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关于区块链,您了解的可能是错的

郑磊 原创 | 2019-11-24 08:4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末出版的区块链通俗科普读物,该书编写阵容强大,并得到了金融科技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曹彤等的大力推荐,一度成为市面上通俗易懂,内容妙趣横生,语言诙谐幽默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区块链类书籍。

该书主要作者郑磊对区块链技术发展脉络和比特币、ICO等热点问题做了清晰完整的论述,其中很多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是高度吻合的。

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过发展“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就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一道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

我们再次回顾《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可以看到习总书记提出的区块链发展方向正是“区块链+”,而不是大众理解的狭义的区块链应用,如比特币等数字加密币。

《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数字加密币”只是区块链技术初级阶段(1.0)的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区块链的技术将发生迭代,未来成熟的技术未必和现在相同。而且随着技术演进,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将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还将向更多的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这就是“区块链+”的含义,即以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在区块链的发展过程中,目前已经出现了2.0阶段的许多非金融领域的应用尝试,“链改”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都与此密切相关。

《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明确否定了“去中心化”数字加密货币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者从经济学和金融理论的角度详细分析论证了这个结论得出的来龙去脉,并颇具独创性地提出比特币等区块链1.0技术的“币圈”(公链)产品都只能算作某种“数字资产”,而不具有货币属性。本书首次提出数字加密货币的叫法是错误的,应该正名为“数字加密币”,以明示其“商品”属性。

作者继而预测中国将会尽快推出央行的数字法币,这种数字化加密货币将充分运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各种新信息科技,在包容了区块链“信任机器”特点的基础上,成为与人民币纸币并行的主要货币。目前看来,这个预测十分精准。尽管FACEBOOK也在推进类似的项目,中国很可能拔得头筹,占据全球数字货币的战略制高点。

《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并没有只局限于谈区块链技术和应用,而是用了近半篇幅讨论区块链与其他金融科技的组合,比如区块链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结合,这是“区块链+”的引申内含。

区块链技术目前没有成形,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有人认为只有比特币这类数字加密币才会是区块链技术真正成熟的应用。作者认为这种静态看待技术进步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区块链技术很难固定为一种技术,而且之前也有类似的技术积累,但是其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核心特征将要求现有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并会逐步推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成本更低的生产关系。而这种生产关系由于其先进性,必然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才是区块链真正强大之处。

作者预言在当前阶段,完全“去中心化”不具有稳定存在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基础,因此公链产品的开发应该慎重,政府应该严格监管,以防投机者肆无忌惮地欺骗蒙蔽普通群众,造成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数字资产是发展的必然之道,而其可行路径的选项之一就是公链技术。比如STO,这类纳入证券监管体系的数字资产代币未来会成为证券市场的主要金融载体,一味逃避不是好办法,应该要求监管机构迎难而上,做好充分扎实的可行性研究和试验,以免未来在这方面落在欧美后面。

作者在分析了公链、联盟链和私链的优劣之后,明确指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应该主要立足于发展联盟链产品,并尝试在其中加入一些公链功能。现在看来,由于联盟链与产业、企业、市场的线下模式具有高度相似性和包容性,许多商业场景应用的区块链架构正在主推联盟链。

作者表示区块链技术能够达到协助经济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的方向发展。但是,要防止“一窝蜂”的炒作现象死灰复燃,并表示关于区块链能够服务实体经济的共识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而“炒作共识”却早已深入人心,这是这一波区块链发展的最大风险所在。政府应该对这个领域的创新善加引导,加以适当的监管,让区块链能在既宽容自由又符合科技伦理,服务民生,加强社会信任机制的道路上稳步推进。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