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读红楼梦

仲昭川 原创 | 2020-04-02 13:1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焦点关注

  此前精准预言疫情拐点,仲师变得健谈。

  有道是:听仲师一席话,胜读诗书百年。

  但该读的诗书,一样也少不了,你要回屋读去。

  最近瘟疫横行,很多人居家读起了闲书,也好。

  可是,有看官居然翻起了红楼梦,并到处找人,查对书中人物的行为规范,这就太陋弊了。

  更有甚者,最近学校都上网课,而深圳二中的高二年级,布置通读红楼梦的作业后,还出了一道玄幻类找抽型的考题:假如贾宝玉吃野味患上新冠肺炎,传染了五个人,最有可能是谁?请同学们列出先后次序,并说明理由。

  尼那个玛,尼玛那个。这叫啥玩意。

  红楼梦这本八婆嗑瓜子的装逼书,不知荒废了多少才俊的大好时光。

  八十年代有个青年英豪,叫刘心武,血气方刚、才华崩漏,结果掉进红楼,一辈子再没爬出来,人变得娘娘鸡鸡,吹毛求疵,沽名钓誉,胸无点墨。彻底废了。

  这种人密密麻麻、前赴后继,往红楼里爬。看来还要代代相传。

  殊不知,这是太监文化的温室和胚基。

  读闲书,要躲三个坑: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活人不看红楼梦。

  抱一本闲书,就想饱学登天,人生哪有这么美好。

  当年无书可读,有情可原。现在呢?

  古今中外的好书,车载斗量。非走极端不可,也善莫大焉。比如:倘若书生们都去读针灸甲乙经,能救多少人、省多少钱、长多大脸、结多少善缘?于人于己、于国于世,功德无量。

  不过,闲书自有其乐趣和价值。比如,某章某回,谁进了谁的小黑屋,谁先脱了谁的霓裳,谁的神情更为娇羞,谁的姥姥更喜欢谁的二大爷。。。可能妙味儿无穷,乃至百读不厌。

  可毕竟是闲书啊。你还能咋地?

  当然,既然口号治国,那么闲书兴邦,也未可知。

  怎么都是一辈子,瞎逼整吧。

  或许怕国际友人闷得慌,红楼梦还被译成不少外文版。

  我读的红楼梦,是私人定制版的,书名叫:who with who within outside from where?

  这种甲骨英文,简直太好了。甲骨中文太累,索性改良。

  我在巴黎创编的甲骨英文,法国人都懂。英国人也懂,但需要查字典。

  因此,康熙甲骨英文大辞典,卖了不少。

  庸人读书,喜欢用文摘扮演思想,拿学问假装智慧。

  无关考试的读书,是优雅的休闲。看经典书没坏处。

  却有假经典,是用来标榜学问的,不可当真。正如红楼梦。

  那么厚一本,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到头来,只是三句话。

  第一句:在父系社会,女人难以当家。这是人与人的关系。贾母老祖宗主宰一切,结果什么也主宰不了。女人当家,是母系氏族的事,那是人类远去的伊甸园。

  第二句:孟母三迁是对的。这是人和环境的关系。香艳喧哗的环境,使贾宝玉成为贾宝玉。他注定是个败家的娘炮。

  第三句:男人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贾府大观园,是贾老爷子打的江山。在人向社会妥协时,进化就成了问题,种姓堕落是必然。

  一本书能引出仲师三句话,还算可以,但毕竟,庸人打死也看不出来。

  如今,机器的存储和检索,已能代替人类的传承。大脑里的学问,本是人身最大的软实力,现在不值钱了。当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在台上引经据典时,也许就有个机器人走到一旁,拍着他的肩膀说:伙计,你所说的,我芯片里早都有。

  文人也搞些原创,自认发现了什么,实际还是再现,或翻版。这就是自古文人相轻的原因。

  学者,是渴望被作者洗脑的。很遗憾,现在没有作者了,都在引经据典,互相偷抢。

  写起书来,每个字都是原创的人,这世上就只剩下仲师我一个,出手便是真书。

  人类为了传承,留下太多的真书和假书。对书的选择,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假装知道哪些书必读,不如明确哪些书坚决不读。

  书对人的影响,胜过整容:年轻时酷爱古龙小说的人,多少都沾了些侠气和潇洒。

  相反,泡在红楼梦里的,都养成了格外操心七大姑八大姨的癖好。 

  经典书,用来开启智慧,而不是增长学问。一般的好书,也只是锁在封面和封底之间的个人见解。

  须知:真知是无序的,没有体系,却不是碎片。知者随机匹配,便能应对万般兴趣和多样需求。很简单。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学习方式,甚至改变了读书的定义。

  背诵和记忆的部分,已不是重点。以往在图书馆埋头三年的知识,随时可以在百度百科里信手拈来,前后不到三分钟。

  全世界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出版物,假书早已淹没了真书。

  因此,绝大多数的书,宁死不能去读。如果自己瞎翻,再推荐别人去读,等于杀生。另外,低者绝不可向高者荐书,那是乱伦。

  最后要说的是:年轻人心浮气躁,自己这条命又不知怎么用,无聊时看看红楼梦,倒是可以磨炼耐性。

  实不相瞒,我当年试了无数次,也没读完红楼梦第一章回,越不服输,越挫败,越想读下去,最后还是觉得太啰嗦、太无趣,只好放弃。

  来来回回多少年下来,只记得有个贾雨村。还不好意思跟人说,成了隐私。

  这就叫:附庸风雅,倒霉催的。

个人简介
中国互联网教父级元老,94年就开始在中国推广互联网,拍摄了《internet改变世界》、《怎么使用因特网》等系列专题片,在全国电视台轮播。后在巴黎修完了mba和部分博士课程。回国后,创办中国联合网盟,为品牌企业提供全网覆盖的…
每日关注 更多
仲昭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