实有事业单位编制、公务员身份带来的“诱惑”,但从某些方面来看,硕士当城管,挺好。

  首先,硕士生当城管是就业形势的需要。在这个硕士乃至博士批量产生的时代,就业的压力和择业的难度相对加大,尽管一些大学为了招生需要夸大就业率多么高,但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调整就业观念、改变择业路径就是一种明智选择。

  其次,硕士生当城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而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却跟不上节拍、无法配套,最显明的表现就是执法不规范、管理不精细、服务不周全,城管人员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冲突不断、矛盾频发,导致城管在国人心目中的“妖魔化”和“差口碑”。而这些硕士生既受过高等教育,又具备时尚思维,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势必会给城管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气象,也必将让城市管理不断提档升级、和谐进步。

  由此而言,硕士生当城管带来的是双赢。

反方:浪费,大材小用

  硕士居然跑去当城管,难免给人一种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无怪乎质疑声四起。 尽管城管部门列出了种种理由证明自己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而硕士城管们也现身说法试图打消公众的疑虑,但这样的解释能从多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信任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当然了,是噱头也好,是大材小用也罢,还真不是什么关键的问题,在这个大学生都可以为了编制去做掏粪工的年代,硕士去当城管有什么稀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理,你又不是体制中人,你怎知道做一个体制内的城管的乐趣?稳定的工资收入,外加种种福利以及体制内的身份带来的各种好处,这样的筹码压过来,即使是手中握着高学历的资本恐怕也很难抵挡住诱惑。

  硕士当城管的吸引力在编制,试问:如果公务员没有稳定的工作、丰菲的待遇、无需顾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还会有硕士去当城管吗?如果在企业工作岗位稳定、待遇不菲、也无需顾虑养老和医疗保障,那么还会有硕士去当城管吗?实话实说没什么不好,我们也不必拔高硕士当城管的动机。学子们为了编制而去当城管没有什么不妥。

  人首先是自然人,只有当自然人自身的需求解决了,才有可能去为大众服务。一个人连自己的需求,甚至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想着如何去普度众生,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硕士当城管是浪费”存在双重误读

硕士当城管  虽然现在学历越来越毛,但毕竟拥有硕士学历的人还是少数。硕士毕业却到马路上管小贩,难免会让人觉得学非所用,造成了知识的浪费。不过在现实当中,很少有人在大学学了什么就做什么工作,说知识浪费,似乎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爱因斯坦说得好,所谓教育,就是把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忘记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经历,一种熏陶,提升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哈佛毕业的林书豪,主修的是经济学,选修的是社会学,但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他打篮球不无裨益。把学历和工作划上等号,纯粹是对学历的误读。

  在国外,随便一个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名校毕业生,这不奇怪。旅美学者薛涌曾讲过一段亲身经历:他家附近有一家小熟食店,女店主竟是耶鲁法学院出身。进入大学学习只是公民成长的需要,和行业无关,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共识。只有在我们这儿,北大毕业卖猪肉、硕士毕业当城管才会当成新闻事件来炒作。

  而一些人之所以对硕士当城管反应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硕士是文质彬彬的斯文人,而城管的工作则是每天在马路上追赶小贩,很多时候甚至要拳脚相加武力相向才行。让硕士干城管,可能还不如没有文化的人干得好。这样的认识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城管是市容市貌的管理者,城管执法靠的是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是谁胳膊粗力气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城管执法之所以暴力频频,正是一味强调执法力度的思维在作怪。我们一直强调的文明执法,正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参与其中。甚至我们可以说,想要根本解决城市管理的矛盾,提高全体民众包括城管和小贩的文化素质是必经之路。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城管和小贩都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他们在遇到纠纷时,诉诸武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从这一点上讲,12名硕士做城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我们不但需要有硕士城管,也需要有硕士甚至博士小贩。

硕士当城管不是“削足适履”

硕士当城管  从更深层次来讲,不同观点、不同声音频繁出现,正是人们新时期人才观发生转变和碰撞、升华和新生的体现。

  诚然,连升三级的硕士研究生焦三牛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急需大力培养非常优秀的年轻干部到非常需要的岗位,而他们便成了这一潮流的弄潮儿,这正是组织人事部门探索试点的结果,在他们身上出现奇迹正是他们的幸运。然而,我们不能剔除焦三牛们的工作环境而单纯地看待焦三牛,因为他所工作的地方环境非常艰苦,人才非常稀缺,因而在干部培养上急需大的突破、提升,而且有关部门敢闯敢试的胆识、魄力、探索精神更值得钦佩。而常州却是在江苏省的南部,地属江南,从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其他地方没有可比性。

  其实,硕士当城管也是前段时间研究生扩招的必然结果。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计划、预算,而前段时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大,造就了一大批超过现实社会承受能力的研究生队伍。如果每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职位,他们肯定不会与那些本科生、专科生甚至高中生们去竞争那些城管岗位,正是因为无序化的招生环境培养了一些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的本科、硕士人才。应该说是这造成当前硕士研究生们不得不削足适履的直接原因。

  有需求便会有市场,有市场同样也会刺激需求,市场与需求往往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互为依存的,人才市场也是如此。在城管职位招考中并没有对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限制和禁止,即表明了对研究生录取的需求和允许,体现了新时期城管工作并非止于简单的重复劳动,更有着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等待硕士研究生们去做。

  同时,我们更不能回避的是,高学历的人才,如果能够在低层次岗位上干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突破个人心理上的障碍,而这就需要择业上的勇气。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硕士研究生能够干好普通的城管工作,我想,他们肯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才华。这也是就业上的从实际出发。

硕士城管能否改变“城管猛于虎”现状?

硕士当城管  近年来,由于城管粗暴霸道的作风,在城市管理中乱收费、乱罚款、乱没收物品,使用暴力执法,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感。可以说,城管给人们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印象。百度百科甚至将城管解释为是“专门欺压租不起商铺、办不起执照商贩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黑社会组织”;是形容“残暴、血腥、恐怖”的形容词;城管“等同于打、砸、抢”。虽然这种解释有点偏激,但也可以说,形象地比喻了某些城管的形象。

  由于城管的暴力执法,有人称“城管猛于虎”。可见,城管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意识到城管暴力执法对老百姓构成的伤害,因此,也在提升城管素质。随之也出现了城管“温柔执法”、“围观执法”等文明执法现象。城管由“打砸抢”、“很暴力”向“温柔执法”转变,应该说,这是值得称道的。城管素质的提升,显然也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实,城管之所以恶名远扬,在老百姓心中臭名昭著,还是城管自己惹的祸,为了创收,城管大肆罚款、收费;为了城市的“美丽”,城管使用暴力驱赶摊贩;为了城市的秩序,城管敢于使用一切“力量”,围追堵截小商小贩。甚至在城管管理城市的过程中,打死摊贩的事例屡见不鲜,可见,城管之暴力、血腥和城管之恶。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应该说,城管要想改变形象,还需从自身做起,用文明执法来取代暴力执法,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过去留给人们的那种不良印象。只要城管有心去做,用心去做,城管是可以改变“打砸抢”形象的。

  过去,踢摊子、夺秤是工商管理人员干的事,后来,工商人员的素质有了大幅提升,也不再踢摊子、夺商贩的秤了,工商人员在人们心中形象由此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但是,工商人员以前的不良做法,却被城管成功“继承接管”过去了,所以,城管也就留下了恶名。

  硕士当城管,如果能提升城管素质,笔者举双手赞成,这些硕士城管,如果能够改变城管那种“打砸抢”做法,那么,对于城市管理、对于摊贩来说,又何尝不是好事?怕就怕,城管是一个大染缸,学历再高、素质再高的人,当了城管以后,沾染上城管那种“打砸抢”的恶习,那么,就事与愿违了!将大学生掏粪工放在“具有事业单位编制,收入有保障”的背景之下,无疑不值得欣赏。同样,把硕士城管放在公务员“高工资、高福利”的前提下,也不是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而且,就像大学生掏粪工没有“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一样,硕士城管也无法终结暴力执法。根本而言,类似的抉择都是权力变现以及学历高消费、就业难等诸多合力作用的结果。

我们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

硕士当城管  这个话题注定会引发口水齐飞,争议也很显然地摆在那里:一方面,按照社会分工的正常规律,高学历者理应去从事知识含量更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城管队伍自身需要壮士断腕式的角色转变,吸纳高素质人才,规范执法。

  不妨这么说,“硕士当城管”虽然是一种不正常的职业流动,但它又是某种社会资源倒挂的必然结果。从表面上看,基层乃至底层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人员的吸引力日益增加,深层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些权力部门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与权力,这种更多的“占有”又可以衍生出现实的利益,直至非凡的吸引力。如此之下,一个地级市的城管大队才会拥有12名硕士;如此之下,即便只是从事沿街巡查的工作,硕士们也会“乐在其中”。

  可以预料的是,基于高校教育“虚胖”形势,以及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分配者角色的日趋强化,硕士从事城管以及其他基层职业的现象,会越来越多。作为围观者的我们,也会越来越适应“硕士当城管”--这也是一个虽然令人有些难以接受,却看得见的过程。足以引为观照的是,在精英教育的年代里,北大清华学生曾经“高高在上”,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要拥有“不寻常”的工作。当北大学生卖糖葫芦、卖猪肉的新闻刚开始爆出,围观者一时不知今夕何夕。而到今天,类似的现象,公众已经能够坦然视之,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平民教育的必然结果。同样,在一个“激烈务实化就业”的年代里,“硕士城管”现象也会经历类似的围观者心理嬗变。

  正因为如此,轻率地去批评硕士们的“低就”或者“硕士城管”的“浪费”,都是飘忽甚至苛责之语。我们更需要尝试性地站在求职硕士的角度去感受,即便有些趋势看似不可逆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如何最大程度地去为相关机构与岗位“祛魅”,当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岗位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硕士城管”自然就不会出现。或而言之,即便变成寻常一景,也不会再惊起公众一片叹息。

附:当今大学生另类就业

硕士当城管  2003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当年,陆步轩以全县文科状元考上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进企业。企业破产后,2000年租房办“眼镜肉店”,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陆步轩现象”,引发了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大讨论。五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毕业于北大靠卖猪肉卖成千万富翁的“广州猪肉大王”陈生,以年薪8万聘30个岗位,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而前来应聘的研究生们也不避讳:高薪是他们丢下面子卖猪肉的一个重要原因。

  徐成春:擦亮人生从大学生到擦鞋大王。从一家只有6平方米的擦鞋店,发展成为全国的400多家连锁店;从3种产品到拥有200多种自有品牌的系列产品;从创业时的2万元钱,到现在的资产500多万……这些都在一个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徐成春的身上上演,仅仅8年的时间,他就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他根据自身经历谱写的《步步爽》擦鞋歌也风靡全国各地,传唱大街小巷。

  2006年到扬州求学的汤虎跟随东关街一位做手工姜糖的老师傅学会了这门手艺。如今临近毕业,和其他投简历找工作的同学不同,汤虎和王莹、芳秀兰一起创办了这家全手工制作传统姜糖的店铺,并雇了6名下岗工人。结合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敏感,汤虎在传统扬州姜糖浓姜、淡姜两种口味的基础上研发出红枣、花生、葵花籽等八种口味。开业一个多月以来,他们的姜糖店每月能有两万余元的净收入。说起创业,汤虎颇有感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勤勤恳恳,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

  来自邵阳农村的李铿锵,5年前来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就读国贸专业。由于家里困难,大学期间摆过地摊、收过废品、开过寿司店。毕业求职时发现待遇太低,难以撑起家里的经济重负,“卖红薯”的念头便闪现了。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创立了10家连锁店,3家是自己的,另7家则是找不到工作、家里条件较差的同学加盟。“我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所以特别理解那些找不到好工作的大学生,他们的加入让我非常自豪。”李铿锵说,他有个目标:在湖南发展100家连锁店,让家庭条件不好、找工作无门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自己的烤红薯队伍中来。

  在中国,殡葬从业者一直很受社会忌讳。但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殡葬行业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国发布的首部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发展报告(2010)》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殡葬行业职工总数达7万多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队伍还在不断扩大。一些毕业生在大型殡仪馆当上主管,月薪过万,一般工作人员月收入也在1500元以上。据报道,上海市2009年殡葬行业首次公开招聘108名大学生。其中一些高端的职位,如葬仪策划师、墓地设计员、园林设计师等收入颇丰,有的月薪可高达上万元。不少民政类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率先开设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位于华中地区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995年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北京、长沙、重庆、武汉等地的院校也开设了殡仪相关专业。

价值中国网编 2012-03-12
手机版
最新评论 更多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统一人类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成果,认识的成果是精神文化,改造的成果是物质文化。文化是以认识形成与开拓人的精神世界——构筑灵魂——文化铸魂,驾驭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的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从盲目到理智,从迷信到科学,从谬误到…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社会和谐原理你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广义地说是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你的人生价值就有多高,你的德行就有多大,你的人品就有多么可爱,你的人格就有多么可敬,你的心灵就有多么善美,你的思想境界就有多…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社会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和谐,是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偏离和谐发展的任何理论与实践,都是背离真理的谬误。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机制,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必将实现腾飞似的发展。政治…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以他人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为他人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这一客观实际——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为标志,不是以拥有的权力、占有的财富、获得的荣誉、社会的地位、形成的势力——权、钱、名…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提高人性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不在物质(生理)结构,而在精神(心理)文明。求生存是人的自然本能,追求生存的深远意义、广泛价值、崇高境界、高尚人格,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能动精神、发展标志。这是和谐人性观的基本观点,…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和谐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是使真理在深度与广度上更多地变为现实,是使抽象的、观念形态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真理,是使具体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是提高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这是和谐发展观。和谐…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普世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是具体事物的属性,是具体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度量,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功能,是它的质,这种功能起作用的时空范围与强度——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它的量,是真理转化为现实的尺度。这样的价…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我们追求的真理究竟应该是什么?真理是有利于相关各方共同生存发展的合理关系,能够被不分民族、种族、阶级、文化、信仰与国籍的人类绝大多数接受,能够被人类历史最终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
张德文 评论了 马云所谓“新计划经济”将取代市场经济?
崇尚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
司建国 评论了 中国经济见底了吗?
不能仅从经济面上去讨论问题,政府会想方设法守住这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