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AI进入资本寒冬,只有6到12个月

王戈 原创 | 2017-12-18 15:38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前几天中央政治局又进行了AI的学习,也有一些新的AI政策出台,可以说现在AI已经变成大家常用词了。今天用短短的时间分享一下我们基金在AI领域投资体会和干货。沿着时间线的大思路,讲讲AI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人工智能本身是“70岁的老网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AI本身具有一段历史,这块时间有限就不详细展开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我们中科院的布局比较早。现在这个行业的大咖经常调侃,中科院的计算所、自动化所博士们还没毕业,一堆企业直接给他们在我们的研究所工资后面加一个零,这就是人工智能热的程度。但是这些大咖,当年可不敢说自己是做人工智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在过去肯定找不到工作,这就是历史与现在的对比。

  人工智能从过去的60年70年是几个大波的寒流,一波一波起来,再一波波下去,此图基本上是我们看到的整个的人工智能的情况。所以这块我也不展开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查一查就很清楚。 

  第一, AI为什么能成为新晋网红?

  说一下为什么AI在这两年成了新网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四个要素:第一个算法核心,第二个数据基础,第三个计算能力,第四个应用场景。

  ①首先从算法来看,现在的算法跟以前历史上比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老根并没有发生太多太新鲜的变化。大森林法则、算法、卷积没有太多的新东西,但在模式和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这个是大家必须看到的。

  ②这波AI浪潮兴起与历史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数据。当下有大量的数据生成;然而数据并不直接等于变成Data或者Information,数据的内部情况越来越复杂,底层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不过无论如何数据基础都已经形成了。数据好比食材,AI创业好比厨师和菜刀,没有这些数据,没有这些食材,再好的厨师再好的菜刀也做不出来好菜。

  ③另外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是算力。这个算力和存储按照摩尔定律,现在按照新的定律不断的高速迭代的过程中,存储的成本降到了历史新低。新闻报道我们在搞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未来10年如果投入实际应用的话,毫无疑问这会推动人工智能达到我们所谓的G点。因为量子计算的算力逻辑上说,将比现在所有的全世界全时的超算加起来的算力还要强。从传统的计算到AI的神经网络,从原来的人工编程到现在的自动迭代,这个就构成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比如现在的云计算就使得大家在应用侧进行创新的时候,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非常有弹性。这也就构成了算力的基础。

  ④应用场景,这点必须要重点说。现在已经有教育、金融、医疗、交通等各个方向的AI应用场景,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把AI菜刀可以下手的切入点,这个非常关键。以前AI谈来谈去其实是小圈子的事,根本不像现在,从会场走出去,随便大街上拉10个人,9个人都知道人工智能。但在前几年只有实验室的人才知道这个名词,而且那个时候不叫人工智能,叫复杂系统计算,不敢叫人工智能。

  因此应用场景是现在,也是未来我们最看中的。我们投资时会判断这个行业的成熟度,怎么找到AI应用痛点抓手,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其实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很广泛,现在主流大家熟知的应用是人脸识别+安防、人工智能+医疗。为什么医疗影像学最先火起来,我们看到了不少团队在做AI+医学影像,因为医疗影像这个领域容易形成格式化基本的数据。这个方向切入进去快。但是发展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切入的应用场景都是离用户端最近的细分行业。

  第二, 政策红利带来的人人AI

  在中国某一产业搞创业,政府要加一把火助力产业,无论如何这都是必需的。比如双创,工商注册从双创前4千万中小企业,直接到7千万,包括在座各位我们都是创业者,借这个东风,这个火就烧起来了。

  我了解的情况,政治局常委也在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专项行动实施纲领也发布了。这个行业有史上最好的政策红利。AI现在是不是有泡沫?我觉得泡沫挺好的,任何一个产业从历史上讲,如果要最终把这个产业搞起来,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搞成泡沫。AI现在还离钱挺远的,为什么吸引了这么多VC往里走呢?一定要有泡沫,没泡沫干不起来,所以这个就是目前的状态。

  现在人人谈AI。讲个今年的实际现象,我们一年要看大概2400个项目,然后有一个总结,一小时谈话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说干了什么事;差不多第二个阶段到了,谈大数据;最后一个阶段一定谈人工智能。现在如果不谈人工智能,在这个圈里都不好意思来融资。图中AI这个搜索统计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人人AI,真正创业的团队有哪些呢?可以看到有掌握数据的团队、掌握算法的团队和做应用场景应用的团队。数据团队是做食材,算法团队可以比喻成菜刀,应用场景就是大师傅准备上菜了。基本上这个行业就是食材、菜刀、上菜,这样一来整个行业全景就看清楚了。国科嘉和在数据、算法和场景应用上都有自己的投资布局。

  第三, AI离下个冬天还有多远?

  从人类历史上来讲,客观经济规律只能被认知不能被改造,大家同意吗?没错,所以AI也不能例外。

  每个产业都是一波风口吹上去,接着掉下来。上一波大家经历了什么:共享;再上一波,AR、VR;再上一波,O2O;再上一波,电商。现在在场的各位就是在经历AI这一波。什么时候风口会结束呢?我个人的看法,不是给大家泼冷水,大概是2018年6月以后,大部分的主流VC不会再看AI了,晚一点就是明年年底,也就是2018年年底。

  我是行业老兵,投资行业干了12年,所以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明年年底主流的将都不会看AI了,因为吵吵闹闹都完了,剩下的就是看是不是有真材实料,看财务状况、看应用前景。

  这张图我建议大家看一下,现在诸位如果是刚创业,我建议千万别把自己包装成AI,你把自己包装成脑机接口,会比较好。其实谈人工智能都有一点点词汇上的误会,人工智能其实是机器智能。为什么呢?

  历史上两条路线走人工智能,一条就是算法算力、半导体、芯片硬件路线;还有一条是脑神经研究神经科学的,人脑认知。过去30年人脑认知一直没有起来,我们国家砸了很多钱,上海生命所脑科学研究院、北大、清华都一直在研究,但是三四十年过去了,人究竟为什么有感情和思维?这个一直没有解决。如果这条路线成功的话,它会是爆炸性的、跨越性的。

  现在虚拟助手大家都看到了吧,智能客服替代了呼叫中心,可以把1500座席的呼叫中心砍掉20%的人员,虽然你感觉智能客服还不灵,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呼叫中心砍掉20%的人员可以节约很大的成本。

  再看看自动驾驶,这个风口马上要过了。国内号称做自动驾驶的大家猜猜多少,据我所知50多个团队,你觉得这个东西能有50多个团队做出来吗?所以快下去了。

  还有一个是边缘计算,这一波过去应该是雾计算,云计算Over了,下一步就是雾计算,这个是硅谷正在向上攀升的一波。这是我觉得整体来讲看到的情况。

  AI还有很远的路径要走。刚刚科技部李老师指明方向,是大的、宏观的,但是到了微观层面我想说什么呢?这一波从资本的角度来看, 6个月到12个月之后就要进入拐点,资本的冬天就来了。人工智能的热度肯定会下去,低谷马上到来,这个情况大家怎么办呢?如果你现在还在做人工智能创业,我建议是赶紧小步快跑,先拿一部分钱放手里是最佳选项。等到2018年6月份以后没人看了,这个时候比谁有棉袄、谁有粮草、谁能存活下来。

  第四, 关于人工智能创业的建议

       在工具和基础设施类,现在有人脸识别、3D打印等,这一部分其实蛮有挑战的,我劝创业者不要在这一侧使劲了,而且我可以说一个定论,基本上所有的工具类全部是开源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技术点、没有足够的钱顶着,就别玩儿了,因为前面几把“菜刀”全开源免费,你基本上就出局了。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的战略科学力量,我们贡献了国家20%的专利权,100多个是研究院所,5万的博士,450个院士。国科嘉和基金是中科院的一级投资平台,直接投资创业项目,目前管理资金在740亿。我们从1千万起投,投到单个案子大概5个亿左右。

  最后我做个总结:

  ①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AI离挣到钱这个应用侧还很远,应用侧需要大家共同发力。目前没有那么多的垂直落地的应用,我们还需等一段的时间。

  ②作为创业的话,AI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时间点上建议大家把握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能生存的创业切入点。

  ③好的团队和帮手非常重要。

  ④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前景无限广阔,这个是主要的观点。但还需要挤掉泡沫,这样AI这个行业才能更加成熟,拥有更好的未来

王戈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国内具有20年以上作为创业公司创始人、技术公司总经理以及大型综合集团公司董事长的高管经验,有8年丰富的基金管理经验,曾发起管理过多支私募股权基金。王戈先生拥有北京邮电学院分院工学士学位和北方交通大学MBA硕士学位,是美…
每日关注 更多
王戈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